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Sep,2007Vol.39 No.5
第39卷 第5期
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新趋势
董才生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学在继承古典与现代社会学信任研究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将信任
作为自己的一个专门研究课题,并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呈现出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三大新趋势,即信任研究的理论自觉性日益增强、范围日益集中以及主题日益具体而系统。这三大新趋势预示了信任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在当代西方即将形成。研究与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新趋势,不仅将推进社会学信任理论的研究与建构,而且也将为构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内在支撑的社会信任提供直接的借鉴与启示。法人组织”;“道德性社团”关键词:文化;信任;秩序;“
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7)05-0101-05
许多古典与现代西方社会学家很早就对信任极关注的品格使得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自然将信以及与信任有关的现象展开了研究,如迪尔凯姆任作为自己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Durkheim)、帕森斯(Parsons)分别探讨了与信任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投入有关的“社会团结”与“承诺”等现象,而韦伯(We2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并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ber)与齐美尔(Simmel)则直接研究了信任问题。里掀起了一股信任研究的热潮。其主要标志是,虽然韦伯与齐美尔只是一般而零散地研究了信任许多社会学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卢曼
(Luhmann)的《信任与权力》(1979),巴伯(Bar2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信任的基础、本质、类型
(1983),格兰诺维特ber)的《信任的逻辑与局限》与功能等),但他们却取得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
(Granovetter)的《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问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信任
(1985),祖克尔(Zucker)的《信任的产生:经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6),科尔曼(Coleman)的济结构的制度来源》20世纪70年代,当代西方社会已开始由工
(1990),吉登斯(Giddens)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使得社会
(1990)与《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团结、社会合作等基础受到“侵蚀”,因而为社会
(1991),普特南(Putnam)的《使民主运转起来:现团结、社会合作寻找新的替代物,为社会秩序寻找
(1993),福山(Fukuyama)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新的整合基础成为社会学界的一种新的共识,于
(1995),佩雷的《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是,信任问题进入了社会学的视野。西方社会学
菲特(Peyrefitte)的《信任社会———论发展之缘起》理论的研究重点也发生了转向,即由过去着重“硬
[1]
(1995)以及米斯兹塔尔(Misztal)的《现代社会中变量”开始转向关注“软变量”,即主要聚焦于
(1996)等。文化研究。社会发生的重大变迁的现实激励以及的信任:社会秩序基础的探求》
社会学本身具有的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与积从以上这些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信任研究成
(项目批准号:06JA840009)。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当代中国信任社会的制度建构”
收稿日期:2006-10-28
作者简介:董才生(19-),男,江苏无锡人,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
・1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信任研究正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新趋势。
定性被吸收,或被容忍的程度变化。系统用内在的确定性代替外在的确定性,因而提升它对外部关系中不确定性的耐受性。复杂性如何减少的问题,与它在环境中的存在有关,因而转变为这种内
[4](35)
在确定性次要问题的一部分。”总之,卢曼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信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从属于特殊的规则系统。信任在互动框架中产生,互动既受心理影响,也受社会系统影响,而且不可能排他地与任何单方面相联
[4](6-7)
系。”卢曼从宏观的社会关系结构角度研究信任,为社会学开展信任研究提供了范例。其后的社会学家基本上沿袭了卢曼的研究思路,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规范角度展开信任的研究。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和《现代性的后果》中,以现代性理论研究信任,主要研究了现代性制度与信任之间的关系。吉登斯从现代性理论出发对现时代信任的本质、类型、作用以及信任产生的基础与机制等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属于制度层面的,“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
[5]
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信任就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
[6]
(技术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很明显,吉登斯对于信任的看法是比较宽泛的,既包括“人对物的信任”,又包括“人对人的信任”。“人对物的信任”不是指对某一事件的信任,而是指对某一系统的信任。系统指的是抽象系统,它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所组成。吉登斯认为,一般而言,随着现代性制度的发展,“人对人的信任”将会逐步被“人对系统的信任”所代替,在当今晚期现代性的全球化风险时代,“人对人的信任”在实现个人的自我认同以及抵御全球性风险中将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当代虽然信任基础、机制与过去有所不同,但“人对人的信任”与“人对系统的信任”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吉登斯还进一步将信任分为一般信任与基本信任。他认为一般信任是对个人或抽象系统所给予的信任,这种信任产生于无知或缺乏信息时的“盲目信任”;基本信任是对其他人的连续性及客
[5]
观世界的信任。这种基本信任产生于儿童早期的经验。吉登斯认为,在儿童生活的早期就存在
一、信任研究的理论自觉性日益增强
信任研究的理论自觉性指的是社会学家自觉地以某一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去研究信任问题。这种研究最早开始于“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尔(Garfinkel)。他在《常人方法学研究》与《作为稳定的协同行动的条件的信任:概念和实验》中,从“常人方法学”角度研究信任,认为应从“一些使普通事物具有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特征的期望”入手开展信任问题的研究,因而信任就是“对普通的和日常的道德世界的持续、规则、秩序和稳定性的期望”,信任是稳定的协同行动的条件。加芬克尔自觉地以“常人方法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这在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如卢曼、吉登斯等继承了加芬克尔信任研究的思路,也以自己创立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信任问题的研究。
卢曼在《信任与权力》中以新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意义上的宏观的“系统信任”,一种靠着超越可以得到的信息所概括出的期望:“在其最广泛的涵义上,信任指的是对某人期望的信心,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
[4](1-2)[3]
[2]
“每一天,我们都把信
任作为人性和世界的自明事态的‘本性’。在这个最基本的层次上,信心是世界的自然特征,是我们借以过日常生活的视域的必要部分,但它不是意向中的(因而是易变的)经验的构成因素。”
[4](10)
卢曼还将信任的问题界定为社会复杂
性,将信任看成是人与社会复杂性遭遇时所出现的心理状态,认为信任是“构成了复杂性简化的比较有效的形式。”由于社会复杂与理性有限,人类无法获取完整的信息,因而可以通过信任来弥补理性的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的不完整的缺陷,来减少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确保内心的安全感。因而信任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之一”,而“复杂性的简化因为其主观性而采取了特殊的形式。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式描述为不确・102・
[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体安全感”的需要,在正常环境中,儿童对于看护者所产生的基本信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抵御“存在性焦虑”的情感疫苗。基本信任以一种本质的方式与时空的人际组织相联结。从早期生活开始,在潜在空间中,在婴儿和看护者之间关系的锤炼过程中,习惯和惯例扮演着基本的角色。在个体的后期活动中,惯例、协调性的习俗与本体安全感之间的核心联结得以建立。吉登斯强调了惯例、习俗等制度在塑造信任、获取安全感、克服焦虑方面的基础作用,因而他的信任研究是卢曼信任研究的一种展开与具体化。
[5]
色。”因此,在社团成员之间产生的相互信任、相互期待,是基于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是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社团成员具有先天的道德共识,是他们将社会道德内化之后形成的,它们使社团成员之间形成了自愿结合的“自发社交力”。因此,社团成员彼此之间做出的信任行为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信任的自愿性源自于内化的道德规范,道德是社团成员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基础。
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直接借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了“法人组织”中的信任问题,强调了即时的利益以及委托人与受托人的成本———效益的计算在信任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信任是一种在风险条件下的理性行为,是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理性博弈的结果。委托人为了在风险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必须在拒绝或给予受托人信任之间作出选择。在委托人拒绝信任受托人的情况下,原有的利益不变。在委托人给予受托人信任的情况下,预期获得的利益等于可能所得与成功
机会的乘积(G×P)减去可能所失与失败机会的乘积(L×(1—P))。如果被减数大于减数,即成功机会与失败机会的比例大于可能所失与可能所得的比例,委托人作为一个理性行为者就应该给予受托人信任。这个过程用公式来表示就是:P/
[9]
(1—P)>L/G或G×P>L×(1—P)。
总之,通过福山与科尔曼的努力,“道德性社团”的“道德型”信任与“法人组织”的“法制型”信任日益成为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的两大基本内容。
[8]
二、信任研究的范围日益集中
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创建的社会组织正在取代社会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的衰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普遍存在的是现代社会组织。具体而言,家族早已衰落,家庭规模也在不断缩小,而“道德性社团”与“法人组织”等现代社会组织普遍存在。因而家族或家庭无法充当当代西方社会信任产生与存在的基本载体。于是,人们纷纷从类似于家族或家庭的“道德性社团”与“理性化程度高”的“法人组织”中获取信任。从“道德性社团”中获取的信任产生和存在于“道德性社团”中,它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可以称之为“道德型”信任。从“法人组织”中获取的信任产生和存在于“法人组织”中,它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可以称之为“法制型”信任。当代西方社会大量存在的是“法人组织”,它们主要是一些经济、政治组织,因而在当代西方人们除了从“道德性社团”中获取“道德型”信任之外,主要从这些“法人组织”中获取大量的“法制型”信任。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信任研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而日益将信任研究的范围集中于这两种类型信任的研究,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
福山与科尔曼是研究这两种类型信任的主要代表。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中重点研究了“道德性社团”的信任问题。福山认为信任指的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
[7]
三、信任研究的主题日益具体
而系统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信任研究不仅其理论自觉性日益增强、内容日益集中,而且主题日益具体与系统,尤其是对于信任功能(包括经济与社会功能两个方面)这一主题,已不像古典与现代社会学那样只是一般而零散地探讨,而是具体而系统地开展研究。
格兰诺维特、祖克尔、福山等社会学家将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特定形式,系统地研究了信
・1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即维持与扩展经济秩序,降低经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与效益,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格兰诺维特在《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中,从“嵌入理论”出发,认为在经济活动中行动者嵌入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和网络之中,使行动者之间产生的彼此的信任感,就能有效地阻止各
[10]
种互相破坏、互相欺诈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持了经济秩序,同时也降低或节省了为防止欺诈、破坏及处理争端所需的交易成本。因此,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是从事经济交易的必要基础,也是决定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
祖克尔在《信任的产生:经济结构的制度来源》中具体研究了美国家族企业向现代经理式企业演变的过程,认为特殊主义信任向普遍主义信任的转变是美国家族企业向现代经理式企业演变[11]
的主要的内在动力。因为秉持特殊主义信任的经济行为者,在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对于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交易规则,这就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扩展;而秉持普遍主义信任的经济行为者,在进行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对于不同的人采取了同样的交易规则,这就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扩展。因此,特殊主义信任向普遍主义信任的扩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秩序从较小范围向更大范围的扩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市场经济秩序扩展的基础和基本力量。
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中认为,每一个经济行为者在与其他经济行为者进行交易时,由于他们之间相互信任,不仅节省了交易时间,而且节省或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行为者的经济效率与效益。就企业这一经济行为者而言,由于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使企业成员之间产生了高度的团结心,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率。由于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也使企业在社会中经营的物质成本低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福山通过研究各国的工业结构(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在整体经济里的分布,以及个别公司的组织方式等)后发现,在社会信任度不同的国家里,企业的规模是不同的。一国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与该国经济规模大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高度的相互信任,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资本,为大规模企业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企业规模・104・
的大小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而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兴盛与繁荣。
吉登斯和米斯兹塔尔等社会学家系统地研究了信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具体关系,阐述了信任对于社会秩序所起的具体的基础作用。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探讨了秩序扩展的信任基础。然而,吉登斯所分析的“秩序问题”不是社会学传统意义上的秩序问题,即不是由迪尔凯姆、帕森斯等社会学家所探讨的作为社会整合来源的秩序问题,而是时空伸延问题。吉登斯认为,秩序问题就是时空伸延问题,“我们应该把对秩序的探讨变为社会体系究竟是怎样把时间和空间‘连接’起来的。在这里,秩序问题应被看成是时间—空间伸延的问题,即:在什么条件下时间和空间被组织起[6]
来,并连接在场和缺场的?吉登斯认为不能被完全控制的现代性,对于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认同的持续性以及对社会、物质环境的信赖构成了危险。因此,信任关系作为时空伸延的基础,也许是在现代条件下解决风险和危险的一种方法。
米斯兹塔尔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任:社会秩序基础的探求》中认为,信任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指
[12]
的是“相信某人预期行为的结果是适当的”,它主要是因社会关系以及内在于它们的义务而产生,社会中信任的形成是有关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为此,米斯兹塔尔将社会秩序划分成三类(即稳定的秩序、内聚的秩序与协作的秩序),并进一步分析了信任在这三种社会秩序中的特殊功能,即它可以是一种静默的背景,维持着不成问题的、合作关系的平稳运转;它可以是解决搭便车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人们使自己的利益与其他人利益协调一致。米斯兹塔尔还在三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中理解信任,把信任理解为三种形式,即惯习、热情与策略。认为信任作为惯习,其运作通过互动规则、伸延规则以及记忆规则,通过习惯、名誉和记忆来维持集体秩序的稳定;信任作为热情基于熟悉、友谊纽带以及共同的信念与价值,创造着家庭、友谊和社团的内聚力;信任作为策略被看成是解决合作问题的一种机制,它培育团结、容忍以及权力的合法纽带这些有利于合作的因素。信任的三种形式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替代物,而是相互补充的三种社会资本类型。三种信任形式保
[12]
证、维持、创造了三种社会秩序。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总之,当代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已呈现出三大新的趋势,即信任研究的理论自觉性日益增强、范围日益集中以及主题日益具体而系统。这三大新趋势表明了西方社会学信任研究在当代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已进入学科化、理论化与系统化阶段,从而预示了信任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在当代西方即将形成。参考文献:
[1]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
[6]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北京:译林
出版社,2000.
(上)[M].[7]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原著序言》
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容
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9]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Granovetter,Mark.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edness[J].i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ume91Number3,November1985.
[11]Zucker.ProductionofTrust:InstitutionalSourceofeconomicstructure,1840-1920.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Vol.8[M].JAIPressInc.1986.
[12]BarbraA.Misztal:TrustinModernSocieties:TheSearchforthebasesofsocialorder[J].Cambridge:PolityPress.1996,(10):10-11.
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2]Carfinkel,H.StudiesinEthnomethodology[M].En2glewoodCliffs.1967.
[3]巴伯.信任的逻辑与限度[M].年斌等译,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
[4]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瞿
铁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责任编辑 田雪峰】
京:三联书店,1998.TheNewTendencyoftheTrustResearchof
ContemporaryWesternSociology
DONGCai-sheng
(CollegeofPhilosophyandSociology,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
Abstract:Since1970s,basedonthepositiveresearchproductionsofthetraditionalandmodernwesternsociology,con2
temporarywesternsociologyregardstrustasitsspecialtask,andacquiresplentifulandsubstantialproductionsaboutthetrustinmorethanwesternsociology:itstheoreticalconsciousnessisincreasinglygatheringhead,itsrangeisincreasinglycentralizing,anditstopicisincreasinglybecomingconcreteandsystematic,whichindicatethattrustsociologyasanewoffshootofsociologyisabouttocomingintobeinginthepresentage.Researchingandanalyzingthenewcurrentsaboutthetrustresearchofcontempora2rywesternsociologywillnotonlyboosttheresearchandconstructionaboutthetrusttheoriesofSociology,butalsoofferthedirectuseforreferenceandinspirationforconstructingthesocialtrustasastronginherentsupportofoursocialistmarketeconomy.
Keywords:culture;trust;order;\"corporateorganization\";\"moralcorporation\"
・10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