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谈公开课的“热热闹闹”

谈谈公开课的“热热闹闹”

来源:华佗小知识


目前在公开课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只是教师与几位优秀学生在“唱戏”, 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而许多学生只是看着老师怎么把结果搬出来,然后再模仿性地去做练习,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却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我认为这种现象基本是正常的,几乎存在于每一节课中。为什么在课堂中这些学生会处于静观状态,等待现象而不去主动思考问题呢?我们又如何去解决呢?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能否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学生缺少或失去主动思考的热情,思考的习惯,就无法较好地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启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构建知识,养成一种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喜欢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才能地发现问题,地检查结论或结果的正确性,才能在学习中表现出不盲从、不依赖、不轻信,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经过自己头脑思考明白后再接受。也只有这样通过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多年教学实践中和多次调查中,我可以看到中学生缺乏思考习惯的原因归根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师道尊严”现象存在较严重。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单方面强调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学生听懂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哪怕是幼儿园,教师也强调小朋友

做一个上课小手放放好,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仔细听的“乖宝宝”,学生学习主动性就被抑制。现在即使有部分老师,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创设了种种“思考机会”,可实际上还有许多只流于形式,老师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开展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而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吻合时,教师则如获至宝地加以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便也不习惯于思考了。

(二)教师在课堂提问或学习材料的提供上过于单一,缺乏思考价值。

(三)现在的家庭环境太优越,致使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懒于思考的习惯。

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他往往就觉得学习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是在为父母学,为老师学,那哪来的责任心与主动性呢?他们往往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去学习,对于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他们就觉得很麻烦,懒于去思考,还是等待别人的答案来得方便。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人云亦云,缺乏思考的习惯。

针对以上原因,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高质量的思维能力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思考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那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亲密的朋友。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就处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提供较好的环境。要创设这样的环境,我想,首先在学生座位编排上,

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可经常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同学之间讨论,发表各自意见,使他们养成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与习惯。

其二,教师要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的语气、神态也要和蔼可亲。这样,他们就会喜欢你这个“大朋友”,从而相应地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的与主动性也会被调动,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知识的探索中。

(二)提供“开放型”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1.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养成思考习惯。

2、要给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在提供“开放型”材料的时候,还应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以及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如果提供的探索材料,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感到太简单,就会感受不到自我探究的价值,有时会影响参与积极性。但提供的材料过难,学生经常又不能取得成功,也同样会影响思考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内容与学生实际作出具体分析,提供恰当材料。

(三)增强数学材料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予思考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去参予,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由于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特点及不同学生特征,使教学内容旧中求新、平中出奇,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手段诱导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

1、故事串联,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具体见教学案例(一)。

2、化静为动,发展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从而促使其主动地去思考。

3、以生活化材料作为数学素材,提高学生思考热情。

(四)以生活习惯促进学习习惯

为了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平时还注重与家长取得联系,从生活小事抓起,逐渐使他们形成凡事都用自己的 脑子去思考,从而摆脱依赖心理。

可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教师得法而耐心的启发与诱导,要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便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机会,只有经过这样

长期地努力,才能使学生们从小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