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
括哪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之一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2.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辩证关系?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内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辩证关系: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额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的确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
3. 如何认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依据?如何理解新民
主主义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必要性及其依据: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的武装消灭反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军和的主力军。中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的最后胜利。
三大法宝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
义?
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意义: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②社会
5.
6.
7.
8.
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③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④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意义: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怎样准确把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必要性和性质)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必要性国内方面: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处在混乱状态;经济状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际方面:20世界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原因分别是什么?新时期如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均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需求;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如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的经济大战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9.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和重要意
义?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完善的基层民主制度。
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
10.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内容和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解释。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教育和科学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现实紧迫性?如何构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现实紧迫性: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如何构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