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和初读环节完成后)
师:读诗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现在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师开始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边读,音乐想起,随着音乐老师整个上身以及伸展的双臂边随着画面缓缓下落,一遍结束又接着再这样进行了一遍。
师:小朋友,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在慢慢地落下去。
生:我仿佛看见太阳已经落到山那边去了。
师:说的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太阳就要没有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
生七嘴八舌说的:“尽”“尽”……
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就要没有了。
生:我还知道太阳是靠着山落下去的。
师:你真会开动脑筋,对呀,太阳是靠着山落下的,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师: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
生:是慢慢的。
师:它为什么落的这么慢?她还想干什么呢?
生:它还想看看美丽的风景。
生:它不舍得走。
生:它还想让自己的阳光多照照。
……
师:那你能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读出来吗?
生读。个别读,女生读,一起读。
师随机评价
(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啊!)
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
生:看见黄河流入大海。
师:你能来读读这一句吗?
生读(声音比较轻,比较慢)
师:哦,我看到了水在慢慢流。
生再读(还是这样轻轻的)
师:小朋友都还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吗?
生:(大声)想!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播放录象:(黄河水汹涌奔腾,奔流不息的流动画面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
(学生看的很认真,伴随着汹涌的波涛不时发出惊讶声。)
师:看了录象,你还能象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
生一:黄河/ 入海流。(声音有力洪亮)
师:多有力啊!
生二读
师:水流的多急啊!
生三读
师:多么汹涌澎湃啊!
生四读
师:好有气势啊!
……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气势,完全投入了黄河的急流中。)
师:读着读着,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 )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汹涌。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大。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有气势。
生:我真想对黄河说,你真壮观啊!
……
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是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于是我更不想走了,我掂起脚,伸长了脖子,想看更美更多更远的景色,可是还是看不着,怎么办呢?小朋友能想个办法吗?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一:只要再爬上一层楼。
生二:只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就可以看见了。
师:小朋友真聪明,和诗人想的一样。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原来要想让自己的眼睛看的更远,那就只有再上一层楼。谁来登一登呢?
生(读)
师:恭喜你,你已经上去了。
生(读)
师:你也登上去了,祝贺你!
师:还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
(学生一起朗读,声音太响,于是老师提醒小朋友一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嗓子)
师:我来采访一下,你们登的那么高,都看到了哪些新的景色啊?
生:我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山那边的桥。
生:我还看见了更远的黄河。
生:我看见了远处的山村,还有小朋友在玩。
生:我看见了渔民在捕鱼。
生:我看见了池塘。
生:我看见了天上的鸟。
……
师:一首小诗让我们看的那么远,那么多,喜欢吗?
(练习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