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风险管理结课论文

风险管理结课论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利率风险及其管理

一:利率风险介绍: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 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 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 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 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

利率风险可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 利率风险的成因:1、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2、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具有期限结构的不对称性 3、利率计算具有不确定性

4、为保持流动性而导致利率风险

5、以防范信用风险为目标的利率定价机制存在缺陷 6、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利率变化也越来越敏感

主要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增长时,利率上升;经济发展低靡时,投资意愿减少,市场利

率一般较低。

央行的:央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自然利率会随之下降;央行实行紧缩式的货

币时,利率会随之上升。

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上升时,市场利率也相应提高。

股票和债券市场:如果证券市场处于上升时期,市场利率将上升;反之利率相对而

言也降低。

国际经济形势:一国经济参数变动,特别是汇率、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利

率的波动。自然,国际证券市场的涨跌也会对国际银行业务所面对的利率产生风险。

二、利率风险管理介绍:

定义:所谓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控制利率风险并维持其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而对资产负债采取的积极管理方式。利率风险常常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成熟期差异,也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调整幅度差异。

管理方法:在利率预测和利率风险衡量的基础上,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通过增加(或减少)资产或负债的头寸,或者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内部结构(例如构造免疫资产组合),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

另一类则是表外管理方法,主要是为现有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类)资产或负债业务,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

三、案例: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

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对德国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泻不,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当时英法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英镑狂跌,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

意大利里拉在13日贬值之后,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汇市场上处于危机,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意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价值为40万亿里拉的外汇储备终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

欧共体财政召开了长达六小时的紧急会议后宣布同意英意两国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西班牙比赛塔贬值5%。从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时间内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只进行过一次调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内就进行了二次调整,可

见这次欧洲货币危机的严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国公民投票通过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别的国家建立成一个近似欧洲合众国的政治实体,其成员国不仅要使用同一种货币,而且还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的《马斯特赫条约》,才使欧洲货币风暴暂时平息下来,英镑、里拉趋向贬值后的均衡的状态。

四、分析:

(一):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在经济和货币方面的不协调,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德国在欧洲货币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前的长时间里,德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对通货膨胀也特别敏感,德国联邦银行历来把制止通货膨胀作为制定的优先目标,这是德国与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区别所在(后者习惯承受较高通货膨胀,而把重点放在解决失业问题)。但到80年代后期,德国也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此,德国的宏观经济直接打压通贷膨胀,从1988年开始,西德短期利率就开始上升,这种趋势因1990年东西德的统一进一步得到加强。19年11月柏林墙推倒之后,西德总理科尔强调要在东西德之间迅速实现货币联盟,这一目标在1990年7月1日实现。3个月后,即10月3日两德重新统一。当时东德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仅为西德的四分之一,而工资几乎达到一半,因此东德的实际工资水平是西德的2倍。但是在西德工会的鼓动下,东德工人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很快地因其要价过高而大批失业。“1991年和1992年,1600万东德工人通过各种途径享受着西德的补贴,开销为大约每年1500亿马克”。重新统一的开销增大了德国的预算赤字,增大了通货膨胀压力(1992年6月与上年同期相比物价上升4.5%),而致力于消除通货膨胀的德国银行以紧缩信贷作为对策之一。 到1992年夏季,德国短期利率从1990年的6%左右上升到了10%以上,从而给其他西欧国家造成很大压力。当时,西欧其他国家都处于经济萧条之中、失业率很高,例如,1992年英国的失业率超过10%,工业产量比前一峰值下降4%,法国失业率上升到11.5%,产量迅速下降,这些国家为摆脱经济萧条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先后调低利率,但结果却使资金从这些国家流入利率相对较高的德国,形成马克坚挺的局面。这样,这些国家便面临一种两难选择,即若要维持其货币与马克和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进而维持欧州货币体系的稳定汇率机制(即外部均衡),它们就必须跟随德国调高利率,但这又必然要加剧国内经济的衰退和失业;若要通过降低利率放松银根来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恢复内部均衡),它们就必须被迫使其货币对马克较大幅度贬值,但这又必然会破坏欧洲汇率机制。

经过一段时期的抗争、协商和协调干预,英国和意大利大量消耗了自己的国际储备,仍然抵挡不住外汇市场的强大压力,不得不于1992年9月13日首先宣布英镑和里拉“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由此酿成了欧洲货币体系史上著名的“九月危机”。这场危机因德国高利率的延续一直持续到1993年夏季。西班牙货币比塞塔和法国法郎等也先后遭到冲击,期间,法兰西银行动用了3000亿法郎用于外汇干预,其储备降到零,并进而出现了1800亿法郎的赤字(通过借贷),这些货币最后也被迫“暂时”中止汇率机制干预或对马克大幅度贬值,从而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遭受沉重打击,1993年8月2日欧共体宣布了平价波幅扩大到±15%的决定。从上面分析可知。“九月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参加欧洲货币体系的各个成员国在处理内外均衡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各自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彼此伤害的宏观经济所造成的。

(二):国际金融投机者推波助澜 1992年9月以前,以索罗斯为首的一批国际货币投机者

预期英镑将要贬值,于是发动了对英镑的攻击,最终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索罗斯趁火打劫从中获利10亿英镑,花旗银行获利2亿英镑。不过,索罗斯对人们的下述说法不以为然:假如不是索罗斯一伙人趁机搅局,英国的措施(指英国为了捍卫英镑,9月16日中午决定把利率提高3个百分点,但当天晚上英镑就被迫退出汇率机制)是会奏效的,英镑不会退出汇率机制。索罗斯认为:首先,英国的行动是站不住脚的,原因是假如它是对的话,投机者们的“搅局”就不会把英镑挤出汇率机制。其次,也不只有我在玩这场“游戏”,即使世界上没有我这个人,这个过程会照样进行下去,我可能在整个事件到了最后——英格兰银行调高利率时才起到一点作用,原因是到了那一关键时刻,有些市场参与者开始犹豫了,我的果断行动(指更积极地抛售英镑)可能又使整群人继续放手一搏。我也许加快了整个过程的步伐,但我认为不论有没有我,这一事件总会发生的。索罗斯的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他们的货币投机无疑促成了“九月危机”的爆发,但危机的根源还是英国经济本身的问题和前述的欧洲货币体系各成员国上的不协调造成的。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说明,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之间在内外均衡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如何处理及协调好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对维持欧共体的稳定和促进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危机局面或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程度,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的及货币当局究竟是以实现内部均衡为重还是以推进外部均衡为主,对整个联盟的稳定和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与取向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各国间的协调问题尤显重要。 正是经历了这次危机,在欧盟90年代中后期以后推进货币一体化和实施统一货币——欧元的过程中,各个成员都认识到如果不能在经济和货币方面让渡更多的主权并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欧洲货币联盟就很难稳定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九月危机”也可算是欧洲统一货币建立付出的前期学费。同时,“九月危机”还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如果各个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经济不健康,就很难在推进货币联盟上形成合力,这说明货币联盟必须有经济联盟作依托,货币联盟单独推进是难以成功的,这一点从近两年欧元货币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来。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的经验教训,为人们拟议中的亚洲货币体系和中国与港澳台组成大中华货币体系的构思与推进不无启迪作用。

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各国间各种经济矛盾日益加剧,但任何国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国只能在合作与协调中才能求得稳定的发展。世界正在朝着国际合作与协调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谓协调就是要对某些宏观经济进行共同的调整,对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联合的干预,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

五、参考文献: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6784968 http://www.douban.com/note/760817/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325512/

http://hi.baidu.com/wrwtx2001/blog/item/978850166af74c4821a4e92e.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