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胸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措施(附23例报告)
【摘要】 目的 总结新生儿气胸的高危因素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例气胸新生儿的病历资料。结果 左侧气胸4例,右侧气胸19例。肺压缩30%以下者9例(39.13%),肺压缩30%-50%者8例,肺压缩50%-80%者6例。医源性气胸8例,自发性气胸7例,病理性气胸8例,临床治愈率为100.00%。结论 新生儿气胸的主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足月胎儿、羊水污染吸入及呼吸机使用不当等,穿刺抽气等措施可以有效治疗。
【关键词】 新生儿气胸;高危因素;治疗措施
新生儿气胸指的是某种原因导致的肺泡充气过度,腔压增高或者肺泡腔和间质之间存在压力阶差,压迫邻近组织而诱发肺泡壁发生破裂[1]。气胸是一种新生儿危急重症,起病急且进展迅速,若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就会危及生命。现将我院收治的气胸新生儿病历资料详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例气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男性15例,女性8例,足月儿(胎龄37-42周)8例,早产儿(胎龄29-36周)15例;剖宫产16例,顺产7例;胎粪羊水污染新生儿7例,合并呼吸窘迫新生儿3例,机械通气时突发新生儿1例,无明显原发病新生儿2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2.5kg11例,小于2.5kg12例。所有患儿于保温箱内保
温并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临床表现:突发性的呼吸困难或烦躁不安,气囊加压受阻且阻力逐渐增大。患侧的胸廓明显隆起,肋间隙比较饱满,听诊时呼吸音消失或微弱。 1.2 方法 ①辅助检查:所有患儿作胸部x片检查,部分患儿作血、痰培养或血气分析;②治疗:保持安静,进行保温,维持患儿基础代谢,监护心肺变化。部分患儿进行鼻导管吸氧或接卸通气供氧。确诊后在患侧第3肋上缘锁骨交界中线处穿刺排气,其中6例穿刺抽气(50-90ml)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x线表明压缩的肺组织开始迅速膨胀。2例穿刺后拿出针蕊,接三通管进行水封瓶闭式引流,72小时观察水封瓶无水泡冒出,胸片检查肺已扩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辅助检查结果 23例新生儿胸片检查结果表明左侧气胸4例(17.39%),右侧气胸19例(82.61%),左右侧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肺压缩30%以下者9例(39.13%),肺压缩30%-50%者8例(34.78%),肺压缩50%-80%者6例(26.09%)。3例血、痰培养证实为金色葡萄球菌生长,2例血气分析证实为ⅱ型心衰,血常规检查结果证实21例患儿无显著异常,2例白细胞总数上升。 2.2 治疗疗效 23例患者中医源性气胸8例(34.71%),自发性气胸7例(30.43%),病理性气胸8例(34.71%),其中2例医源性气
胸新生儿病情好转后自行出院,其他21例患儿均治愈,治愈率为100.00%。 3 讨 论
气胸是肺气漏的临床表现之一,自发性气胸指的是非外伤或人为的肺组织和胸膜破裂所致的气胸[2]。刚出生的新生儿最初呼吸过强,肺泡内压力急剧增加,导致胸膜破裂而产生气胸,另外足月新生儿也因呼吸强度大而发病率较高[3]。周齐等研究表明自发性气胸与分娩方式有关,其中剖宫产新生儿自发性气胸发病率是自然分娩新生儿的3倍左右。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剖宫产新生儿在分娩时没有有效的挤压胸廓,胎儿气道阻力大于自然分娩新生儿,胸腔压力剧增引起肺泡膨胀破裂,即发生气胸[4]。本组中剖宫产新生儿比例明显高于自然分娩比例。医源性气胸大多数在窒息复苏时发生,可能由于呼吸囊或机械通气使用不当,加压过快过高导致肺泡破裂而产生气胸。数据表明医源性气胸的发生率已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而逐年降低[5]。病理性气胸指的是原发性肺部疾病引发的气胸,如胎粪吸入、呼吸窘迫症、吸入性肺炎等引起的气胸,这类气胸肺压缩面积可达30%-80%,治疗时需要进行引流。本组资料中左侧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治疗,治愈率达100.00%。
综上所述,新生儿气胸的高危因素是剖宫产、足月胎儿等,穿刺抽气及吸氧等手段可有效治疗。围产期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可以减少新生儿气胸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安静.新生儿气胸发生原因及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3):170-171.
[2] 柴鸣荣,方润婷,陈健萍.新生儿气胸相关因素及治疗探讨[j].吉林医学,2009,30(9):827-828.
[3] 陈宇辉,康文清,熊 虹.新生儿气胸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57-58.
[4] 潘未未.新生儿气胸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8,28(6):84-85.
[5] 丁娴,施培秀,李炳海.新生儿气胸3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6):4497-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