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
【摘要】民办高校自身的条件决定辅导员的职责、地位和发展空间具备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也使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从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现状、必然性和发展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从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的专业角色经历了从“政治领路人”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演进过程,角色的演进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办高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职责、地位和发展空间具备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也使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现状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辅导员是一种“过渡性” 职业。这种将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的观念,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表现的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 辅导员与学生比应不低于1∶200,而很多高校存在着辅导员岗位缺编、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按照标准配置辅导员队伍的高等院校仅占33.8%,达不到标准的
占66%,其中严重低标配置的达10%以上。民办高校因办学经费的,辅导员配备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实践证明,数量配置不足,辅导员分身乏术,造成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疏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 2、辅导员的职责过多、身份不清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职责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然而,仅思想政治教育就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就业指导、能力培养的引导、班集体建设等;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又包括了学生在校阶段的所有行政事务的管理,如档案管理、学生违纪处理、学生活动的指导等等。有的高校还存在多头管理、多重考核的现象,各职能部门和党团组织如学生处、团委、公寓处、保卫处、财务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并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导致辅导员承担的职责过多,几乎有关学生的任何事情都和辅导员有关。 3、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辅导员队伍本身就存在着专业训练不足的缺点,绝大多数辅导员是从其他专业毕业,很少是从思想政治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而辅导员职责过于庞杂和教师身份不明确又使得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专注于专业发展。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中还相应缺乏辅导员系列,再加上工资不高,造成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对低于专职教师和其他行政人员,因此多数在岗辅导员并不愿意将这一工作岗位作为其毕生的事业,而离开转岗时可去的地方又有限。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强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辅导员一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党团支部和班委会建设,指导和组织开展各种专题教育等等。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当今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社会变革的加剧和学生阅历的相对肤浅使大学生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过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学生还具备以下突出特点:
⑴生源参差不齐,思想较为复杂。学生普遍表现为求知欲不强,文化基础偏弱。
⑵民办高校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偏低、自卑感较强、思想迷茫、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⑶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但是功利性浓厚,缺乏务实精神。这种功利意识如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思想和行为中,无疑会对学生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辅导员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是生源,生源的决定因素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自身理论素养、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原有的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精力分散、流动性大、队伍不稳等弊病,这些弊病在民办高校显得尤为突出。只有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三、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途径
所谓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稳定存在的,能够满足从业人员生存、发展和成就需要的,可以终身从事的专门职业,进入该职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 ,并建立一套规范的职业准入、培养、考核、晋级和淘汰等机制。 1、提高认识、引起重视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深刻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想前提。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岗位,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不应被看作学校富余人员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可以随便分流过去的岗位。
各高校应该在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等方面引起重视,努力建立一支学历较高、思想坚定、结构合理、数量合格、专业化较强的辅导员队伍。民办高应该在这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机制灵活的特点,走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道路的前列。 2、科学分工,明确定位
针对高校辅导员职责过多、压力过大问题,有人提出将目前的辅
导员分工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和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前者的职责主要包括党团建设、学生干部教育管理、心理咨询辅导、职业规划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等工作;后者的主要工作包括迎新、注册、奖贷助勤、离校手续、档案器材场地管理、学生生活服务、学生一般性的突发事件处理等日常工作。 3、改善工作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
从当前来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令人堪忧。这里的工作环境一指物质环境,二指心理环境。从物质环境来看,辅导员总体工资水平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调查显示,辅导员年收入低于2万元的占到62%,直接决定辅导员的经济地位较低;除此之外,辅导员的居住环境也不理想,大部分高校为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以及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需要,要求辅导员必须在校住宿(单间宿舍甚至两人或多人同宿),有的甚至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不但居住面积狭小,个人的生活完全和学生混为一处,生活空间狭小。 从心理环境来看,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看来不过是学校主要工作的附属或附庸。在不少高校的校长眼中,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不出事”,“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不发生示威、罢课、罢餐等群体性的事件,其他的工作都是次要的。再加上辅导员在工作方法上多为“灌输式”、“训导式”,学生对政治教育普遍感到厌烦或抵触,辅导员的工作往往缺乏吸引力和认同,因此造成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校教师系统中最低的一层。
以上问题不解决,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就不能吸引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也不能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势必阻碍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4、走“专家化”之路,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1)建设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这是建设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有力保障。高校应为辅导员提供培训平台,完善培训机制,使辅导员在专注本职工作的同时,向“心理健康指导和危机干预专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发展,拓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这首先需要设立负责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整合各类资源并设置符合需求的培训课程。
(2)参照公办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路径设计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道路。从纵向上看,公办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两个路径:行政级别职务提升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前者可以选择在专职辅导员、本院系团委 、( 总支)秘书、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副、(总支)等岗位发展,也可以选择在本校其他院系的这些职务岗位上发展;后者则根据辅导员岗位的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评聘从助教、讲 师、副教授直至教授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从横向上看, 公办高校的辅导员可以通过高校系统内的转岗选择到本校其他相应的部门、岗位工作,也有机会跨校到其他公办高校的相应岗位 上发展,还有机会到部门的工作岗位上交流任职发展。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借
鉴公办高校的做法。
总之,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还是一个难题,但是这一难题正逐渐受到党和国家及民办高校自身的高度重视,相信通过提高认识、科学分工、明确定位、改善工作环境、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等可以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中发16号文件【2004】)
[2]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作者简介:范秋贵(1980— ),女,商丘科技职业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