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王杰
40多年前,士在即将爆炸跃,一个伟大神州大地广为人们心中一座  那感染了恒瞬间发生在那天上午,原
伴随着一名普通战的炸药包前纵身一的名字——王杰,在传颂,成为那个年代永恒的丰碑。 一代又一代人的永1965年7月14日。装甲兵某部工兵班
长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今邳州市张楼乡)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时,炸药包突发意外,在即将爆炸的危急关头,他毅然用身体压住了炸点„„
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一个23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地逝去了,而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却安然无恙。人们被当时的场景惊呆了:王杰的整个身躯被炸得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英雄实现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1
王杰,1942年出生,山东省金乡县人。1961年8月,王杰如愿以偿,成为济南军区某坦克师工兵营一名光荣的工兵战士。刚到时,看到有的战友开坦克很威风,他曾一度觉得当工兵不如当技术兵。在认真学习了毛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作后,他慢慢转变了思想。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者,我要做一个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王杰是连队的“排头兵”,正如战友们所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冬训中,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腿冻僵了仍坚持作业;在沂蒙山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猫耳洞”、进行
2
爆破,他抢先去装药、放炮,有时发生哑炮,仍然是他抢着去排除;他舍身救人的前一天晚上,还为“五保户”挑了水„„突出的表现使他很快被任命为班长,并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王杰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20多本共10多万字的感人至深的日记,日记中的每一句话都印证着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他在1965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1965年11月4日,王杰生前所在为王杰举行隆重追悼大会。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社会各界人士多达7000余人。伴着低沉的哀乐,人们的哭声此起彼伏„„
王杰牺牲后,根据他的遗愿,追认他为正式党员。1965年11月4日,王杰生前所在为王杰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1965年11月27日,王杰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
、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都对王杰及“两不怕”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亲笔抄录王杰的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
3
春献人民。”强调:“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自1966年在王杰牺牲所在地建成王杰烈士陵园后,每年清明节都有很多人前来扫墓。39年间,凭吊人数达120余万人,近400本留言簿上写满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与思念。
4
在王杰生前所在连,至今每天晚上晚点名时,呼到的第一个名字还是“王杰”,全连齐声答“到”。走王杰成长道路,做像英雄那样的好战士,已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
在徐州,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医院”等单位,在王杰“两不怕”精神的激励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成绩。
王杰的家乡山东省金乡县,县的每一间办室里都悬挂着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三不伸手”格言,时刻提醒着工作人员要像王杰那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王杰生活的山东省金乡县华固村改名为“王杰村”。 王杰出生地内蒙古阿荣旗于2002年兴建的王杰广场,被呼伦贝尔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2年1月19日,同志亲临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军人!”
穿越历史的时空,英雄王杰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依然清晰,他用生命谱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在一代代华夏儿女中传承,激励着亿万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王杰的成长历程
5
王杰是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固村人,1942年10月出生,从小过继给伯父王儒堂。据王杰儿时伙伴周文福、白书勤回忆,王杰小时候就很崇拜英雄,喜欢听刘胡兰、邱少云的故事。王杰的同班同学孙向玲,现在是山东省金乡县一中退休教师,讲起王杰的往事,仍激动不已:1955年腊月,天气寒冷,同学程强因家庭贫困,身上仅着一件薄衫,上课时冷的发抖,王杰脱下自己仅有的一件夹袄送给了程强。王杰学习很刻苦,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当兵是王杰从小的愿望,他说:“入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战士”。 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主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