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备课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关键: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80 =80 =80 „„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结论中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精密相联的。“成正比例”和“是成正比例的量”都是对两种量关系的表述形式。就如同某两个人是同学关系,或互称同学一样。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①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③ 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2.谈话: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一定)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 比 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 和 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习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35 50 60 70 85 90 „„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6、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