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上总第387期
建设科技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案例分析老旧社区道路空间适老化研究*
刘楠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102600 )
[摘要]在我国积极推行以“居家养老”为主的背景下,老旧社区不适老的隐患逐步显现出来,如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仍是居家养老的一大难题。本文立足于老旧社区道路空间适老化整合,以北京市朝阳区老旧社区为调研对象,通过对老旧社区道路空间现状问题的归纳总结,试图从步行道路空间的连续性、无障碍性、安全性、趣味性四方面提出改造策略。
[关键字]老旧社区 适老化 道路空间 无障碍
Research on Road Space Adapt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Old Community
Liu Nan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Beijing, 102600)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active promotion of “Home-based Care for the Elderly”, the hidden dangers of the old communities have gradually emerged. How to create a good community environment is a major problem for home-based care. Based on the road space adaptation for the elderly in old community, this paper takes an old community of Chaoyang District in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mmarizes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ld community road space,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tinuity, accessibility, safety and fun of the pedestrian road space.Keywords:old community,suitable for the elderly, road space,accessibility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相关,对既有社区居住环境和养老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以北京为例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城区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的住宅小区,规划布局和室外环境已严重制约老人居家养老的生活诉求,老旧社区环境的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本文以朝阳区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调研社区道路空间的现状问题,从社区道路空间的连通性、无障碍、安全性、趣味性四个方面切入,展开对社区步行道路空间适老化研究,力图通过改善老旧社区空间无障碍环境,使老年人积极参与室外活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22
共享社区资源,从而帮助社区老人实现就地养老和积极老化的社区目标。
2 既往研究
近年来医学研究报告显示,参与室外活动时间较长的老人更加健康,户外活动不仅延缓健康老人的衰老,延长自理期,对患病老人恢复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而室外环境优劣直接影响老人室外活动的参与性。以往关于老旧社区室外环境研究的文献有:何凌华的《既有社区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的问题与对策》[1]通过分析既有社区的现状问题,提出适老化分级配置要点;门丽君的《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以成都为例》[2]
DOI: 10.16116/j.cnki.jskj.2019.13.019
建设科技 ∣ 79
案例分析
建设科技
总第387期
通过调研成都三个老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尝试提出适老化空间改造策略;张旭在《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建构研究》[3]中通过研究老年人的不同行为模式对健康保障环境、无障碍安全环境、社区智慧环境和购物圈层四种环境建构的影响而提出对应策略。
纵观上述既往研究多是集中在社区户外休息活动等公共空间,而对社区内部道路空间的研究欠缺。本文基于以上文献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研社区规划布局,探讨社区道路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策略。
3 老旧社区室外步行空间的相关调研
本次调研选取北京市朝阳区老年人数量排名第二的八里庄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红庙北里社区、延静里社区、八里庄西里社区、八里庄东里社区四个老旧社区样本进行道路空间进行无障碍整合研究(见图1和图2)。
图1 八里庄街道社区分布图
Fig. 1 Community distribution map of Balizhuang Street
图2 朝阳区各街道65岁以上人口数量分布图
Fig. 2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over 65 years old
3.1 红庙北里社区
红庙北里社区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总占地面积约27公顷,社区总人口约1.2万人,老年人占比约
80∣ 建设科技
35%。社区内环境良好,住宅以板楼为主,塔楼布于周边。调研中发现该社区内部道路连通性差,宅前路基本上被铁栅栏分隔,围合在住宅内空间,分隔社区道路的铁栅栏并没有做无障碍设计;地面平整度底,雨天积水量大;各支路被私家车占用,将连续的步行空间打断挤压;道路周边缺乏供老年人休憩的驻足空间,局部布置石板桌椅,舒适度底。调研中发现住区老人将废弃的桌椅等家具布置在住宅楼附近。活动空间多位于宅前,平行于道路,缺乏空间趣味性,详见表1。
3.2 延静里社区
延静里社区紧邻红庙北里社区,东临四环路,总占地面积约51公顷,为新旧社区更迭地带,延静西里为老旧小区,绿化环境良好。调研中该社区内部道路连通性较差,小区道路以东西向为主,直接连接延静里西街和中街,南北向无贯穿性道路,基本被各个小区围墙、栏杆分隔,道路缺乏无障碍设计,室外活动设有健身器材、长廊、网球场等,详见表2。
3.3 八里庄西里社区
八里庄西里社区西邻四环,东临八里庄路,总占地面积约27公顷,社区内住宅以塔楼为主,中心布置板楼。该社区新旧小区混杂,社区规划较为合理,社区内部道路通达四周,宅前路相对闭塞,各住宅小区通过栏杆分隔,小区内部停车位不足,私家车遍布街道。社区设有
八里庄中心小学和日坛中学,学校附属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社区内道路平整度底,周边绿化疏密不均,缺乏统一规划,详见表3。
3.4 八里庄东里社区
八里庄东里社区东邻星火路,西至八里庄路,社区中的国棉二厂的房子为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多为三层住宅楼,北京市已经规划部分拆迁新建住宅楼。八里庄北巷二轻局的10 栋住宅楼为上世纪80年代建造,建筑为5-6 层,社区有居民楼56栋。该社区建筑年代久远,住房老旧,社区内有许多一层加建平房,导致道路隔断,小区内道路破坏严重,下雨天湿滑,周边路缘
石破坏严重,整体社区缺乏绿化设计,小区内停车位不足,大都沿着人行道或住宅入口布置,严重影响居民正常通行,详见表4。
4 现状问题分析及总结
通过实地考调研考察,笔者总结了老旧社区室外步
2019 No.13刘楠:老旧社区道路空间适老化研究*
案例分析
表1 红庙北里社区调研图
Table 1 Hongmiaobeili Community Survey社区所在街道区位社区功能平面图社区道路规划图现状照片社区所辖小区表2 延静里社区调研图
Table 2 Yanjingli Community Survey社区所在街道区位社区功能平面图社区道路规划图现状照片社区所辖小区建设科技 ∣ 81
案例分析
建设科技
表3 八里庄西里社区调研图
总第387期
Table 3 BaLiZhuangXiLi Community Survey社区所在街道区位社区功能平面图社区道路规划图现状照片社区所辖小区表4 八里庄东里社区调研图
Table 4 Balizhuangdongli Community Survey社区所在街道区位社区功能平面图社区道路规划图现状照片社区所辖小区行体系现存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
状(见图3)。
4.1 社区内部道路缺乏规划与联通
以上调研的四个老旧社区中,笔者发现社区内部道路普遍缺乏联通性,各个小区道路多为端头路,缺乏消防车回车场,道路被增设的栏杆围墙分隔,增加有障碍门禁,造成步行体系间连通困难,消防车无法进入的现
图3 社区内部道路被栏杆分隔
Fig. 3 Community interior roads are separated by railings
82∣ 建设科技
2019 No.13刘楠:老旧社区道路空间适老化研究*
案例分析
4.2 社区道路空间缺乏无障碍设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老旧社区内道路与住宅入口、活动场地、休憩场地连接处缺乏无障碍设计;在围墙及栏杆分隔处,也未考虑是否满足轮椅老人的通行宽度。住宅楼出入口处,常常设置台阶或坡道设置未按照规范要求布局。一些楼道入口虽然安装了扶手,但未考虑老年人出行路径,形如虚设,利用率低。社区内部道路铺装参差不齐,高低起伏,容易造成老年人摔伤。在休憩区缺乏可以抓握的扶手便于老年起坐,对轮椅老人停靠区域考虑欠缺。社区内缺乏标识导向,失智老人容易在小区内迷失(见图4)。
图4: 社区内部缺乏无障碍设计
Fig. 4 Lack of barrier-free design within the community
4.3 社区道路空间存在安全性隐患
因老旧小区在早期规划中未考虑人车分流与地下停车,导致地面人车混行、停车混乱的现象。社区老年人表示在周边散步、活动时无安全感,尤其是上下班时段,车辆进出频繁,给他们出行带来严重威胁。同时,由于道路被私家车占用,原有宽敞的林荫大道变得密不透风,从心理上给老年人带来消极影响(见图5)。
图5 社区内部人车混行、停车混乱
Fig. 5 Pedestrian-vehicle mixing and parking chaos within
the community
4.4 社区道路空间缺乏趣味性设计
访谈中老年人普遍表示在社区户外散步时,常常感到内部道路单调,活动、休憩场地不足。一是缺乏适宜的步行空间。周边绿色植被较少,景观差,夏季炎热不遮阴,冬季日照不充足,卫生管理较差。二是活动场所单调。健身器材破旧,数目少,高峰期使用时器材不够。三是缺乏休憩空间。许多老年人认为应增加室外休息坐椅的数量,适当设立室外桌椅,满足老年人的休息、交
往等基本需求(见图6)。
图6 社区内部休憩活动空间缺乏趣味性
Fig. 6 There is a lack of fun in the community’s internal
leisure space
5 无障碍整合策略
在老旧社区室外步行体系改造策略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安全性、场所感、私密性、舒适性的需求。通过统一规划社区内部道路,完善无障碍设计,优化人车分流体系,增强交通步道趣味性来改善室外步道适老化设计,具体策略如下:
5.1 打通社区内部道路形成路网“微循环”
通过对老旧社区整体性规划,可加强整个社区的交通疏解性和高效可达性。(1)拆除私建围墙栏杆,打通内部道路形成社区“微循环”,步行道路同时成为老年人健康散步道。(2)集中整治道路近端,减少断头路,一方面联通其他道路形成回游空间,另一方面可利用道路节点做景观处理,丰富路网空间。(3)合理控制社区内部路网宽度,串联休憩活动场地,使得路网能够快速、无障碍地到达社区各设施,共享社区资源,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步行系统,让步行老年人和轮椅老人能在社区内部畅通慢步(见图7)。
图 7 社区交通路网适老化概念解析
Fig. 7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for the elderly in community
traffic road network
5.2 加强路面修复与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环境是老年人对活动环境的最重要的需求。
建设科技 ∣ 83
案例分析
建设科技
总第387期
一般人成为高龄老人后,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衰退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对台阶、门槛等设施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威胁。因此,在老旧社区改造中,应对社区内部道路与住宅楼、活动场地、休憩区有良好的衔接,方便老人进出,如图8所示。(1)平整道路,打造无高差步道,使社区老人可以直接在路边快速找到休憩与活动空间。同时,道路在设计上要考虑盲道,方便老年残助人士使用。(2)场地铺设应注意平整、防滑,并考虑某些特殊活动的需求,不必过分追求美观。例如,尽管大理石铺地光滑有档次,但造价昂贵且雨雪天易滑,一般情况下不建议用于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3)增强道路的安全可达性,对道路周边杂物和违章建筑物进行清理,便于救护车和消防车进入。(4)增强标识导向,北京老旧社区大多仿建前苏联围合式社区空间,住宅识别性差,可通过增加表示导向,强化可达性。
图8 入口空间无障碍设计要点
Fig 8 Accessible space design points
5.3“人车分流”优化布局停车场地
扬•盖尔曾在《人性化的城市》[4]中表示,交通低速化有助于活动的发生。于机动车道的散步道,能满足老年人快步健身或休闲漫步的需求,同时还能欣赏景致、偶遇朋友。因此道路改造中:(1)可将社区内平房腾退,做非机动车停车场所。(2)私家车进入社区内部,停车场地集中布局社区周边空间,通过人车分流,优化社区内部道路空间[5]。(3)如果楼栋入口场地有限,也可以将一些小型的路边空地或口袋空间开辟为停车场。可以结合休闲空间设置,以提高人们对于这部分空间的使用意愿。(4)散步道两边的植物应多样有趣且不过于密集,保持视线畅通,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5.4 增强慢行步道空间的趣味性
84∣ 建设科技
增加社区的慢行步道路线,并将活动场地与休憩空间平均分布在慢行步道空间上。(1)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路线,根据10Min步行路程集中布置活动场所,使老年人能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跳舞、打太极等。(2)将休息空间布置在各个活动场地之间,设置休闲座椅方便老年人停留休息。通过植入休憩空间,让老年人随时随地可以驻足交流。(3)考虑活动休憩场地朝向和周边绿化的布置,避免阳光直射,提供更多的荫凉。例如,将高大落叶乔木重点种植在跳舞场地的东西两侧,保证夏季场地早晚大部分时间处于阴影中,冬季则由于树叶掉光而拥有较好的阳光照射。(4)坐息空间可利用坐椅、亭、廊、花架等的灵活布置创造出多功能、多层次的坐息空间,以满足老人“坐、卧、停、留”的各种需求。(5)安静休息区距离主要步行道不宜过远,应保证与临近步行道上行人的视线联系,以利于发生危险时能及时被发现。同时,老年人喜欢坐着观望,因此在景观较好或者人流活动频繁的地方,相应设置一些相对安静区域,吸引老年人休憩观景。(6)小区内步道路宜采用回游形式,铺装采用软质塑胶,防止老年人走失摔伤。
6 结语
老旧社区道路空间适老化整合改造仅仅是生活支援体系下[6]的一个分支,实现居家养老社区适老化改造任重道远,笔者仅从室外步道这一点做了浅陋分析与建议,
希望能够对改善社区室外环境提供一点思路,从而增强老年人户外活动积极性,达到社区老人健康养老,积极养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凌华.《既有社区室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的问题与
对策》,[J].
[2] 门丽君.《旧社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以
成都为例》,[D].
[3] 张旭在.《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建构研
究》,[D].
[4] 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覃国洪.《基于“老年友好”理念的社区室外环境
设计研究》,[D].
[6] 胡惠琴.基于生活支援体系的既有住区适老化改
造研究[J].建筑学报,2013,总第9期: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