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7年09月第27卷第5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Sept. 2017Vol.27 No. 5

《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刘堃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摘要:电影《红高粱》以辽北高密东北乡作为故事的自然背景,反映了辽北地区独具地域特色且积淀 深厚的特色民俗文化。如何准确的把电影《红高粱》所反映的辽北民俗文化翻译出来、传播出去,是一 大难题,也是一大挑战。电影《红高粱》的翻译及字幕采用源语文化认同的异化原则,就是极为成功的 例证。

关键词:《红高粱》;辽北民俗;跨文化交际;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1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 -3871(2017)05 -0081 -03DOI:10.16752/j. cnki.jylu.2017.05.019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于1986年刊登在 《人民文学》的第三期,随即在国内引起轰动并获第 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随后莫言与陈建宇、朱伟先 生三人共同改编了《红高粱》的电影剧本,而后与张 艺谋合作将其搬上了电影舞台。1988年春,电影 《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这是 我国当代电影首次获得国际大奖,从此该影片引起 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同年,该影片进入《国际电 影指南》的世界十大佳片行列并位列第二位,这也 是我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荣获的最高 赞誉。次年,该影片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 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该影片是辽北 民俗文化的结晶,影片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主要民俗 的描写,折射出辽北独具特色并且积淀深厚的民俗 文化,因此,影片《红高粱》能够在西方社会受到持 续关注并逐渐成为经典。本文以电影《红高粱》中 所展示的辽北民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北民 俗文化的深入理解,在了解辽北民俗文化内涵的基 础上,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影片中的辽北民俗文化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 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一 般而言,我们现在说到的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来一代 代民众演绎和发展而来的生活模式,是区别一个国 家与其他国家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一个社会群体 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一方人之所 以成为一方人的“标志性”符号。辽北高密东北乡

、一

是片传统民俗文化十分丰富的北方大地,影片《红

尚粱》真实地反映出尚密人民在我国一'定时期社会 生活和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况,从而使影片充满了 丰富而又独特的民俗气息,增强了影片的社会价值 和艺术魅力。

影片《红高粱》拍摄的故事是以我国三四十年 代抗日战争为背景而展开的,但其拍摄重点与传统 的历史题材影片不同,影片没有着重对英雄人 物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进行渲染,而是刻画了历 史战争中珍惜自由、反抗压抑的生命激情,还有混合 着自由的激情和原始野性与生命力。影片通过大量 渲染热烈红郁、内涵丰富而辨识度极高的红高粱,将 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且富有深厚民俗文化的中国辽北 高密东北乡展示给观众。同时,就影片本身而言,民 俗文化的描绘,又使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真 实,本文试从影片中一些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 文化进行分析。

(一)红高粱影片铸造了内含丰富而辨识度极高的“红高 粱”形象,这对构建中国文化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红高粱这一中国辽北地区常见的庄稼,在影片 中有了精气神,获得了灵魂。它那火红的颜色及其 酿造出的红色高粱酒,成为张扬、恣肆、不羁的生命 力象征。只有在这样一片火红的高粱地里,才有可 能呈现出“我爷爷” “我奶奶”敢爱敢恨、敢做敢当、 无拘无束甚至是无法无天的痛快淋漓的生命形态。 在这个红高粱的世界里,人物也像“长疯了的高粱 一样疯生疯长”,百无禁忌。影片用代表中国鲜明

收稿日期:2017—05—28

作者简介:刘堃(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l6Bl〇8);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〇H年度课题(WX166)

• 82 •

榆林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总第133期)

民俗文化的中国红与红高粱,呈现出中国式生命观 的艺术标志与象征。

(二)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在我国恢弘、悠久的 民族文化中,民间艺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历史的 长河中,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 语言的体现,这为影片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民间资 源。影片的创作者莫言在多次的演讲和在接受中外 记者的谈话中,都谈到了辽北的民俗文化对他的创 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影片的海外传播中起到 了关键性的作用。影片中的一些颇具民俗特色的婚 礼情节,比如“拜堂”,在自家正屋门前摆设桌案,放 置装满高粱的升,蒙上红纸。新人下轿后经过一系 列繁琐的仪式,在司仪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语言主 持下,营造出一片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带给国内外 观众视听上的震撼;“酿酒”—完整地表现了一套 祭酒仪式,配上“酒神曲”,还有“剥皮” “日食”等民 俗,强烈地震撼了国内外电影界,并引发了随后国内 拍摄民俗电影的热潮。影片还对辽北高密民间艺术 三绝之一的剪纸进行了展示。高密民间剪纸艺术的 历史非常悠久,广为流传,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 动,是妇女们的一项极为实用的民俗活动。所剪内 容多为虫鱼花鸟、神户故事、吉祥图案等。影片中, “我奶奶”剪上一打儿形态各异的窗花,贴到擦抹干 净的窗玻璃上。在北方冬日透彻的阳光下,红红的 窗花和晶莹的冰凌花玲珑剔透,相映成趣,让人感到 无限生机,及时在干冷的北风中,也让人感到丝丝春 的气息。影片以深厚的民俗作为表现形式,将深厚 的辽北民俗文化进行了传播推广。

二、影响民俗文化跨文化阐释的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改革,推动中国民俗 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最为民俗文化走向 世界的主要媒介之一,其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行为, 应与媒体多渠道宣传、电影字幕翻译一起构建跨文 化交流的前进动力。在解决好或者正在解决影视作 品民俗文化对外传播这个问题的前提下或者同时, 影视翻译便上升为一个“主要矛盾”。中国电影要 走向世界,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好“屏幕文本”翻译, 即字幕翻译的问题。“翻译”与“影视”是跨文化传 播的重要桥梁。莫言作为目前中国唯一问鼎诺贝尔 文学奖的重要作家,他的得奖一方面因其作品丰富 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得益于“翻译”和“影视”这两 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对于影视民俗文化翻译包括台词译配和字幕翻 译。前者不仅涉及时间、金钱、设备、专业人员(译 者+配音演员)等因素,而且有关文化价值观(如对 配音的看法)及其处理等。由于越来越多的东西方

观众希望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而字幕翻译 确实其比较普遍的传导与接受的方式或途径。因 此,本文的重点是从跨文化视角来讨论电影《红高 粱》中辽北民俗文化字幕的汉译英。

电影中民俗文化汉语字幕英译(subtitling in English)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因素制约,即实际/物 理(physical constraint )、语言(linguistic constraint)和文化(cultural constraint)。首先, 实际/物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时 间的。影片画面的播放时间受故事情节及话语 者语速的,这就导致字幕播放要受其时间。 第二,空间的。为了保证画面质量,电影字幕长 度需控制在两行之内,宽度需在屏幕宽度内。 第三,注释的。与印刷品完全不同,字幕是不可 能在画面中加注脚注、尾注等任何的注解。其次,语 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源语(SL) 和译语(TL)。第一,源语特指汉语本身对 翻译的,包括词汇、词义、句法和 语用。一方面,由于民俗词汇的可译性和可译 度较低,与目标语词汇之间存在词汇空缺;另一方 面,表达民俗的语句多用松散句、无主句、倒装句等, 一

般都不宜或不易直译成英语。另外,将SL转换成 TL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语用,如“把”字句和

“被”字句的语用、语用功能对语序的等, 重复、替代或省略的运用受到语用简洁原则和清晰 原则的等。第二,译语是指由于无法直接 找到或使用TL中现成对应的或者相似的词语、结 构来应对SL中的上述各种,译者须变“” 为“创译”或“重译”,具体归类如下:词汇重译、词义 重译、句法重译和语用重译。再次,文化主要包 括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化。民俗文化都有着 复杂难解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必须简洁明了的字幕 形成大量的几乎不可译的挑战。从语言结构来看, 对翻译的主要指其表现形式,如音节优美、言简 意赅、形象生动等。从语言文化层面分析,对翻译的 主要指其丰富的内容,如习语中浓厚的民族色 彩、鲜明的文化内涵、各类典故等。

三、民俗文化跨文化阐释的应对策略民俗作为特定群体内部产生、传承的行为习惯, 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是一种“地方性知 识”,一

般而言,其服务范围限于群体内部。作为文 化主体,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自觉、有效地对外传播 自己的民俗文化,使之在本民族与外部沟通的过程 中发挥桥梁作用,并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资源,成为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契合的双重解码策略

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逐步实现着大规模的交流 与互动,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影片之所以能够跨文化传播,并且不少优秀

刘堃:《红高粱》中辽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阐释

• 83 •

的影视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个重要 的原因是基于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因此,影视产品 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国 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我 们所倡导的影视剧要具有民族化或民族性,并不是 排拒现代性的、自闭式的民族性,而是具有开放性 的。在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初期,我们所 采用的策略应该是:以本土文化为“原点”,兼纳国 际化的诸多元素,生产出既具有本土化内容又与国 际化接轨的影视文化产品。《红高粱》虽是以抗战 剧形式出现,实则是经过对市场的精确分析和准确 的观众定位,注重对当今社会生活个人价值观的指 导意义。因此,中国影视只有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 进行现代化的运用才能向世界展示一个更真实更动 态的中国。同时,中国影视产品在运用中国文化元 素时就一定要使其具有世界性,在主题立意上寻找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与人类共同终极命题的切合点, 将中国文化元素以全世界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呈 现。从传播策略上讲,中国影视剧应学会如何对影 视的影像信息进行“编码”。挖掘东西方都能理解 的,既有共性,又有距离感的文化资源,也就是找到 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契合点”。这样中国文化 传统也可以为西方观众提供一种文化参照和视野, 从而进人西方影视市场主流。

(二)目的语观众与源语观众共鸣的翻译策略

,一

国民俗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采用以目标语为归宿的 归化翻译原则与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原则相结 合的策略,是二元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在经济全 球化趋势逐渐增强的今天,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 译原则对电影在世界舞台的传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 应用,例如电影《红高粱》的字幕在处理辽北方言 词,如“吃卡饼”“草莽英雄”等字幕翻译时,多采用 以中国源语文化为主的原则,将其译成“fist cake”和 “a greenwood hero”。异化是一种将文化相互交叉、 相互融合的翻译方法,倡导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尽量 保留源语的异域文化,如影片中对红高粱red sor­ghum、桃木剑 peach wood sword、纸老虎 paper tiger等处的翻译,不但保存了原有的异域文化内涵,而且 更多地保留了民俗文化的特性,从而将民族文化与 世界文化有效的相融合。因此,字幕翻译工作者在 处理源语民俗文化信息时,要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 策略,既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又要使字幕 翻译体现出语言中异域民俗文化的差异。通过借鉴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本族文化层 次,从异族民俗文化中反观自身,为世界民俗文化的 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需求骤 增,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逐步转变为人类文化共享的资源。电影作为 民俗文化其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跨文化语 境中要自觉、有效地对外传播本国的民俗文化,使之 在本民族与外部沟通的过程中发挥桥梁作用,并成 为世界共享的文化资源。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走向世界,英文字幕 成为外国观众领略中国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 之一。电影《红高粱》影视字幕在翻译过程中对中注释:

①钟敬文.民欲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79.

参考文献:

[1] 杜志峰.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 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3] Jeffrey C,Kinkley. 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J]. World Literature Today ,1994(2).[4] 刘虹,张显.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探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利霞)

Transcultural Explanation of Folk Culture of the North

of Liaoning in Red Sorghum

LIU K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China) Abstract:The movie Red Sorghum reflects specific regional culture and profound folk culture. It is a problem as well as a challenge about how to translate folk culture of the north of Liaoning and spread it in this movie. The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 this movie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alienation with the source culture identity, which is a successful illustration.Key words :Red Sorghum; folk in the north of Liaoning;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translation principl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