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领会和评价孔子勇担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时期著名学者柳诒徵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可以说,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
有趣的是,孔子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支持,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看看他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吧。
二、自主学习, 疏通文意,梳理重要文言现象 (一)读准下列字词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辍 荷 食之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三)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三、合作探究
孔子的时代及孔子的抉择
1、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社会形势的语句,并概括当时社会的特点。
明确:(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 (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相关链接1:
(1)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 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墨子兼爱》 (2)《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2、在这样一个无道的时代,孔子奔走呼号,遇到过的人对他持什么态度?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阅读全文,紧扣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 明确:尊重、嘲讽、挖苦、劝诫、不解 避世之人 隐士
相关链接2:
(1)隐士是士的另类。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所谓“不做事”,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耕田、种菜、砍柴、钓鱼之类,还是要做的,否则他们吃什么?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
——易中天
3、面对世人的不理解和嘲讽,孔子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提炼总结)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小结: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现实社会,贤者选择避世隐居;而你,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是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是追求礼乐治国理想的崇高感。既然不被鲁国所用,便去周游列国,茫茫中原,总能听到辘辘的车轮声。那是你在驾车前行,仪封人赞扬你,你没有沾沾自喜;接舆唱凤歌劝你,你不为所动;长沮、桀溺嘲讽你,你在伤感中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历史最终告诉我们:谁终将声震人间!
四、课堂延伸:
1、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体现勇于担当精神的事例。 2、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把握人生,真的是一个大题目,相信同学们学过本课后,对此一定会有深刻领悟。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整理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2、思考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