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陈芳芳谈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陈芳芳谈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来源:华佗小知识
谈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高效课堂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上的竞争者、表达者、展示者。如何才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和谐发展,我认为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关键。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同时还要给学生智力挑战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彼此成长和彼此成就的目的。

尊重学生

将尊重放在首位是因为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特别的是在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上,不能因为他学习不好而不顾他的感受,对其进行语言攻击和大打出手,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伤害其自尊,不仅不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会让他(她)由于恨而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好的同学也会因此对老师尊重有余,热爱不足,敬而远之。因此,我们教师不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能不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本身就是为“他”好。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做得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温暖而不是难堪,他们就会把这种从老师这儿学会的爱和尊重延续到学校和生活中去温暖更多的人。

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一个好人的心”。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信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和基础。高效课堂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能通过思考解决部分问题和共同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相信他们能

把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很好的完成,只要我们老师组织有序、引导的到位、点评的精辟。相反的,杜绝教师总是抱怨对学生的不满:说他们基础差,说他们不喜欢学习,说他们不听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天下最不堪的学生,老师是最不幸的。高效课堂重视反思,其实,造成学生诸多不是的原因和老师是分不开的,首先对学生的这种时时抱怨就是一种错误。由于教师从心里上对学生产生一种顽固不化的情绪,不知不觉中带到工作中,从而给学生一种我、我无用,老师对我没信心的暗示,从而抱着破罐破摔的心理。当然是否信任学生也是不能装的,比如我们班的一名学生,家庭作业不做,一开始我也很恼火,不是罚他写作业就是让他罚站。一次两次三次这种方法似乎不解决问题,作业照样不写。正在我为此感到无奈的时候,正好赶上家访,我决定去他家里了解些情况,这时我才得知他家里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和他,也就是说他缺少关爱。从那以后,我开始过多的关注他,看他衣领没弄好就帮他整整,主动给他订了一本演草本,在课堂作业本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后经常随时给他留言(心里沟通)。以后再遇到不写作业的情况,我就让他说,到底怎么回事,相信他是有事耽误了或者是忘在家里了,慢慢的,他不交作业的情况在不断减少。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养成按时交作业的好习惯。实践高效课堂以来,凡是遇到问题学生,我首先征求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以及今后自己打算怎么做,给他改过的机会和时间,相信他们的话,等待他们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受到批评,学生也理解为是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努力实现高效课堂以相信学生、发动学生、

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的目标。

理解学生

就是站在学生的位置,想想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我们也曾无知,曾经令家长和老师伤透脑筋。这样想来就会理解孩子的某些行为,原谅他们的错误。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总会有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趁小组长和老师注意力不在他身上的时候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儿,如果有学生和老师发现及时提醒也许会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相反有可能整节课下来,你会发现他一无所获。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评指责,估计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我的做法是,课后找到该生,问清楚导致其分神的真正原因,每个人都有走神的时候,如果是经常走神就会耽误学习,上课的时候时常告诫自己,集中精力,如果自己做不到还可以请同学监督。按照我的建议,不少同学很自信的告诉我,上课分神的时间越来越少,学习也有了进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动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换位理解学生不仅想想自己也曾经当过学生,而且,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是昨天学生。他们面临太多的诱惑:网吧、游戏厅、电脑游戏;他们面临太多的困惑:总是寄钱回家而人不回家的父母以及几乎不能沟通的爷爷奶奶······而且用过去的生活学习方式要求今天的学生也已经不管用,因此,需要我们蹬下身子重新认识和了解今天的学生,理解学生。只有老师和学生达到默契和谐,才能真正实现高效。

挑战学生

高效课堂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围绕目标设计问题和习题,激发学习参与的热情,合作探究的激情,给学生智力挑战的学习任务。为什么学生喜欢游戏?为什么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因为玩游戏让他们体验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另外游戏采用激励机制,具有挑战性和功利追求,再加上吸引人的游戏一般都有故事情节和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见,学生并不讨厌动脑思考,恰恰相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一切产生好奇和探究欲,关键看教师是否能激发和跳动。当然,如果让课堂达到游戏的效果也过于理想化,但是我们需要努力,努力真正实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兴趣。

在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在真正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上的彼此成长和彼此成就。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获得成长和元素,增加师生的本质力量,实现成长和发展,获得人的尊严感和成就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