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教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五 厘米和米 我们身体上的“尺”》_1

苏教最新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五 厘米和米 我们身体上的“尺”》_1

来源:华佗小知识
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教学准备:

2人一把米尺、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这段时间我们都学习了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你都认识哪些尺了?(学生尺、米尺、卷尺),我们还认识了2个测量长度的单位——“米”和“厘米”,你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那今天,如果张老师不让你们用尺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 (用手掌的宽、一拃的长估计出大约几厘米。)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那你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尺”吗?(食指的宽、一脚、一拳、一柞、一步、一庹、一脚)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一起来研究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 (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认识我们的“身体尺”

1.第一次测量自己的“身体尺”。

(1)介绍四种身体尺,依次出示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①出示一柞:

师:先看第一把尺,这是哪把身体尺?(一拃)

师介绍:伸出小手,手指用力张开,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拃。

(师示范,生模仿)

②出示一庹:

师:这把身体尺你们认识吗?(是一庹)

师介绍:两臂伸直,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庹。(师示范,生模仿)

师:一拃和一庹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测量过了,请你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表格里。(生填写一拃、一庹的数据)

③出示一步。

师:看,这把身体尺小朋友肯定也认识,叫一步。

④出示一脚: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把身体尺呢,你们看,是一脚。这又是两把身体尺。

(2)介绍测量一步、一脚的方法。

师:那么一步、一脚有多长?我们又该怎样来测量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视频和视频介绍一步和一脚的测量方法。

(3)开展测量活动。

师:下面我们2人一组,相互合作、仔细测量、认真记录。

生:2人一组开始活动,填写表1。(师指导、巡视)

表1:

(4)汇报、交流,分析数据。

师:小朋友量得很认真,都量出了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张老师收集了一些数据,我们来看一看。

① 在电脑中现场输入女生数据,课件展示。一个女生的一拃大约是多少厘米,她的一庹呢?她的一步呢?一脚呢?

师:比一比,她这四把身体尺中,最短的是哪把尺?(一拃最短)最长的呢?

(一庹最长)再仔细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只有一庹比1米长,其他三把都不满1米)。

②在电脑中现场输入男生数据,课件展示。

师:张老师还选了一个男孩子的数据,你们可要仔细看清楚啊!

师:下面我们把男孩子的数据和女孩子的比一比,我们竖着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男孩子的数据都比女孩子的大)。这是什么原因啊?(一个个子高,一个个子矮)真的是这样吗?请这两个小朋友站起来。你们看。

师:这个男孩子个子高、人也大,真是脚大手大啊,所以男孩的四把“身体尺”都比女孩的长!

③说说“我们”的一拃。

师:仔细看看他们的一拃,女生的一拃大约是14厘米,男生的大约是16厘米,那你的一拃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1:我的一拃大约是13厘米。

生2:我的一拃大约是15厘米。

……

师: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小朋友,一拃大约是在14厘米左右。

④说说“我们”的一脚。

师:再看看他们的一脚,女生的大约是20厘米,男生的大约是23厘米,那么你的一脚呢?

生1:我的一脚大约是21厘米。

生2:我的一脚大约是24厘米。

……

⑤说说“我们”的一步和一庹。

师:那一步是什么情况呢?在自然状态下,我们二年级的大部分小朋友,一步大约是四十几厘米。而我们的一庹大约是1米20几厘米。

(5)小结:

师:同学们,一拃、一庹、一步、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那么“身体尺”与米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那么,这次又该怎样测量呢?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2.第二次测量自己的“身体尺”。

(1)视频介绍1米大约有几柞,讲清测量规则。

师:我们先来看看怎样量出1米大约有几拃?瞧,量到这里是7拃,看看剩下的部分

是比半拃长还是比半拃短?比半拃短的就舍去不算,如果比半拃长就按一拃计算。所以,这个小朋友量出1米大约是他的7拃。

②视频介绍1米大约有几步?

师:1米大约有几步是怎么测量的?瞧,走的时候要按照平时的样子走,一步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起步时,你的脚尖要对齐0刻度线。

③视频介绍1米大约有几脚?

师:1米大约有几脚?我们也来看一看。注意,脚跟要贴紧脚尖。

(2)开始活动,填写数据,教师巡视。

师:同桌两人继续合作,边测量边记录,填写表2。

表2:

(3)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4)汇报,分析数据。

①汇报“1米大约有几拃”。

师:1米大约是你的几拃?

生1:1米大约是我的6拃。

生2:1米大约是我的7拃。

……

师:像我们这样大的小朋友啊,1米大约是7拃。

②汇报“1米大约有几脚”。

师:1米大约是你的几脚?

生1:1米大约是我的5脚。

生2:1米大约是我的4脚。

……

师:一般来说,1米大约有我们的5脚长。

③汇报“1米大约有几步”。

师:1米大约是你的几步?

生1:1米大约是我的2步。

生2:1米大约是我的2步。

(5)记住“身体尺”。

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1米大约有7拃,大约有5脚长,大约有2步。也就是说,我们的7拃、5脚、2步都是大约长1米。我们来读一读、记一记。

师:1米大约有几拃?几步?几脚长?记住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利用身体尺大致的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啦!

三、用“身体尺”量

1.选一选。

(1)选择合适的“身体尺”。

师:要量课桌的长、高,选哪种身体尺比较合适?(用拃量)

师:要量教室的长,选择哪种身体尺呢?(用步量)

师:那么要量地面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你选哪种身体尺?用步量方便还是用庹量方便?(用步更方便)

师:量黑板的长呢?(用庹量)。

(2)小结。

师:测量时,我们要根据物体的长短来选择比较合适的“身体尺”。

2.量一量。

(1)小组测量。

师:这次是小组合作完成测量活动,听清活动要求:

课件展示活动要求:

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测量,填写活动记录单。

(2)小组汇报。(现场输入数据)

①师:说一说,你们小组量的是什么?

生1:我们小组量的是课桌的长,大约是5拃。

生2:我们一组量的是课桌的高,大约是6拃。

师:课桌的长大约是5拃,课桌的高大约是6拃,它们满1米了吗?

生:没有满1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刚刚我们知道了1米大约是7拃。所以它们不满1米。

师:是啊,大约7拃才是1米,所以课桌的长和高都不满1米。我们可以利用身体尺与1米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判断。

②师:其他小组呢?

生1:我们量的是两个红点之间的距离。

生2:我们大约走了10步。

师:10步大约是几米?跟着老师一起算一算。2步大约是1米, 10步里面有5个2步,也就是有5个1米,所以10步大约是5米。

师:那这段距离是不是5米呢?我们来量一量。

师:我们用身体尺量得的结果已经非常接近5米10厘米了,但是要知道准确的结果,还是要用尺来量一量。

3.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会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大致的测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回顾反思

师:小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上我们到底学习了什么?

1.我们认识了“身体尺”;2.知道了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3.还学会了怎样用“身体尺”测量。

师: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生1:没带尺子的时候,用“身体尺”测量比较方便、比较快。

生2:用身体尺很方便,但是会有误差,如果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是要用尺来量一量。

生3:我知道1米大约有我的几拃、我的几庹、我的几步、我的几脚。

五、应用拓展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你知道吗?在生活中用身体尺测量,还大有学问呢!我们来听一个科利亚的小故事。(边讲故事边翻页绘本)

师:妈妈找到了她埋的箱子,科利亚怎么就找不到了呢?

生1:科利亚长大了,走的步子和原来不一样了。

生1: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

生2:妈妈的步子没有变化,科利亚的步子变大了,找不到了。

师:走的就远了,所以找不到宝盒了。那怎么办?

生1:重新走一走,这次步子小一点。

生2:可以退回去找一找。

师:是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的“身体尺”也会不断增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