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第五版)电子文字简版
主编:李小寒、尚少梅 适用范围:护理学本科专业
目的:提供电子简版,以备教师备课、撰写教案使用 章节:共十八个章节 绪论 环境
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患者的清洁卫生 休息与活动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冷热疗法 饮食与营养 排泄 给药
1 / 26
静脉输液与输血 标本采集 疼痛患者的护理
病情观察与危重患者的管理 临终护理
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五章 (5号宋体,22磅行距)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一)课程的地位 1.是护理学科的基础
2.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3.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
4.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1.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使护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2 / 26
2.使护生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履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功能 二、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
1.获得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认识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三、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1.实践学习法:实验室学习、临床学习 2.反思学习法 第二章 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概述
1.定义: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环境的分类
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 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 / 26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气候影响、地形地质影响、环境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卫生服务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护士需要了解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才能完成护理的基本任务: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
护士的职责:帮助发现环境中对人类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保护人类健康,满足人们需要 第二节 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
(一)服务专业性 (二)安全舒适性 (三)管理统一性 二、医院环境的分类
1.物理环境:也称硬环境,指医院的建筑设计、基本设施以及院容院貌等为主的物质环境是表层的,具体的,有形的。
2.社会环境:属软环境,是深层次的,抽象的,无形的。包括医疗服务环境、医院管理环境。
4 / 26
三、医院环境的
1.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
2.温度:一般室温18~22℃,新生儿及老年患者22~24℃。 3.湿度:50%~60%
4.通风:通风30分钟即可达到换置室内空气的目的
5.噪声:白天病室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分贝,四轻: 说话轻 走路轻 操作轻 关门轻 6.光线: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 7.装饰
8.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病友关系 9.医院规章制度:入院须知、探视规则、陪住制度等 第三章 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第一节 患者入院的护理
一、入院护理
目的:协助患者了解和熟悉环境,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以调动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做好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
5 / 26
二、入院程序
办理入院手续 实施卫生处置 护送患者进入病室 三、患者进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
门诊患者的入院护理 迎接新患者
通知负责医生诊查患者
协助患者佩戴腕带标识,进行入院护理评估 通知营养室为患者准备膳食 填写住院病历和有关护理表格 介绍与指导
执行入院医嘱及给予紧急护理措施 四、患者床单位的准备
患者床单位:是指医疗机构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与设备。
患者单位的设备及管理要以患者的舒适、安全和有利于患者康复为前提。
6 / 26
五、分级护理
1.分级护理就是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患者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2.标识:红色-特级和一级护理、黄色-二级护理、绿色-三级护理 3. 护理内容 第二节 患者的卧位
一、卧位的基本要求
舒适卧位
卧床姿势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 经常进行体位变换 身体活动 受压部位 保护隐私 二、卧位的分类
1.根据卧位的自主性分为主动卧位、被动卧位、被迫卧位 2.根据卧位的平衡性分为:稳定性卧位、不稳定性卧位
7 / 26
3.稳定性卧位、不稳定性卧位 三、常用卧位
仰卧位:
去枕仰卧位: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 中凹卧位:休克患者
屈膝仰卧位: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侧卧位: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预防压疮,臀部肌内注射
半坐卧位:面颈手术后患者,胸腔或心脏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腹腔、盆腔手术后患者等 端坐位:心衰等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
俯卧位: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胃肠胀气导致腹痛时
头低足高位:肺部分泌物引流,十二指肠引流术,胎膜早破 头高足低位:颈椎骨折患者作颅骨牵引时,颅脑手术后 膝胸卧位: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矫正胎位不正 截石位: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 四、变换卧位法
(一)协助患者移向床头:一人协助法、二人协助法
8 / 26
(二)协助患者翻身侧卧:一人协助法、二人协助法 (三)注意事项
翻身时,护士应注意节力原则;
移动患者时动作应轻稳,协调一致,不可拖拉。轴线翻身法翻转时,要维持躯干的正常生理弯曲。翻身后,需用软枕垫好肢体;
翻身时应注意为患者保暖并防止坠床;
根据患者病情及皮肤受压情况,确定翻身间隔的时间;
若患者身上有各种导管或输液装置时,应先将导管安置妥当,翻身后仔细检查导管是否有脱落、移位、扭曲、受压,以保持导管通畅;
为手术者翻身前应先检查伤口敷料是否潮湿或脱落,如已脱落或分泌物浸湿,应先更换敷料并 固定妥当后再行翻身;
颈椎或颅骨牵引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并使头、颈、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翻动;翻身后注意牵引方向、位置以及牵引力是否正确;
颅脑手术者,头部转动过剧可引起脑疝,导致 患者突然死亡,故应卧于健侧或平卧; 石膏固定者,应注意翻身后患处位置及局部肢 体的血运情况,防止受压。 (四)健康教育 第三节 运送患者法
9 / 26
一、轮椅运送法
目的:护送不能行走但能坐起的患者入院、出院、检查、治疗或室外活动;帮助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体力恢复。
操作前准备 注意事项
保证患者安全、舒适
根据室外温度适当地增加衣服、盖被(或毛毯),以免患者着凉 健康教育 二、平车运送法
1.目的:运送不能起床的患者入院、做各种特殊检查、治疗、手术或转运 2.操作前准备 3.观看操作视频 4.注意事项
搬运轻稳、准确,患者安全、舒适
搬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造成损伤等并发症 保证患者的持续性治疗不受影响 5.健康教育
10 / 26
第四节 患者出院的护理
1.目的: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协助其尽快适应原工作和生活,并能遵照医嘱按时接受治疗或定期复诊;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清洁、整理床单位。
2.患者出院前的护理
3.患者出院当日的护理:医疗文件的处理、执行出院医嘱、填写患者出院护理记录、按要求整理病历,交病案室保存、患者的护理 、病室及床单位的处理 第五节 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概述
护理人员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可以减轻自身肌肉紧张及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协助患者维持正确的姿势和体位,避免肌肉过度紧张,增进舒适感,促进康复。 二、常用的力学原理
1.杠杆作用:平衡杠杆、省力杠杆、速度杠杆 2.摩擦力 3.平衡与稳定 三、人体力学的应用
利用杠杆作用 扩大支撑面
11 / 26
降低重心
减少身体重力线的偏移 尽量使用大肌肉或多肌群 使用最小肌力作功 第四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1.定义: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2.判断医院感染的原则
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
有助于及时发现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的征象等 3.医院感染的排除标准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12 / 26
1.按部位: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2.(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属于常居菌或暂居菌,通过移位或活动造成的感染.(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病原体有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特点
发生率高,治疗费用高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率高 多数细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 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为主 四、医院感染的原因
机体内在因素、机体外在因素 五、医院感染形成条件
1.感染源: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是导致感染的来源 2.传播途径: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3.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六、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阻断感染链
13 / 26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与更新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相关概念
清洁:用物理方法清除物品表面的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目的是使消毒的对象达到无害化
灭菌:用物理方法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 二、消毒灭菌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消毒灭菌法:干热:干热法(燃烧法、干烤法)、湿热法(压力蒸汽灭菌法、煮沸消毒法、低温蒸汽法、流通蒸汽法)
压力蒸汽灭菌法:主要利用高压饱和蒸汽的高热所释放的潜热灭菌,分为下排气式、预真空式。 辐射消毒法:又称光照消毒法,主要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日光曝晒、紫外线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14 / 26
电离辐射灭菌法:利用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微波消毒灭菌法:食物及餐具的消毒、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 机械除菌法:用机械的方法除掉物品表面、水、空气、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作用原理: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胞酶的活性、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2.适用范围:不宜使用高温消毒、耐湿的物品 3.使用原则
4.影响使用效果的因素
5.灭菌剂: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6.灭菌消毒方法:浸泡法、喷雾法、擦拭法、熏蒸法
7.常用消毒灭菌溶液: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三、医院清洁、消毒、灭菌
(一)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灭菌法、高水平消毒法、中水平消毒法、低水平消毒法 (二)消毒、灭菌方法选择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
15 / 26
,分为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
(三)医院日常的清洁、消毒、灭菌 预防性消毒和疫原性消毒 环境消毒 被服类消毒
饮水、茶具、餐具和卫生洁具等消毒 皮肤、黏膜和手的消毒 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 污物污水处理
(四)消毒供应中心工作
1.消毒供应室布局:工作区域、辅助区域 2.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内容 第三节 手卫生
一、概念
1.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6 / 26
3.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洗手
1.操作步骤:准备、湿手、涂剂、洗手、冲净、干手 2.洗手指征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之后;
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注意事项 三、卫生手消毒
1.播放视频:七步洗手法操作
17 / 26
2.注意事项 第四节 无菌技术
1.定义: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操作环境清洁且宽敞 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 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 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使用无菌持物钳法 使用无菌容器法 使用无菌包法 铺无菌盘法 倒取无菌溶液法
18 / 26
戴、脱无菌手套法
播放视频:六项无菌技术操作 第五节 隔离技术
一、隔离原则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符合隔离要求。 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严格执行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加强三区管理。 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物品处置规范。 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患者心理护理 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二、隔离种类
1.基于切断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其他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2.基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预防 三、隔离技术
帽子、口罩的使用
19 / 26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避污纸的使用 穿、脱防护服 鞋套、防水围裙的使用 穿、脱隔离衣
播放视频:穿脱隔离衣操作 第五章 患者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护
第一节 患者的安全
一、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医务人员因素、医院环境因素、诊疗方法因素
二、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患者方面、治疗方面
三、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一)物理性损伤及防范 1.机械性损伤
原因:常见有跌倒、撞伤等 防范措施
原因:热水袋、热水瓶所致的烫伤;冰袋、制冷袋等所致的冻伤;各种电器如烤灯、高频电刀等
20 / 26
所致的灼伤;易燃易爆品如氧气、乙醚及其他液化气体所致的各种烧伤等。
防范措施:
应用冷、热疗法: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注意听取患者主诉及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
易燃易爆品:强化管理,并加强防火教育,制定防火措施,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类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医院内的电路及各种电器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对患者自带的电器设备,使用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并进行安全用电的知识教育。
2.温度性损伤 3.压力性损伤 4.放射性损伤
(二)化学性损伤及防范 原因:药物使用不当或错用引起
防范措施:护士应熟悉各种药物应用知识,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和药疗原则 (三)生物性损伤及防范 原因:微生物及昆虫对人体的伤害 防范措施: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四)心理性损伤及防范
原因:情绪不稳、精神受到打击而引起
21 / 26
防范措施:帮助患者与周围人群建立一个和睦的人际关系 (五)医源性损伤及防范
原因: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损伤。 防范措施
四、保护患者安全的措施
(一)保护具的应用
1.使用原则:知情同意原则、短期使用原则、随时评价原则 2.床档:主要用于预防患者坠床
3.约束带:用于保护躁动患者,身体或肢体活动,防止患者自伤或坠床 4.支被架
(二)辅助器的使用 拐杖、手杖、助行器 第二节 护士的职业防护
一、职业防护相关概念及意义
1.职业暴露: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状态。 2.护理职业暴露: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22 / 26
3护理职业风险: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4.职业防护:是针对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职业性损伤的发生,或将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5.护理职业防护: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损伤降至最低程度。
6.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 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
生物性因素:细菌、病毒
化学性因素:多种消毒剂、抗肿瘤化疗药物、麻醉废气
物理性因素:锐器伤、负重伤、放射性损伤、温度性损伤、噪声损伤 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三、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
1.完善组织管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整体防护能力
23 / 26
3.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4.改进护理防护设备 5.强化和推进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即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和非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2)标准预防3个基本内容:
隔离对象: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污染的物品等都具有传染性。 防护:强调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6.重视护士的个人保健 四、常见护理职业损伤及预防措施
(一)生物性损伤
原因:与有关的操作、接触血液与体液的操作 预防措施 洗手
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戴手套、戴口罩或护目镜、穿隔离衣 安全处理锐利器具
24 / 26
医疗废物及排泄物的处理 (二)锐器伤
建立锐器伤防护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锐器使用时的防护 纠正易引起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严格管理医疗废物 加强护士的健康管理 与患者沟通配合
适当调整护士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 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护理器材
应急处理流程:受伤护士要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处理伤口,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尽早报告相关部门,评估锐器伤,血清学检测与处理原则。
(三)化疗药物损伤
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迅速脱去手套或隔离衣;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污染部位的皮肤;眼睛被污染时,应迅速用清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眼睛;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四)负重伤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25 / 26
经常变换工作姿势 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合理饮食26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