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第四组的课文都是有关生活启示的记叙文和散文。每篇课文所流露的思想情感比较耐人寻味。需要借助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和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才能领会。单元导读也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照以往的教学,总是先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再完成部分课堂作业。第二堂课往往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包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现在,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如何包容那么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呢?
我仔细读了课文,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很紧凑。先是“我”回忆小时侯,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望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 “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的成功的事实;最后一段,首尾呼应,写父亲对我从小进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导,让我终生收益。那何不,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再重点导读课文的两件事,联系父亲的教诲,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如果说一次钓鱼的经历告诉我们,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那么另一位孩子,在小的时候,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蜘蛛网般通往城市的街道,父亲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就是今天我么要学习的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课题。
师:由于这篇课文,咱们还没预习。所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读课文。
师:检查预习情况。(填写成语)
师:出示课件(有关罗马的场景图)
师:同学们,当我们在飞机上看到罗马广场,不禁惊呆了!一座座村庄星罗棋布,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我想去城市广场,却不知道走那条道路,谁来当导游?(指名一人回答)
师: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吗?
生:有很多条。
师:对,条条道路通罗马。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师:大家想一想,“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是谁说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划出。幻灯片出示父亲说的话)
生:齐读这句话。(反复多读几遍)
师:这是父亲教导我,在哪里?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四排。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是试试!
师:也就是说老师说的意思是在哪个场景下教育我的。
生齐说:“在教堂高高的塔顶说的。”
师:谁能不能连起来说一下?
生:小时候,父亲把我带到罗马教堂的塔顶并教导我。
师:并教导我什么?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假如这条路走不通,就试着——生齐说:走另一条路试试。
师:然后我把父亲的教导——
生齐说:记在了心里。
师:父亲的教导对我有用吗?从哪里看出?
生:“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前后呼应)
师:课文举了几件事例来证明父亲讲的话是对的?每件事是在课文的哪几段里写的?
生:课文讲了两件事,4-11讲编制毛衣出售。12-13讲非成衣时装展。
师:4-11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生:4-11自然段是讲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有一件毛衣,看起来很素净,编织得极为巧妙。这个朋友告诉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就自己设计了一件毛衣,请维黛安太太帮她织。她就穿着这件毛衣参加了时装商人的晚宴。很多人都被她吸引了。结果,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向她订购四十件。维黛安太太告诉她自己织不了这么多,她就请了二十位手巧的妇女,两个星期以后,四十件毛衣就织好了。(说的过程不是很流畅。下面的学生不满地议论“说得太长了”,“太麻烦了”)
师:我认为她说的不麻烦。一遍课文读完之后,能说的这么流畅,而且部分地方还用上自己的语言把它理解出来,很了不起。而下面的同学就觉的不以为然,认为讲的太多了。那你能不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4-11自然段是写她做生意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最后,她想起了她爸爸对她的教导,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那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较流畅)
师:大家比较一下,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你比较欣赏谁的看法?
师: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一个同学讲的比较好。
生:因为第二个同学讲的太少。
师:讲的太少?怎么说?
生:因为他讲的是局部的内容,不够完整。
师:我认为第二个同学讲的是很笼统的很模糊的,比如,她碰到了怎样的困难,他有没有说?
生:没有。
师:那谁愿意说?
生: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和她叙旧了一翻,才知道这件衣服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自己设计了像一样款式请维黛安太太织了一件。后来参加时装商人的午宴,后来一家商场的经理想我订购了四十件。要两个星期内交货。可是当我站在维黛安太太面前时,两个星期交货是不可能的。我突然觉的,突然我垂头丧气的,在半路上猛的想起如果请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那肯定能在两个星期内织成。后来,我在两个星期后把四十件毛衣准时地交过去。
师:你觉的看别人讲不怎么样,但是自己站起来讲却发现那么难。
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说,你们来回答。(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的具体要求。)
师顾自:我的梦想呢是做
生顿了一下,很快明白过来齐说:一名时装设计师。
师: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发现了——
生:她的毛衣编织得极为巧妙。
师:于是,我就向他打听。
生:这是谁织的衣服,他说是维黛安太太编的。
师:这时,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念头,那是什么念头?
生:要自己设计和出售毛衣。
师:有了这样一个念头之后,我就做了哪些工作?
生:我画了一张设计图,请维黛安太太织了一件,为了观察别人的反应。
师:结果如何?
生:发现这种时装很受欢迎,于是当场向她订购了四十件。
师:这时,正当她非常开心,非常喜悦的时候又碰到了什么困难?
生:维黛安太太两星期才织一件毛衣,而要她两个星期内织出四十件。
师:这时,正当她非常开心非常喜悦的时候,他想起了父亲的话,他就想起在广场上父亲对他的教育。(师将父亲说过的话用幻灯片出示。)
生齐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当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师:那么这个时候,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生: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会有别的妇女会织。
师:当她把这种想法付诸行动时——
生:两个星期后所有的毛衣都开往了国外的货轮。
师:从此,他就走了——
生:齐读
师:第12-13自然段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生:(思考)
生:缝纫工人在另一家工厂的挑拨下逃走了,后来她想起了父亲的话,把未成品的衣服展示了出来。
师:同学们,第二件事是在他要开时装展示会时,想不到他们厂里的姑娘在别的工厂的挑拨下逃跑了,它的时装展示就——
生接:完蛋了。
师:她的衣服做不出来了,这时,他想起了父亲的教导——
生齐读:小黑板上父亲说的话。
师:现在,同学们,咱们来个全文朗读,感受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四、联系实际、指导生活。
生齐读全文(通顺,流畅,教有感情。)
师:这位父亲的教导,使我想到( )
师:你可以写一段话联系你在生活道路上的碰到的困难,你是怎样想的,或者有什么感悟?
教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教学时,我精心选择了三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理解。通过抓关键词语的品味读,学生也的确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对文本的感悟,并在朗读中表达了出来。恰当地进行了阅读与习作的指导,使学生很自然地学习了选材恰当、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这是本篇教学设计最大的成功之处。在教学中,采取和孩子们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孩子一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拿好笔划划、写写,自己去摸索,自己去思考。教学时,我始终引导学生读书,方式也比较多,有大声朗读,有轻声读,有默读、有男女赛读,还边读边划,边读边想。让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