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级课程统领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
摘要: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实然路径。以各学段纵向衔接和校内外横向协同的方式联通各类课程,建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统领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地方课程中拓展劳动教育,在校本课程中强化劳动教育。三级课程有效衔接,协同实施。
关键词:劳动教育;三级课程;体系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实然路径。我校以各学段纵向衔接和校内外横向协同的方式联通各类课程,建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统领的劳动教育体系。三级课程有效衔接,协同实施。
一、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国家课程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根本知识和掌握根本技能的主阵地。在各学科国家课程中挖掘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意识,有助于达成“五育”融合、全员育人的目标。
如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辩证统一。教材中的很多篇章、语段都肯定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者的奉献,弘扬了劳动精神。例如,李商隐《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经典名句,表达了“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价值观;颜仁郁《农家》中“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的诗句,表达了对辛勤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师会在教学中着力挖掘文本蕴含的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老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再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重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中也蕴含着丰富的
劳动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认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劳动者不仅能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能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开展。习总告诫大家,“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辛勤劳动、老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学中,教师会立足学科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劳动教育的渗透。
另外,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无论是万里长城、故宫等古代建筑,还是鸟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现代建筑,都彰显了劳动在艺术中的价值。和艺术一样,技术同样离不开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技能,创设动手实践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亲自体验的时机,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意识。
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开拓了劳动教育的新阵地,让学生从“知识接受体”成为“实践创新体”。
二、在地方课程中拓展劳动教育
以“职业体验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这是我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前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并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能力、志向等,确立个人未来开展目标和职业意向。学校有意识地与当地企业、工厂、社区和社会团体保持互动合作,为学生开辟参与单位见习、工厂体验、学农实践等活动的实践场所,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感。学生曾走进银行、公交公司、市政效劳中心等单位,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相关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特殊劳动技能,明确自身的职业志趣;走进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中天钢铁厂、东方经纬针织服装厂等企业,观察流水线上的工人如何高度专注地操作机械,感悟工匠精神。学生还走进夏溪村、查家湾村等农庄,体验田野里的真实劳作,在学农活动中积极探索农耕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三、在校本课程中强化劳动教育
“校园盆景”“陶艺”两门校本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有近20年历史,奠定了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雏形。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并在此根底上融入劳动教育的要素,形成校园盆景类、陶艺类两大课程群〔具体课程及内容见表2〕。两大课程群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彰显时代特征,依托具体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创造美、欣赏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劳动技能。
以“耕园”课程为例,学校将校园东北角“耕园”划分成假设干地块,以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分配给各个班级。学生自主学习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在耕园中相时耕种养收,通过参与翻土、种植、浇水、施肥、采收等一系列劳动,亲近自然,亲历成长。其间,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智能养护App,设定植物养护任务,拍摄植物生长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软件对植物生长的环境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分析,对耕地水分、空气、肥力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的实时诊断,探索基于现代科技的精准农业生产方式。就这样,让劳动过程不仅浸透了汗水,更充盈着智慧;让劳动教育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彰显时代特征。
课程的“成长”离不开科学的评价机制。我校还将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韧性、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并配有考核细那么和量表,形成对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立体画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兼顾结果性评价。学生的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志、劳动档案袋、劳动任务单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现场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展示、劳动竞赛是评价的主要指标。评价的重点是,从劳动素养出发,考查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建立、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形成、劳动能力的开展。据此,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劳动教育高品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