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卷第%期%@@\"年A月
’()*+,-(./),01203(,-4+5)67*2,:;2*63(--2<2
#B;0-(6(C;8,+5D(:0,-D:02+:26$
=(->%&?(>%EC*>%@@\"
鲁迅和郭沫若对雪莱不同接受视点的比较
程
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F@@!&)
摘要:鲁迅和郭沫若都受到过雪莱的影响,但他们对雪莱的接受有着不同的视点。鲁迅对雪莱影响的接
受体现出较强的主体选择性,张扬的是雪莱启蒙者的反抗战斗精神。郭沫若对雪莱的接受则主要是关于诗歌创作理论,在关于诗歌的创作理论上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呈现出这种接受视点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秉承不同的理念。
关键词:鲁迅;郭沫若;雪莱;影响;接受中图分类号: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F@@GH%FGA(%@@\")@%H@@!\"H@G
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新文学的奠基者,都是自觉地肩负起时代历史的重任,以文学作为武器,向旧中国的诸种陋习开战,倡导以文学启蒙时代的文化精英。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狂人之视角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歪歪扭扭地写满了“吃人”二字,以狂人之口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郭沫若的《女神》更是以其无畏的姿态昭示了像凤凰那样集香木,在烈火中重生的“涅磐”思想,以求得中国的新生。他们都是倡导文学的启蒙和战斗性的,然而,在对雪莱,这位五四时期影响了中国一代文人的英国诗人,在接受上却出现了不同的视点。鲁迅对雪莱的影响接受有着较强的主体的选择性,张扬的是雪莱的启蒙者的反抗战斗精神,为此在他的笔下甚至不惜对雪莱的形象做了某些巧妙的改写,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努力将雪莱刻画成一个特立独行的、孤独的与社会而战的,肩负着时代启蒙重任的狂人、战士的形象。鲁迅对雪莱所刻意凸显的主要是他思想中的启蒙意识和启蒙思想。而郭沫若对雪莱的接受可以说是欢呼式的热烈拥抱,他几乎接受了雪莱关于诗歌创作的所有理念,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摩罗诗力说》中雪莱之形象
勃兰兑斯说:“雪莱之与拜伦,正像善守护神之像恶对中国“五守护神”。雪莱,这位英国F!世纪的天才诗人,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雪莱的身上及其作品中确也有“恶”的“否定性”的一面,而正是这一面,使得英国人给了他一顶“恶魔”的帽子。“鲁迅对雪莱的介绍正是接过了这一顶‘恶魔’的帽子,加以夸张和突出。不过与雪莱时代的英国人不同,鲁迅将雪莱引入‘恶
KFL(B!\")
魔’派,恰恰是推崇雪莱的表现。”然而雪莱并不如
鲁迅笔下的那么怒目金刚,他也许是一位理想而略带感伤忧郁的、风影颇姿的青年。鲁迅笔下的雪莱无疑已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也可见鲁迅所要突出的是雪莱对社会的怒目金刚式的反抗和斗争的一面。
雪莱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启蒙主义。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指出,雪莱在《的》中以莱昂之名“警其国民,鼓吹自由,掊击压制”,莱昂正是雪莱之自身的写照。雪莱在诗歌中典型地表现了启蒙主义,他将诗歌看作启蒙的利器:“一个伟大的民族觉醒起来,要对思想和制度进行一番有益的改革,而诗便是最为可靠的前驱、
K%L(BI\")
而鲁迅贯穿其终生的一个思想特伙伴和追随者。”
色也是启蒙主义。留日时期弃医从文,是为了启蒙国民,“与雪莱一样,以为文艺是启蒙的利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中这样总结:考察雪莱作品和诗歌的内容,把它和鲁迅的看法比较一下,可以抽出三个共同点:抛弃统治与被统治的问题,考虑乃至人类问题;关于拒绝编入统治与被统治体系的人的价值何在的问题,两人认识一致:只有通过对恶的长期的斗争,人类才能达到最高的极点,雪莱的《被束缚的普罗密修斯》表现的正是这一主题,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第二节中“人得是力,乃以发生,乃以曼衍,乃以上征,乃至于人所能至之极点”的几句话也体现出这一看法;对于诗歌鼓舞人类斗志的共同认识,鲁迅在《破恶声论》中谈到想象力丰富的古代人民有“心声”,并怀着期待给民族带来生气,使之由灭亡走向觉醒,怀着激动的心情而执笔写
BJF)
可见将文学创作视为从内部鼓舞下《摩罗诗力说》。KGL(
精神,有力地支持民族生命的想象力的工作是二人在文艺创作思想上的相通之处,所以鲁迅对雪莱的介绍接过
————————————————
收稿日期:%@@IHF%H%J
作者简介:程瑞(,女,安徽阜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F!&%H)
!\"
的是一顶“恶魔”的帽子,并加以夸张和突出。
据北冈正子的《〈摩罗诗力说〉材源考》指出,《摩罗诗力说》介绍雪莱的部分,“几乎全部是从滨田佳澄的《雪
莱》中归纳出来的。”#$%(&’$)“但总的来看,鲁迅对雪莱的改
写是巧妙的,就是根据已有的材料,突出雪莱的恶魔性而
不计其文和柔弱的一面。”#(%(&!!)滨田佳澄笔下的雪莱是
这样的:其风影可谓优美、天真,秀气外溢,其声柔和低
沉,性情宁和,亦耽于空想。
#$%(&’\")
滨田佳澄笔下的雪莱是文弱俊美的,耽于幻想的,思想有超脱于他的时代的一面,但他也是一位受人喜爱的并不算孤独的人。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雪莱的形象与滨田佳澄的雪莱有许多不同。鲁迅笔下的雪莱是:社会不爱雪莱,雪莱亦不爱社会;世人不容雪莱,雪莱也不容世人。终于在三十岁时客死异乡,其一生就是“悲剧之实现”。“修黎生三十年而死,其三十年悉奇迹也,而亦即无韵之诗。时既艰危,性复捐介,世不彼爱,而彼亦不爱世,人不容彼,而彼亦不容人,客意大利之南方,终以壮龄而夭死,谓一生即悲剧之实现,盖非
夸也。”#’%(&)*)
从这个简短的概括中就能看出二者笔下雪
莱形象的差异。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介绍雪莱的篇幅仅次于拜伦,而在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和裴多菲之上。突出的是雪莱的孤独反抗的精神,雪莱是一个孤独的向社会宣战的“恶魔性”,一个以孤独的个人向社会宣战而又被社会致死的“精神界之战士”,突出了雪莱的殉道精神和求索精神,“况修黎,神思之人,求索而无止期,猛进而不退转,浅人之所观察,殊莫可得其深渊。若能真识其人,将见品行之卓,出于云间,热诚
勃然,无可阻遏,自趁其神思而奔神思之乡……”#’%(&)+)
。在
《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对雪莱的乐观主义不置一词,因为鲁迅重点突出雪莱的“恶魔”性,即他在社会上的孤立无援,反抗社会以及受社会的。所以不仅不写雪莱的乐观主义,而且在鲁迅的笔下,雪莱几乎被冰凉之雾笼罩了。为了突出“社会不可恃”,鲁迅描述了社会怎样压制雪莱,怎样雪莱致死:“姿状端丽,夙好静思;比入中学,大为学友暨校师生所不喜,虐遇不可堪。诗人之心乃早萌发反抗之朕兆;后作说部,以所得飨其友八人,负狂人之
名而去”#’%(&)*)
。似乎除了拜伦之外,没有一个理会雪莱似
的。而事实是,雪莱走到哪里,几乎都有女孩子爱他,他也愿意将女孩子看成是美的化身。但在《摩罗诗力说》中,且不说有那么多人爱他、崇拜他,就是雪莱两次结婚也不提一字。而为了突出“人生不可知”,鲁迅在雪莱的死亡上却费了很多笔墨,鲁迅写道:“雪莱以为人居于今日之躯壳,能力悉蔽于阴云,惟死亡,来解脱其身,则秘密始能阐
发。”
#’%(&)’)
鲁迅为什么要对雪莱作如此之多的曲笔改写呢?将一个文弱的书生变为一个怒目金刚的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呢?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得很清楚:“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维,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牙利)文士。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自国之特色,发为光华;而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挣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
人心,绵延至于无已。
”#’%(&,))就是要反叛中国的文学传统,以西方近代的“恶魔”之声,惊醒沉睡中平和的国民,使其成为张大自我、发展个性,敢于反抗传统的和现实的压制的“恶魔”。于是也就不奇怪他为何要作如此的改写了,他不是在为雪莱做传记,他是在张扬一种文学精神,旨归在反抗、惊醒国民的文学精神,这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思考,是他对民族命运的自觉探索和承担。对雪莱如此,对裴多菲、普希金、莱蒙托夫等“摩罗诗人”亦如此,他把握到的是个性主义,反抗精神的思想酵素。
雪莱对郭沫若的影响
郭沫若接触到雪莱的诗歌以后,同样对他产生了无限崇敬的思想感情,他说:“雪莱是我最喜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汛神宗的信者,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
(&(,’)
(!+)年郭沫若做《
我的著作生活回顾》中,列出的对他的文学生涯有影响的作家是:诗的修养时代———唐诗;诗的觉醒
期———泰戈尔、海涅;诗的爆发期———惠特曼、雪莱。#-%(
&+)()
在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他还翻译过一部《雪莱诗选》,并给这部诗集写了序言,即《〈雪莱的诗〉小引》,他说:“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像自己的诗,我译
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这些话虽不
免有些夸张,但它却形象地说明了雪莱对郭沫若的影响之深。也可看出郭沫若对雪莱的接受与鲁迅的刻意改写相比较,完全是展开双臂的热情拥抱。
“我认为: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是显而且露的,这从他们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一眼就能看出来;雪莱对郭沫若的影响则藏而不露,主要表现为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交感。亦即他们在思想感情的深层次上存在着内在联系,而
不易为人们所觉察。”#\"%(&(,*)
傅正乾这样点评了雪莱对郭
沫若的影响。在这种思想共鸣和心灵交感中,雪莱对郭沫若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郭沫若对雪莱诗歌创作理论的接受。这与鲁迅执著于寻出雪莱身上的反抗意识和启蒙精神甚而至于不惜改写雪莱的形象,形成了不同的接受视点。
首先他们都倾情于激情式的写作。雪莱在写完叙事长诗《的》以后总结他的创作经验时说:“我一面写,一面仔细认真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定。我本当乐于让它以优美的面目问世,据说多花些工夫修订,总可以臻于完美。可是我发觉,这种做法固然对于作品的精确性有所裨益,但同时也可能大大损耗了从心灵涌向笔端的语言
和形象方面的新颖劲健。”#+%(&(\"’)
因此,他认为诗是“从心
灵涌向笔端”的,而不是硬“做”出来的。郭沫若深受雪莱的这一观点的影响,他说:“雪莱有句话说得好:‘人不能够说,我要做诗’。歌德也说过,他每逢诗兴来时,便跑到书桌旁边,将就斜横着的纸,连摆正它的时间也没有,急忙从头到尾矗立着便写下去。我看歌德这些经验正是雪莱那句话
的实证了。”#\"%(&(\)而郭沫若创作《女神》的状态也正式这
种激情式的写作。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因此,他认为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不当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新诗的生命便在这里。其次,他们都崇尚独树一帜、标
!\"
新立异的艺术风格。雪莱曾说:“我不敢妄图和我们当代最伟大的诗人比高下,可是我也不愿追随任何前人的足迹。凡是他人独创性的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模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
我自己的作品。”#$%(&’())
郭沫若深受雪莱的这一思想的影响,反对模仿,主张创造。’!$$年’$月$)日,他在致元弟的一封家书里写道:“作一诗时,须有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理。要使自家的诗之生命是一个新鲜的产物,具
有永恒的不朽性。这么便是一个‘创造’。”#\"%(&$*+)郭沫若
也用他的创作实现了他的这一艺术主张,他的《女神》是
中国新诗的奠基式作品;他的“失是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开创式的。由此可见郭沫若和雪莱都是敢于大胆超越前人,勇于创造的伟大的诗人。第三,都认同于以情赋形的艺术创作。郭沫若对雪莱的诗歌做过深入研究,他在谈到雪莱的诗歌的艺术风格时,说过:“雪莱的诗心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古人以诗比风,风有拔木倒屋的风,有震撼大树的风,有震撼小树的风,有动摇大枝的风,有动摇小枝的风,有偃草动叶的风,有不倒烟柱的风,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
露时的种种风。雪莱的诗风也有这么种种。”#)%(&’(),’(+)傅正
乾曾这样评价说:我认为这里讲的是“诗风”,实际上讲的却是流贯于诗中的感情的表现形态。因为“诗风”源于“诗心”,“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这实际上就是诗的感情强弱、高低等诸般表现形态而言的。郭沫若也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他的诗情的表现形态同雪莱的诗歌一样,也是千姿百态的。如在《匪徒颂》、《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歌》等诗中,诗人感情的表现形态的确是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似“拔木倒屋之风”;《湘累》、《凤
凰涅磐》、《密桑索洛普之夜歌》等诗,则“幽抑清冲,如泣如诉”,像“震撼大树的风”;《夜步十里松原》、《新阳关三叠》、《天上的街市》等诗,从容舒缓,委婉动人,如“偃草动叶的风”;《霁月》、《晨兴》、《黄浦江口》、《静夜》、《雨后》等诗,则清新隽永,含蓄幽远,宛如“不倒烟柱的风”……这种不同的感情表现形态,形成了郭沫若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和
统一性。#(%(&’(+)可见,郭沫若不仅精确地评论了雪莱的艺术
风格,而且深受他的影响,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完美地体现了雪莱以情赋形、情韵流溢的创作风格。
同为倡导以文学启蒙时代的倡导者在对同一个作家的接受上却呈现出差异很大的接受视点,如果从他们各具个性的创作思想上加以研究,就不难发现呈现出这一接受视点差异的原因。也就是说,以文学启蒙时代,是他们,或者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大多文人精英的共识,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认识,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状态也赋予了他们特殊的思考方式。在他们之前的梁启超已经提出了“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把小说的创作提高到了治国治民的高度,小说的创作维系着民族存亡的希望。五四时期的文学精英们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并用他们的创作实践丰富了这一思想。在他们的笔下,文学是解剖社会时代的利器,引导着人们发现社会的痼疾,寻找解救的良方。然
!\"
而,尽管他们秉承了相同的时代使命,但在具体的文学创
作上又有着个性化的追求和表现。“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这个概括是精确的也是共识。综观鲁迅的一生和创作,他首先是思想家,是反抗社会的战士,文学只不过是他用来反抗社会、表达思想的利器。因此更多地受西欧和’!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他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心灵的拷问,巴尔扎克对社会现实风俗画似地展示,他更注重的是如何“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年代在谈及自己的著作时,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
罢,我仍然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是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题材。在对雪莱的接受上更多是突出他的孤独反抗精神和启蒙意识。而郭沫若,同属于五四新文学的奠基者,他在倡导文学的时代启蒙的同时,提出的文学创作的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从创作上看,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文研会的政治文化意识突出表现在从未有过的文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及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反映和再现上,而创造社却表现在文学意识与政治文化心理的相一致性上。在创造社那里文学是自我表现的、情绪化的,政治也是非实体性的,‘’也可以是情绪化
的。”#’.%(&*’)
从这里也许可以找到郭沫若对雪莱的诗歌创作主张产生热烈共鸣的原因:雪莱的激情式的写作、喜标新立异、以情赋形的艺术创作对于郭沫若所追求的情绪化的、直觉与灵感的写作是相契合的,激情式的、以情赋形的写作正是情绪化的表现,标新立异、以我独创为贵,是追求直觉与灵感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高旭东/鲁迅与英国文学#0%/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雪莱/诗辩#1%/西方文论选(下卷)#2%/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0%/何乃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第一卷)#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雪莱的诗》小引/郭沫若集外序跋集#3%/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离沪之前/沫若文集(第八卷)#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傅正乾/郭沫若与中外作家比较论#0%/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沫若论创作#0%/上海文艺出版社,’!\"-/#!%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0%/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校
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