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期中诗歌鉴赏练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复习题练习题课后复习训练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期中诗歌鉴赏练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复习题练习题课后复习训练

来源:华佗小知识


期中诗歌鉴赏练习

姓名: 班级: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_,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4.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8分)

昆阳二首 【金】元好问

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金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注:元好问为金末并州人。

1、本诗以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暗示战争。(2分) 2、本诗是如何表达忧伤沉痛的感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非能水也 ③晋军函陵 ... ④填然鼓之 ⑤树之以桑 ⑥既来之,则安之 ...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⑧登泰山而小天下 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句读之不知 4.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善假于物也 ③于其身也 ...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7.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9.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其皆出于此乎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诗歌(一) 的有1的。

10.【解析】理解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情景关系,《秋江送别》“互相望”可见与友人的依依不舍,“已觉山川是两乡”更添离别的伤感;而《送柴侍御》“一道同云雨”的肯定,“何曾是两乡”的反诘,耐人寻味,“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见作者的达观。 答案:感伤 达观

11.【解析】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任务指令: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后两句,分析《送柴侍御》的“翻新脱妙”。答题时抓住“新”“妙”两字,确定赏析点,比如从意象运用、抒情手法等进行分析,最后还要落脚在表达效果上。

答案: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人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诗歌(二)

19.(2分)悲笳 旌旗(一空1分)

20.(6分)本诗虚实结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感情:(1)景物渲染,“古木、荒烟、暮鸦、落日”等渲染悲凉意境,烘托心情;(2)叙述经历,“初投”“又过”,展现自己的颠沛流离;(3)对比,世路动荡和山家宁静对比,渴望宁静,厌恶乱世;(4)直抒胸臆,以酒解忧,其实忧愁更深。(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文言文:

1 A

2.B(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3.C(与例句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

4.D(①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 5.A (B项中“有”通“又”,C项中“輮”通“煣”,D项中“生”通“性”。)

6.C(A项中“水”名词动用;B项中“日”名词作状语;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9.D(A.传zhuàn B.苌cháng C.蟠pán) 7.A

8.D (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

9.A

10.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