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种业创新短板 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龙照春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17期
龙照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药材种业是保障常用大宗中药材安全稳定供应的源头,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种业创新刻不容缓,应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培育一批品质好、药效强、适应性广的中药材品种,填补省内大宗中药材品种空白,补齐中药材种业创新的短板,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上世纪60-80年代,黑龙江省中药资源才开始大量开发,开发历史虽不足百年,但是很快被全国所认可,龙胆、防风、五味子、香柴胡、人参的道地产区(或主产区)也从南部地区转为黑龙江,由此黑龙江省的中药资源开始走向全国,迈向世界。2019年以来,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出打造龙江中医药千亿级产业目标,中药材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种植面积迅速增加,2019年升至180万亩,2020年达到260万亩,比2018年翻一番以上,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四项指标增速全国第一。同时也创造出通河“五味子”、伊春“平贝母”、大庆“板蓝根”、杜蒙“防风”、依兰“赤芍”等多个地域品牌,中药材产业成为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黑龙江省中药材种业发展情况
黑龙江省是野生药材资源大省之一,现有野生药用植物1120种,其中378种有一定蕴藏量,载入《药典》的药用植物130种左右,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安全优势、生态优势和未来发展优势”五大优势。出台了《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黑龙江省重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规划(2021-2023年)》,建立了黄芪、草苁蓉、林蛙、原麝、刺五加和五味子等5个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建立了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利用引种驯化、无性系、化学或辐射诱变、组培脱毒、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等方法,对刺五加、五味子、板蓝根、
黄芪、龙胆、防风、桔梗、紫苏、水飞蓟、火麻仁等品种开展提纯复壮、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
三、中药材种业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中药材人工栽培历史较短,除人参、川芎、白芍等少数品种外,绝大多数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后,中药材科研基础薄弱,品种选育工作滞后,与大田作物相比,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质量控制、市场管理体系与规章制度建设都还比较落后。
1、种质混杂
黑龙江省种植药材种子来源主要是采集的野生种子和省外购置的种子,均未进行系统选育,药材的植物群体中生物类型多样,各植株的高产性能、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很大。这样的生物群体所生产出的药材既难以实现高产,又难以实现优质,制约了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2、缺乏优良种源
传统农作物种植历史较长,根据不同区域选出了与地区气候特点相适应的品种,而中药材则不同,市场上无品种区分。事实上同一植物物种不同产地种子的生产性能差异很大,而目前市场上药材种子种源混乱,种植者也难以购得优良的种子。
3、种子质量普遍差
传统农作物不仅具有健全的良种培育体系,而且还具有规范的繁育生产体系,种子质量佳。而中药材的经济部位多为根和全草,药材种子常常为药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种子成熟度不高,质量差,而劣质种子不仅仅降低出苗率,而且也不能实现高产。
4、品种选育薄弱
黑龙江省个科研单位院所几乎未进行药材育种研究工作,也未有选育出的道地药材新品种,遗传育种研究平台基础也较弱。
5、种子种苗质量评价
目前药材种子市场较为混乱,缺乏科学评价药材种子质量的标准。
四、中药材种业发展的建议
1、优良种子种苗的供应是当务之急
利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织科研单位与基础条件好、技术实力强的药农、专业合作社或中药材生产企业对接,用专业技术指导种子种苗生产,建设标准稳定的繁育生产基地,改变当前药农自繁自育的落后生产方式,提供基原准确、质量上乘,真
实性、保障性、安全性较高的种子种苗,满足当前中药材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优良品种选育是根本要务
建议将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工作列入省级科研立项,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课题攻关,改善装备条件,丰富科研手段,培养科技人才。
①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价值挖掘,做好生物学鉴定和经济性状评价,进一步创新开发利用。
②加强品种选育。制定品质优、抗性强、适应广的育种目标,依据不同类型中药材品种选育技术特点,系统选育、杂交选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升级和创新育种技术手段,建立不同类别的育种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分子标记辅助等生物学技术,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缩短选育周期。
③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企合作,探索建立品种资源、技术成果有条件共享和权益按比例分配的开发利用机制,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保持创新活力。
3、标准和规程制定刻不容缓
没有标准就没有标准化。标准和规程的缺失使种业的发展得不到科技遵循,建议省级进行科研立项,研究制定优良品种标准,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种子包装储藏标准以及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种子检验规程。发布一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
4、加强种子管理是必由之路
将中药材种子种苗纳入种子管理工作范畴,建立健全品种登记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等中药材种子管理体系。
①品种管理。制定品种登记标准、品种登记办法、品种试验管理办法,重点是推行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②质量监管。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通过相关部门的专业认证,能够提供专业的检测服务,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以生产经营档案、品种真实性、种子纯度及发芽率等为重点,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及种子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督抽查。
③市场管理。各级农业执法部门要担起中药材种子市场的监管责任,以种子标签、包装为重点,组织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检查,依法依规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杜绝假劣中药材种子用于生产和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16100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