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1年大学历史学专业世界史复习题(完美版

2011年大学历史学专业世界史复习题(完美版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1年世界史复习题(完美版)

一、名词解释

1、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481年,萨力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在教会及法兰克人、罗马人的支持下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为墨洛温王朝(481—751).王朝后期,宫相势力日盛,751年,宫相丕平取代墨洛温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

2、丕平献土:

AD751年,矮子丕平按照旧约的仪式涂上圣油登上法兰克王国的宝座,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51—800),754年,丕平同意将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划归教皇管辖,而教皇认可他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55年,丕平两次对伦巴德人作战,并将赢得的土地送给了教皇,这样丕平实际上成为了教皇国的创始人,它奠定了中世纪教皇国的基础。

3、加洛林王朝:

是自公元751年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员以“宫相”的身份涉理王国朝政。在公园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温家族,正式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在王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加洛林王朝实际上复辟了罗马帝国,也就是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

4、诺曼征服:

11世纪中叶法国诺曼大爵威廉征服英国的战争。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在遭到拒绝后,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它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模范会议:

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经营召开议会,出席议会的除了大贵族、教士外,另有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参加,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模范议会创立了英国国会的雏形,是英国国会的真正开端。

6、法国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17年,第三等级自行召开国民议会,三级会议变成了历史使命。

7、四大哈里发:

哈里发——先知的继承者

(1)第一任哈里发:阿里 伯克(632—634)——迁士

(2)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4)——辅士

统治西亚,并从东罗马手中夺取埃及,初步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疆域。

(3)第三任:鄂斯曼(4—656)——倭马亚家族

重用家族人员,任人唯亲,贪赃枉法,分配不公,克扣战士粮饷,被刺身亡。

(4)第四任:阿里(656—661)

8、白衣大食——(661—750)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

黑衣大食——(750—1258)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

绿衣大食——(907—1171)法提玛王朝统治时期

9、哈瓦利吉派:

教早期派别之一。

(1)代表人民利益的派别,主张恢复教初期的平等,哈里发公选,土地由穆斯兰公有。

(2)若哈里发的不符合大多数教教徒的利益,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废除他,处死他。

(3)任何一个教徒,哪怕是黑奴,只要服从安拉,就可以当选哈里发。

(4)不承认鄂斯曼和阿里,只承认第一任、第二任哈里发是合法的。

10、什叶派:

教的第二大教派。“什叶”意为追随者,他们认为只有阿里及其与法提玛的后代才能做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前三任哈里发是非法的,他们只承认《古兰经》是经典,不承认《古训》,起源较逊尼派早。

11、逊尼派:

教主要教派之一。“逊尼”意为遵守逊奈的人,逊奈意为穆罕默德的行为举止。他们承认四大哈里发同等重要,认为《古兰经》与《圣训》同等重要,逊尼派收到历任哈里发的支持,被称为教的正统派。

12、留里克王朝:

是统治东斯拉夫人的古罗斯国家的第一个王朝。大致相当于今日俄罗斯东欧部分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基辅罗斯是由来自北欧的瓦里亚基人建立的,其首领名为留里克,故称为留里克王朝,公元882年开始定都于基辅,故又称基辅罗斯。 留里克王朝的最后一位沙皇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于1598年去世后,该王朝最主要的一系遂断绝。

13、巡行索贡:

公元9世纪末基辅罗斯国家初期大公向人民征收贡物的一种方式。每年冬初,大公就

率领新兵在其辖区内向居民征收毛皮、蜂蜡、粮食等贡物,甚至掠夺人口。在公把索取的贡物分给他的亲兵,以维系大公与其臣属的关系。索贡巡行是一种原始的剥削形式。由于索取的贡物没有规定的数量,大公及其亲兵往往对人民一征再征,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春天大公的船队满载着征收来的贡品开进黑海,渡海到君士坦丁堡,从那里换回纺织品,铁器、酒等。

14、田柴科制度:

朝鲜高丽王朝实行的土地制度。

(1)976年,国家实行土地清查,登记全国耕地和山林,收归国有,然后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和士兵,称为“田柴科”。田柴科是国家把土地的收租权授予受田者,只限本身,不准世袭。其余绝大部分土地作为公田,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

(2)田柴科的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它一方面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15、科田法:

中古时期朝鲜的封建土地制度。李桂成掌权后,采取各种措施整治和加强集权统治。1388年,实行田制改革,丈量全国公私土地,登记造册,收归国家所有。1391年,实行“科田法”,对两班官僚及其他贵族按等级授田,第一科(一等)授田150结(李朝以生产20石粮谷的土地为一结),以下递减,第十八科为末等,授田10结。对地方豪族和士兵另授军田,每人5—10结。其余大部分土地为公田,由国家分配给农民,征收租税,

作为封建国家的基本财政收入来源。科田法的实行,国家不仅掌握了土地,扩大了税源,而且对两班和佛教寺院的土地也加强了控制。科田和军田不但数量有限,而且科田主要限于京畿一带,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土地兼并和两班贵族进行地方割据的可能性。另方面,由于受领军田的多是中小封建主和上层农民,从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社会基础。

16、苏菲主义:

“苏菲”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羊毛\"。苏菲主义倡导禁欲和苦行的生活方式,其追随者大都身着羊毛粗衣,以示质朴,故得此名。早期苏菲主义具有朴素禁欲思想,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提倡苦行,独身冥想,节食,主张连续守夜和徒步朝见。阿拔斯时代苏菲主义在禁欲和苦行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思想的某些内容,逐渐形成颇具神秘色彩的宗教思想,追求凡人与安拉的合一,构成苏菲主义神秘思想的基本准则。苏菲主义并非的宗教政治派别,只是表现为特定的信仰方式而生活原则。

17、封土制:

732年,为了与阿拉伯人作战,墨洛温宫相查理 马特将大量教会土地赐给封臣以换取军事服役。8世纪开始,骑兵逐渐取代步兵,封君难以集中供给封臣生活所需,尤其是装备费用高昂的骑兵之需,不得不采用分封土地方式。封土的授予有仪式和标志,象征封君将土地授予封臣。因层层受封和义务层叠,中世纪封土上的权利的实际发展和法律理论相距甚远。1290年英国的《买地法》承认了封土买卖的合法性,标志着封土制的衰落。

18、《查士丁尼法典》:

又称《罗马民法大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法典。由《查士

丁尼法典》(527年)、《法学编纂》(529年)、《法理概要》(529年)、《法令新编》(565年)组成。查士丁尼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法典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地位、突出军权、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的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19、阿拉伯—文化:

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显明的色彩,故又称为“阿拉伯一文化”。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科学、宗教、政治、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文化的源流、学科结构和特点。它来自三个渊源:

(1)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

如阿拉伯语及文字、诗歌、谚语、故事传说、星相、音乐等。

(2)吸收外来的文化

如希腊的哲学、各门自然科学,罗马的政治、法律,波斯的历史、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及宗教哲学,中国的四大发明。

(3)教文化

如《古兰经》、圣训等。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兼收并蓄,促进了文化的形成。它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研究、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特点的新文化,形成了知识形态的多学科体系,构成了文化的整体构架。它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及罗马文化并称为古代五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皮朗命题:

指的是亨利皮朗在20世纪20—30年代就穆斯林在中世纪早期对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蛮族的入侵对罗马世界的冲击虽然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是作为罗马世界的最基本的特征——地中海的统一性依然存在着,并仍旧决定着西方社会的基本框架和结构,而7世纪以后,来自阿拉伯教狂飙版的扩张则对西方命运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使地中海世界被割裂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穆斯林控制的西地中海,一个是拜占庭控制的东地中海,正是在这种局势的作用下,西方社会首次出现了由地中海向北方地区的转移,并蜗居在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中,其后果就是墨洛温王朝的垮台(481—751)和加洛林王国的兴起,也就是查理曼帝国。由此西方社会才进入中世纪时期,西方新文明才得以诞生。

二、论述题

1、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意义:

(1)随着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进行,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2)由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众多的蛮族国家,如法兰克王国等。

(3)日耳曼人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在一定时期内使欧洲进入“黑暗时期”。

(4)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在一定程度上给西欧发展注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5)日耳曼民族在迁徙至西欧后迅速教化和封建化,为后来西欧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产生之前的社会概况:

(1)自然环境:阿拉伯半岛区域环境差异大,也门环境较好,为阿拉伯的福地,希贾兹大部分地区缺水,纳季德高原环境恶劣。

(2)民族传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夺取有限的生活资源和生存发展空间成为夺取部落仇杀的核心,民族风俗以劫掠成风。

(3)思想:6世纪到7世纪初,一些阿拉伯人不再满足于多神崇拜,又不想接受犹太教和教,主张恢复一神信仰——哈尼夫,哈尼夫运动的出现,预示了阿拉伯人的信仰危机。

3、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

(1)11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2)11世纪西欧经济走向发达,封建主为了积累财富,扩大税源,也允许部分富裕农民出资赎买自己,成为自由人,是城市劳动力的重要补充,手工业发展,专业化生产随着技术提高而发展,促进了商品生产发展。

(3)农奴从庄园里跑出来,形成定居点,为城市发展的雏形。

(4)十字军东征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5)罗马旧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苏。

(6)宗教因素——神职交汇人员养尊处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4、拜占庭帝国绵延千年的原因:

(1)罗马帝国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决定了帝国的统治中心放在东部,统治危机在帝国西部;统治中心的东移加速了帝国的和东部的发展。、

(2)当西部小农经济危机四伏时,东部隶农制不发达,自由农民数量多,土地兼并不严重,决定了东罗马帝国经济社会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保障。

(3)手工业发达,工商业繁荣,城市发展迅速,拜占庭地处亚欧非交往的咽喉地带,又有君士坦丁大帝的经营,成为了地中海第一大城市,扼东西方要道,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商贾云集、文化发达。

(4)拜占庭保存了有效的帝国和训练有素的强大,依然发挥了巨大作用,没有发生西罗马的危机和政治。

(5)统治手段高明,当邻国贪图财富时,他们进行政治联姻,贿赂对方首领,以夷制夷。

(6)人心思定、国家凝聚力强,爱国情绪高涨。

(7)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改造自身文化。

(8)东罗马帝国融合了欧洲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斯拉夫文化、东方文化等形成了独特的新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5、俄罗斯历史上的几次转折:

(1)第一次:998年,弗拉基米尔与拜占庭帝国公主联姻,接受东正教洗礼,宣布东正教为国教。

A:奠定了社会全面转型的思想基础,用统一的信仰来号召统一人民;

B:形成了统一的全额思想,强化了民族意识;

C:在社会结构上有了新的教士阶层;

D:俄罗斯完成了从野蛮是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从此社会转型,并为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开端;

E:在宗教上,由多神教走向一神教。

(2)第二次:1574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标志着集权制的初步形成,也标志着由分丰离散的民族共同体向统一的国家过渡,俄罗斯民族国家形成。

(3)第三次:17——18世纪,彼得一世改革(1682—172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对的改造。

A:改革实现了欧化与的统一;

B: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使赶上了近代化的大潮;

C:两位大帝的努力也将从虚弱自尊的梦幻拉回现实;

6、莫斯科公国崛起的因素:

(1)地理位置因素:位于奥卡河和伏尔加河的商业要道,外来人口多,贸易繁荣,获得了大量捐税,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2)莫斯科远离基辅罗斯统治中心,受控制小,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3)地处东北俄罗斯的,四周有小公国做屏障不易受侵害,有利于吸引战争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4)相对安定的生活使各地避难的人从此经过,促进该地发展;

(5)借助蒙古人的力量提升了莫斯科在全俄的地位;

(6)利用宗教因素获取民心,莫斯科大公伊凡倚仗东正教大主教彼得把住郊区迁往莫斯科,从而提高了莫斯科在宗教和政治上的地位。

7、十字军东征:

(1)原因:

A:赛尔主突厥人在东部进逼,占领了耶路撒冷城,教徒,西欧的传言引起了各界民众仇视阿拉伯人;

B:乌尔班二世极富煽动的演说,要求全体教徒去解救将救主的坟墓;

C:回教徒的扩张对东罗马形成了压力,东罗马向西方请求援助;

D:深层次原因——西欧人口增加和贫困,出现了冒险和开拓的气氛,西欧商业城市的兴起,寻求对外扩张市场与通道的愿望合一;长子继承制使次子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去争夺土地;西欧封建疆域基本确定,没有内战的机会,而禁止私战的命令使骑士们无法展示才能,产生不安与渴望,有外部入侵和拜占庭的请求,找到了宣泄口,国家全力支持对外扩张。

(2)结果与影响:

A:严重破坏了近东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给叙利亚、巴勒斯坦、拜占庭帝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阻碍了近东地区经济发展(拜占庭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B:西欧各国人民也有惨重牺牲,成千上万人客死他乡,众多财富用于战争,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C:积极因素:客观上十字军东征后,东西方贸易往来更较频繁,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品贸易关系的发展;

D:十字军东征使西欧各国集权得到了加强,为后来英法封建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E:扩大了教的对外影响,转移了人民多教的矛盾,使得教皇的目的完全破产,教会威严扫地,教会从神坛上掉落;

F:客观上改善了西欧农民的处境,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中东的垄断地位,从而确立了欧洲商人的地位,暂时的促进了回教徒和徒的和解。

(3)评价:

A:世纪俊东征是以宗教为借口的,但不论从它的发动进程和后果来看,煽动着世俗力量,在这种世俗力量下,人们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学会了宽容,培养了拓展冒险和交流的精神,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并产生了对外界的冲动和渴望;

B:从宗教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但从对外开拓来说是西欧第一次的对外拓展与冒险,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由此引发了西欧进一步对外开拓,形成了15世纪行海与发现的时期;

8、大化改新:

(1)背景:

A:日本王权与地方贵族矛盾加深,斗争加剧了日本社会的动荡;

B:部民被随意役使,大贵族飞扬跋扈,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C:626年,日本发生大灾荒,无谷不登人相食,社会动荡;

D:地方公然反叛,战争频繁,严重破坏了集权的基础,皇皇权衰微;

E:圣德太子实行中日友好,培植了一大批深受唐文化影响的留学生、学问僧、使节,发现日本的弊端,强烈要求改革,是大化改新的中坚力量,其思潮为该信的思想基础。

(2)内容:

A:废除部民制,部民和土地归国家所有;

B:对上层豪族一方面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封户作为食封,另一方面,“去旧职,新设百官”把士族改组为新的国家机构中的官僚;

C:实施班田收授法,国家向6岁以上的男女给口分田,口分田每隔六年重新收受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授田人死后必须回收;

D:赋税制度方面模仿唐朝的租庸调制。

(3)意义:

A:大化改新实习国家土地所有制和班田制,小农经济广为流行从而取代了部民制度;

B:改革所实行的班田制和租庸调制是建立封建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的标志;

C:改革实行后,国有土地增多,大批部民变为班田农民,削弱了贵族力量,加强了集权,确立了天皇制和集权制,使日本政局相对稳定了下来,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9、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起:

(1)佛教大小乘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分化了佛教自身的力量;

(2)佛教日益衰落,印度教日益上升;

(3)8世纪后,佛教密教化,加速了佛教的衰微;

(4)11世纪起,穆斯林统治者的入侵和宗教给了佛教最后一击;

从实质上说,佛教不是被消灭了,而是被印度教吞噬了,既有教派本身的原因,也有印度教改革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原因;

A:第一:从佛教本身来说,寺院已经成为大封建主、高级僧侣腐化享乐,从而失去了群众基础;

B:第二:佛教得到民众支持,主要是它具有较为平等的社会观,它反对种族压迫,反对婆罗门教那些繁琐又耗费巨大的祭祀仪式,这些由于印度教的出现逐渐失去;

C:第三:大乘佛教的出现使得佛教在很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D:第四:佛教被印度教取代从更深层次来说,与印度社会封建关系发展有密切关系,佛教保持原始教义,不能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印度教灵活的适应了封建化的需要,因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0、英法封建制的对比:

(1)不同之处:

A:英国在诺曼征服以前,已经有了较强大的王权,1066年诺曼征服后,威廉一世推行封建制,进一步加强了王权,封建法国在腓力二世和路易六世加强王权之前,法国王权一直很小;

B:英王威廉一世推行的封君封臣制,使王室地产超过了任何总封臣,并把许多总封臣的地产分布在全国各地,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对抗,即“我的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而法王控制的土地少,与与大封建领主相比,甚少优势可言,国王只是封臣名义上的宗主,对封臣不具有控制权,不嫩和管理下级封臣的事务,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在国王自由民和封建主的关系上,英王与自由民、封建主形成对立进而发展形成了后来的模范议会的议会制,在法国,国王通过与城市自由民的联合与封建主、教会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形成了后来的“三级会议”;

(2)相同之处;

A:在封建制度下,国王或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君主权威不是绝对唯一的(各级领主和城堡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司法权力);

B:在封建制下,国家没有统一的公法体系,国王的法令只在其直接领地内有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