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成长史
读<<朱元璋传>>有感
说真的,上面的那个题目我写的特别没有底气,这么大的题目不写个二三十万字实在说不过去,而我一看就是一个标题党,特别是我要写的人物还是朱元璋,这个从农民到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的传奇式的男人,实在是没有底气。但是我这个人有天生不怕人拍砖的精神,我就是要用几千字来说说这个传奇一样的男人------洪武大帝朱元璋! 造反前:
造反前的朱元璋是一个苦命的人,而且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他父母所赋予他的名字叫做朱重八,一听就像一个贫下中农的名字,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那时候朱元璋有一大家子人但是正赶上闹饥荒,他的父母兄弟没几天就死的七七八八了,甚至于死后都没有地方下葬,而那时的朱重八,只有17岁。在好心人的帮助之下朱重八终于埋葬了他的父母,为了活命他进入了寺庙当和尚,那个寺庙叫皇觉寺。他在那里做着长工一样的角色,但是没过几天他就发现那些没有头发貌似是和尚的家伙并不比他那些地主对他好,他们都有田地甚至于家室,那些比他先来的家伙在化缘的时候也经常欺负他,不过所幸,至少可以填饱肚子,至少可以活下去。所以他必须忍耐。不过,伟大的朱重八,你不用忍太久了。
有一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寄信的是汤和,当时的军的千户。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劝朱元璋去造反。我看过一些影视剧在描写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总是让朱元璋一看过信就去造反了,我觉得这相当的不真实,而且我可以肯定那个编剧真的是没有脑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来分析分析,朱重八从出生以来就一直再过苦日子,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之下我不觉得他还有那么莽撞那么不顾后果的性格,那是不可能的,那实在是不符合实际。所以我认为朱元璋在造反之前一定进行了非常激烈的心理斗争。然后在一番心理斗争之后外加有人告发的危险之下我们的朱重八去投奔了汤和,踏上了他伟大的造反之路! 造反中:
造反中的朱元璋是个狠毒的人。那个时候的朱重八已经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朱元璋了。璋是一种锋利的玉,元则代表元朝,他将自己比作诛灭元朝的利器,是谓诛元璋。他从濠州城开始,他在郭子兴与敌人对垒之时前去投军,被人怀疑为奸细依旧镇定,然后他的气度让郭子兴不敢小看,朱元璋一步一步的拿到了实权,取代了郭子兴,而这里也成为了他的第一个根据地。但是朱元璋是不会满足的,他的目标,是整个天下!这里太小了,容不下朱元璋,不久之后他就占据了应天,然后他有了两个很不友好的邻居,他们都是当世的豪杰,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陈友谅。
这是两个非常可怕的对手,我们的朱元璋也费了很大的劲来料理他们。我们按顺序来说,首先是陈友谅,这是个非常阴险的人,他比朱元璋还要不相信人还要迷信暴力,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我么通常所说的诸如诚信一类的美好品质。虽然朱元璋也不一定有,但是至少他装出来了。陈友谅本身是徐寿辉的手下,他很有才华,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但是和他相比,那个徐寿辉就是一个除了帅就没什么能力的窝囊废一个,虽然这个窝囊废是一个大好人。但是我们的陈友谅是不会在乎这些的,他首先料理了徐寿辉身边的赵普胜,使徐寿辉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然后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之下进攻朱元璋,真是奇妙,皇帝被挟持。然后在途中路过五通庙的时候,陈友谅以拜神的名字叫来了徐寿辉,而几句交谈之后,卫士用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敲碎了徐寿辉的头。陈友谅与公元1360年在五通庙登基为帝,国号为汉。再在这之后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几十年的纠缠,最后他们于公元1363年决战于鄱阳湖。这是一场恶战,双方的实力悬殊,先不说兵力,水战主要是靠船,但是陈友谅的船是长达五十丈的大船而朱元璋的仅仅是曾经从陈友谅手里缴获的他们不用的旧船,其中还掺杂着渔船,朱元璋看似没有胜算,但是,他是朱元璋!他的船小,灵活性就好,以徐达做先锋,火炮做后盾,朱元璋赢了第一阵。但是陈
友谅不是这么简单的对手。朱元璋手下有徐达常遇春等猛将,陈友谅手下也有。那就是张定边!当之无愧的第一猛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他从百万军中直接冲向朱元璋,身重数箭而不到,不可谓不猛!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何等气概!当然,朱元璋的首级没有被他取走,那样的话就没有日后为大的大明了,朱元璋身边也有猛将,那就是我们的射击冠军常遇春!常遇春的战船离朱元璋不远,他当时极其的淡定,问了问手下谁是张定边然后搭弓射箭,一箭正中张定边!啧啧,真是个牛人辈出的年代。这一阵双方有输有赢,但是统括来说还是朱元璋的损失更重一些,眼看他的就要支持不下去了,他只能孤注一掷,而他的计策很简单-----火攻!但是他很快就碰到的和周瑜一样的问题----没风!但是不得不说,命运女神还真是眷顾他,半夜,东南风起!红色的火焰烧灼着一切,陈友谅败的很惨,所以他只能逃跑,但是朱元璋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在朱元璋快要追上他的时候,陈友谅站在船头亲自指挥作战,这是一直冷箭射穿了他的头颅。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对呀他来说这种死法刚刚好。而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稳定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载入史册。再然后就是张士诚,对于这个人朱元璋给的评价是“器小”,很精准的评价,因为这个张士诚就是一个私盐贩子,他没有太伟大的想法,他所希望的是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所以陈友谅受敌的时候他也没有出来救援,所以朱元璋没有费多少劲就料理了他。就这样,朱元璋打败了他一生中最可怕的两个对手,再然后他开始了北伐,他的对手就是害得他家破人亡的元朝,虽然当时的元朝已经腐朽的不行了,但是真正要打败他们还是很困难的,那些蒙古人,跨上马,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但同样,他们的对手是朱元璋以及他手下的诸如徐达常遇春等的无数名将!
公元1367年,朱元璋排徐达常遇春进行北伐,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占据着江浙湖广一代,但是元朝还占领着北方的大部分土地。要把江山坐稳,必须除掉他们!看似不简单的事情但是出乎意料,开头倒是非常顺,号称大明双壁的徐达常遇春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占领了山东。当然这也和元朝的统治者就没把他当回事有关系。然后他们又兵分两路,进攻河南,像飞一样的度过了洛水。等到元朝的统治者们意识到朱元璋的可怕之时,已经太晚了。北部的大漠足够宽广,无论怎么打滚撒泼都不会有人看见,那些蒙古人在哪里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忆他们在广阔的中原所度过的时光。
公元1368,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年号洪武,国号为明。 造反后:
造反后的朱元璋是多疑的。他童年的经历让他不会相信他人,从著名的洪武四大案中我么就可以看出端倪。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蓝玉案。每一个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的多疑,在他的马皇后还活着的时候有人还能够劝劝他,但是当这个和他共患难的女人死了之后他就彻底的走上了多疑而偏执的道路。别的不说,就那四个案子,他杀了快有十万个人了。十万人!那一个一个的摞起来都赶上哈利法塔了吧?空印案是因为他为了让那些大臣长个教训,郭恒案是因为贪污问题,胡惟庸案是他将目光放到了持续千年的宰相制度上,而蓝玉案则是因为蓝玉本人的骄奢以及他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安心的朝廷。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他的多疑,他不相信别人。但是同样,他也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使国家修生养心,他打击贪官,多次北伐,平定边疆。紧抓教育,即便是那被人骂了无数遍的八股文也是有它的益处和作用的。而这一切的创始人,都是朱元璋,一个忙碌的皇帝。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14世纪中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纷乱中的中国社会充分揭示了它的潜力,也充分展示了它一般很少表现出来的组成结构。因此,人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中国文明的某些与众不同特征,它们在和平的、有秩序的文官之下是不容易辨认出来的。同时,这个时期的血腥暴力行为也给明王朝留下了持久的印记。这位杰出的开国之君在14世纪40年代,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农村,踏着尸体前进,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宝,他走的这条道路由于他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力求飞黄腾达的意识,使神州的统治权从新回到汉人的手中。他精通帝王之术。作为此后的皇帝,他将使这种帝王之术适应他为之着了迷的帝王大业的需要。明王朝往后270年的统治的政治特点,我们可见到它们主要源于这位奇异而强有力的人物的个人性格特征。
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这就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by 飞鸢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
<<朱元璋传>> <<明实录>> <<明史>>
特别鸣谢: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