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钱钟书与读书笔记
???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
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亿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锺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读书法
讲读书要\"精熟\",不会有人反对;但说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多数人可能会不赞同。可是\"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也是无可非议的。这是因为: 一、.一个\"好读书\"的人一生要读很多的书,如果每本书都\"求其解\",书就必然读得很少,只有\"不求甚解\",了解一个大概,才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读更多的书,便于获得广博的知识。 二、在所读的书中,并非每本书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用处不大的书,浏览浏览即可,不必过多地在这种书上多费脑子,非要\"求甚解\"不可。
三、有些书虽有用,但水乎实在不怎么样,在同类书中居\"下流\".那就不妨用\"不求甚解\"的态度去读它。
那么如此说来,\"求甚解\"就不好了?不是的。有些书,特别是好书,一定撅做到像朱熹主张的\"熟读精思\"。就是说要对书的精神实质领会贯通,并旦有自己的见解。 这里讲的读书可以\"不求甚解\",是指的一种读书方法。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的图书,对有些书采取这种方法去读并非不可,尤其在\"专\"的同时要做到掌握\"博\"的知识,这种\"不求甚解\"读书法尤其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