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死亡赔偿标准: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职工平均工资,供养亲属抚恤金按比例发放,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停工留薪期内死亡的伤残职工的近亲属享受相应待遇。
法律分析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是怎样的?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拓展延伸
2023年工伤赔偿金调整方向及影响分析
2023年工伤赔偿金的调整方向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保障的需要来确定的。调整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工伤赔偿金标准、扩大赔偿范围以及完善赔偿机制等方面。
这种调整将对工伤赔偿金的发放产生直接影响。提高赔偿金标准将有助于保障工伤受害者的权益,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扩大赔偿范围将使更多的工伤受害者能够获得应有的赔偿,进一步减轻其经济负担。完善赔偿机制将提高赔偿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工伤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赔偿。
然而,调整工伤赔偿金也可能对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提高赔偿金标准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影响其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扩大赔偿范围可能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对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此,在调整工伤赔偿金时,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确保工伤受害者得到合理的赔偿,同时不给企业和社会经济带来过大的负担。这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工伤赔偿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结语
工伤死亡赔偿标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按照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发放;供养亲属抚恤金根据职工工资的比例发放,配偶为40%,其他亲属为30%,孤寡老人或孤儿在此基础上增加10%;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相应待遇。调整工伤赔偿金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确保工伤受害者得到合理赔偿,同时不给企业和社会经济带来过大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七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和县级以上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