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目的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围城》英译本个案研究 高林霞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之一,它强调一切翻译行为都必须以目的准则为最高准则,翻译 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要选择的策略和方法。本文从目的论  者和译文读者所构成的一种三元关系的组合。奈达认为:“对 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由此 出发分析了《围城》英译本中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目的论《围城》英译本汉语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由原作者、译 女主人公艾伦娜对自然风光无限向往。修道院外雄伟俊美的 景观给囚禁于内的她增添了无比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使 她敢于直视困境.直面人生道路的艰辛,藐视权贵。 在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 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试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 在实验室里.通过无数次的探索,他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 无比的怪物 开始时,这个人造的怪物禀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 意和感恩之情。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给予他人的种种权 利.甚至要求为他创造一个配偶。但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 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憎恨一切,想毁 灭一切。他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又企图谋害弗兰肯 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 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最后,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同归 于尽。《弗兰肯斯坦》中的主人公同样寄情于山水,迷恋大自然 的风光。弗兰肯斯坦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都会选择出游。同样, 大自然的描写与人物的心情是密切相连的。在去外地读书前, 他游历名川胜地.讴歌大自然.获得心灵的安宁,离家千里到外 地求学。在他得知他创造的怪物杀了他的弟弟威廉,而后诬陷 他家的仆人贾斯汀,并致使贾斯汀死于绞刑后.他怪罪自己,无 法逃脱良心的谴责,他又一次选择了爬山,领略自然雄伟壮阔 的景色,从中获得与怪物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在最后怪物杀死 了他身边的亲人和最亲近的朋友后,不容忽视的是他依然跋山 涉水追逐怪物,在大自然中不断受到鼓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小说的结尾是他在海洋的轮船上自杀,怪物也抱着他自尽,跳 人了海里。这一举动让人领略到浪漫主义在哥特小说中的升 华.即在大自然中获得勇气.浸润心灵,最后回归大自然,在恐 惧中寻求保护。而这种保护正是来源于浪漫主义一直歌颂的 对象——大自然。虽然以死亡告终,但是意昧着恐惧的终结, 更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怪物的毁灭归结于无 视生命的法则,无视大自然的规律。怪物的出生本身就是违背 科学规律的,是由“难看的死尸”拼凑而成的。从表面上看,弗兰 肯斯坦拒绝怪物主要是因为怪物丑陋的相貌,一些评论家因此 认为《弗兰肯斯坦》表现的是在社会与心理层面对怪异的拒绝; 但也有评论家认为,在更深层次这种拒绝反映的正是浪漫主义 的观点:只有自然形成的生命才是美丽的,人类非法篡改自然 的产物只能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甚至是极度恐怖的东西。“死 尸”是生命的终结.而怪物被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违背科学规 律的.是对大自然的不尊重,打破自然生态势必造成悲剧。小说 通过分析中两个主要人弗兰肯斯坦和他所造之物的悲剧,从而 探讨小说中雪莱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思。 雪莱告诫人们:如果无视自然法则,脱离社会,无视自我的精神 健康,一味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只会导致人类生态的失衡及 人类的灭亡。只有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等 错综复杂的基本关系,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而《弗兰 可见,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是值得我们深究的。文化负载词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 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某种 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 特的生活方式。世界各民族由于各自特殊的生活环境、宗教信 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历史 肯斯坦》中流露出的对科技的反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态度.无论 是视自然规律如上帝般神圣不容侵犯,还是认为只有自然形成 的生命才是美丽的,都与浪漫主义认为的自然是最真实最美丽 的核心意识形态不谋而合。 4.结语 由上可见,哥特小说不仅成长于浪漫主义的沃土,而且因 其带有极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工业及科学技术 的反感,对自然风光的美化与歌颂,以及对城市的避而不谈及 贬抑,使得浪漫主义在哥特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哥特小 说又赋予了浪漫主义新的生命。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 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表达 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 治、宗教和道德上的,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 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但也不可忽视哥特小说特殊的历史 背景。自然景色总与乡间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工业文明往往同 城市相关联。乡村与农耕生活的描写一样充满矛盾。乡村不是 伊甸园,同样有阶级矛盾。在《尤多尔佛之谜》中,尽管尤多尔佛 城堡风光无限,但里面充斥着阴谋与暗杀;在《修道士》中,也有 乡村盗匪的描写。这都体现了中产阶级的矛盾心理。哥特小说 中对乡间及农耕生活的态度不是单纯地向往或排斥,更有中产 阶级试图掩饰和否认新时代阶级的矛盾,有一种逃避心理。 所以,哥特小说是对英国浪漫主义流派的超越。哥特小说 中经常流露出对于故国城邦的兴趣,但并不是沉陷其中无法 自拔,对古城堡的极力渲染乃是对于社会存在的“恶”的隐喻 与探索。哥特小说以代表新兴中产阶级的主人公在斗争中最 后取得的胜利提出了未来的替代境界,是对浪漫主义的超越。 对大自然进行赞美的同时.映射了主人公的复杂的情感,使人 物形象更加生动。同时,回归自然也体现了在复杂的变革时代 中的矛盾心理,在大自然中寻求灵魂的洗涤、心灵的安慰,在 恐惧中寻求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旭春.・意识・语言——英国浪漫主义研究中的 几大主导范式[J].外国文学评论,2001,(1):116—127. [2]韩加明.简论哥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J].国外文学, 2000,(1):37. 『3]苏耕欣.自然与文明、城市与乡村——评英国哥特小 说中的浪漫主义意识形态[J].国外文学,2003. 『4]张艺.“恶”之奇葩出园来——论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 主义『A].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6. [5]Devendra P Varma.The Gothic F1ame『M].New Jersey: The Scarecrow Press 1987. 『61Punter,David,Glennis Byron.The Gothic『M1.Malden: Blackwel1 Press.2004.、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因此,对于翻译而 言.如何正确有效地传达富含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负载词就是 一个难点。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切入,详细地分析在《围城》这 部作品中译者是如何处理其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这一问题。 二、理论回顾 目的论(Skopos theory)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德国,它是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也是德国功能学派最有影响 的翻译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一切行动皆有目的.当然翻译 活动也不例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在翻译目的的指导下 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完整地实现翻译目的。 1971年,凯瑟琳娜・赖斯在其《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 一书中首次提出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认为:“译文所要实 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译者应根据翻译 要求优先考虑译文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以此为基础,赖斯 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进一步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 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一目的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交际行为,应该受 到翻译目的的制约和束缚。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准则,即目 的准则(skopos rule)、连贯准则(coherence urle)、忠实准则(fi. delityrule)。在这个三个准则当中,“所有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 准则是目的准则”。其次是连贯准则,即译文必须能让目标语 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语言交 际环境中有意义。后来,功能学派的另一位代表诺德(Nord)进 一步补充了目的论中的第三大准则“忠实准则”(1oyaltyrule), 要求译者不仅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同时也要尊重原文作者,即 译者要尽量使译文目的、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 系在译文中保持一致。 在目的论的三大准则中,最高准则是目的准则,连贯准则 和忠实准则都从属于目的准则,为目的准则服务。如果目的准 则要求原文与译文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舍弃忠 实准则;如果目的准则要求译文不通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放 弃连贯准则。在目的准则下.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 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正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在某次翻译活 动中应该选择怎样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因此,具体的翻译 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 诺德认为,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可以选用不同的翻 译方法:工具翻译(insturmental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 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 发送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新的交际情景下的互动”,而纪实翻 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发送者与原文接受者之间交 际时的情景”。 三、《围城》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篇 小说。它的英译本是由珍妮・凯莉和茅国权合作完成的,一经 发表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好评如潮。在《围城》这部作 品中,钱钟书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来传递中华民族 的文化底蕴,如何正确有效地翻译这些汉语文化负载词是翻 译好这部作品的关键。下面就来详细地分析几个典型的例子。 例1.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译文: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equivalent to the“san— fu”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在汉语中,“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指的是夏 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为止的一段时间.是 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但是,在英语中我们无法找到它的对应 词,所以 里译者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不仅使得译文简洁,而 且保留了汉语的语音特色,充分有效地传递了中国文化。 例2.女人涂脂抹粉的脸,经不起酒饭蒸出来的汗气,和咬 嚼运动的震掀,不免像黄梅时节的墙壁。 译文:The women’S rouged and powdered faces,unable to withstand the perspiration steamed out by the food and wine and the vibrations from the exercise of chewing,resembled the wall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黄梅时节”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一种地方天气特征。在中 国淮河、长江流域一带春末夏初正是梅子黄熟季节.此时这一 带多阴雨天气,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人们将这一 时期称为黄梅时节。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天气特征的外国读 者来说,如果将它直译为“plum season”,会给他们的阅读带来 障碍,因为他们很难理解这一天气特征。所以,在翻译这一中 国特有的文化词汇时.译者灵活地使用了意义的方法,不但使 得读者易于理解,而且使得译文流畅自然。 例3.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译文:Seeing couple after couple in love,he grew red—eyed with envy. 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眼红”,虽然 中国读者很容易知道它其实指的是人的“嫉妒之心”,但是外 国人却很难读懂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所以,译者在这里采用直 译加注解的方法,将“眼红”译为“red—eyed with envy”,不仅巧 妙地传达了它的内在意义,而且使外国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 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4.我想着迷汤灌错了耳朵,便不客气把听筒挂上了。 译文:I thought a】】that rice gruel was being powdered down thewrong ear. 按照一般的理解.“迷汤”就是“”,但是在这里作者 要表达的并不是这样的意思。通过上文的语境,我们可以知道 它在这里的含义是“阿谀奉承的话”。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将 其译为“rice gruel”,既可以很容易地让读者理解,又很形象地 传达了作者的意图。 例5.你这人就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 译文:You like being iealous,and it’S over nothing. 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当中。人们对“醋”有不同的理解。在 中国人看来,“醋”经常和“嫉妒”连在一起,尤其多用于男女关 系当中,而英美人却将“醋”与“尖酸刻薄”连在一起。在这里, 译者将“吃醋”译为“being iealous”.很好地传达了“醋”的文化 内涵,同时也让外国读者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奥。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 转换,而且涉及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如何正确有效地 翻译文化负载词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通 过对《围城》英译本中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分析,我们发现 从目的论的角度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处理这一难题.为有效 地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以后 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1 Vermeer H.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 lating[M ̄.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 Press,1978. [3]Jeanne Kelly,Mac,Nathan K.Fo ̄ress Besieged(English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4]陈胜利.《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J].盐城师范学 院学报,2005,(4). [5]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