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滕王阁序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

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

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

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騑”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

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

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习。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

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附赠材料

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

·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可以让学生摸透。 课程

在上课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你曾因为学生而生气吗?

你是否曾因为“中了学生的计”而感到不爽?

你是否曾经让学生看出来他们的举动已经让你愤怒到失去理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至少一两次类似的经历。)

当学生发觉已经探到了你的底线,他会做什么?请围绕下面几个主题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师,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如果表现出不满,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逞了。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地控制了教师的情绪。

●可以让学生看出你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失望,但要分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和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们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为学生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正当的,并且要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所做所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

接下来,请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如何以冷静专业

的态度来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避免感情用事。简单举几个例子

示例:课堂上有学生不断弄出声响。教师已经多次提醒该学生,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

示例:某堂课上,学生正在完成各自的练习,有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此时应如何应对?

示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嬉笑,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此时应如何应对?

示例:有一个学生满面愁容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在外面被别的学生欺负了,作为发现这个迹象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示例:课堂上有学生和教师顶嘴,并且措辞十分不当。作为教师的你听了这些心里很不好受,此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你还可以在这里写下自己的例子

面对学生常见的不当行为,我们已经探讨了一些冷静专业的应对方式。从现在开始,希望你在不让学生发觉自己感情用事的

情况下,处理好学生的不当行为,并记录下来。这样将会帮助你在遇到教学问题时,更加注意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这正是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首先让你以专业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过渡到以专业的方式应对具体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