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世界文明与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世界文明与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世界文明与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这门课让我了解到世界各种文明发展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革,也让我了解到东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产生差异的重要方面。

对于中国古代中原的农业文明而言,周边的地理局势是这样的:东边是大海,是一个基本没有想法的方向;南边和西南方向是大片的丘陵地带和山区,其中间或存在着小块的盆地和平原可以从事农业生产,那里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起中原只低不高,是中原文明的主要扩张方向;西部是青藏高原,是一个半农半牧区,虽然黄河上游可能是中国旱作物培育的起源地之一,但是青藏高原隆起后,那里更适合种植适应高寒气候的青稞,单产无法和中原相比,游牧区的草场状况较差,载畜量不如中国北方的草原,所以马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中国北方和东北方向的游牧民族,所以对中原整体上威胁不大。在青藏高原的东北方向,有一条狭长的河西走廊,中原文明可以通过这条通道和有地理上的连接。进入河西走廊乃至黄土高原时,由于荒漠的阻隔,进入中国的印欧人人数是很少的,而且可能是多批次的,当时的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已经有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这批印欧人融入了当地的人群,没有改变中国人的主要成分。由于大麦和小麦比中国本土的旱作物单产高,所以逐步取代了中国北方本土的旱作物。由于有荒漠阻隔,而且荒漠那一边的塔里木盆地主要是农业区,所以对中原也没有什么威胁。

中华民族文明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生活圈子的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简单地说,地理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直接导致古代东西方政治差异,从而产生文化各方面的差异,而这也是导致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原因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