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中的比兴手法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 比兴的概念
2. 比兴的作用
教学难点
比兴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式
课时安排
6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诗经》中已经有成熟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情与景的关系,那就比兴。今天我们将通过分析《氓》中的比兴手法,帮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比兴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
二、目标任务
1. 比兴的概念
2. 结合《氓》中的比兴进行阐述
3. 比兴的艺术效果
三、讲解过程
(一)比兴的概念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打字幕)
比:类比,比喻,“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二)下面我们以《氓》为例谈一谈比兴手法(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配图)
翻译:桑树叶子未落时,枝叶繁茂,一片嫩绿。斑鸠鸟啊不要贪念这嫩绿的桑叶。写桑树的嫩绿繁茂,比喻女子正直青春年华,也比喻她和青年的恋情正处在甜美时期。斑鸠鸟贪食这鲜嫩的桑叶,迷恋这种味道。用斑鸠鸟贪食桑葚比喻女子容易沉溺于爱情中,引出后文对女子不要沉溺在男子的爱情中的告诫。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树的由嫩绿变得枯黄,憔悴任风吹落。用桑树的变化比喻女子容颜逐渐衰老,也说明了女子与青年的感情由幸福转向痛苦。由自然景物的变化引出后文女子婚姻感情的变化,激发读者想象,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句话的上句是“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意思是“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来我受尽了穷苦和煎熬。”一下由对婚后生活的叙述转入到对淇水的描写,眼前的淇水水势浩大,暗示了此时女子的内心也是波涛汹涌,紧接着后文就写到了女子对男子的痛斥,如果说女子对穷苦生活还有男子言行不一的隐忍沉默似平静的水流,那么此时此刻波涛汹涌的淇水就是女子从这种隐忍沉默中爆发的写照。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由淇水和沼泽有限度来暗指男子的行为没有限度,也比喻女子认为自己的苦难应该有尽头,与后文的“亦已焉哉”相对应。
四、总结
通过分析《氓》中的比兴诗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诗中所选取的起兴之物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物,取身边景物起兴引出所言之物表意达情。因此我们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要关注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往往与叙事抒情紧密相关。
五、艺术效果(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秦汉礼先生认为诗词,作为文学艺术,是讲究形象思维的。正是因为形象思维,让人在欣赏诗词过程中,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理趣再现出来。比兴,就是形象思维的两种重要表现手法。运用比兴的手法能使表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例如:
《魏风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
统治者就像大老鼠,不劳而获。正是这个比喻,成为了经典。硕鼠,成了不劳而获的代名词。不仅文学上流传,漫画上更是屡见不鲜,那肥硕的大老鼠,呲着两个大门牙,贪婪暴虐的眼神,只知掠夺,不思回报的本性,呼之欲出。
美的诗词之所以美往往就是将思想、情感、意境和趣味写出了所有人的同感,而比兴
手法取身边景物作比,起兴,引出所言之物,所抒之情,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能够与各人内心深处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