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一、说课标 二、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三、说目标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确定为: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随文识字,能将语句读通顺、读流利,并背诵全文。
2.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能说出重点词的意思,并疏通全文语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内容。
3.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精神,体会出两小儿善于观察、永于探求真理的品质。 四、说重难点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五、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六、说过程 (一)导入
ppt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也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而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很多名言直到今天还留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开火车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孔子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ppt,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1.“两小儿辩日”是什么意思?(生答两个孩子辩论太阳)
2.ppt“辩”的意思是?(生答:争辩,辩论)。因为争辩要用嘴巴说,有语言,所以辩字中间这部分是“讠”字旁。
3.如果我把中间这部分换成“辨”这样,这又是什么字?还可把中间这部分换成什么,让它变成一个新的字。(生:瓣、辫)。 (三)初读课文 1.了解作者。
师:这篇文章出自?——《列子▪汤问》。 出示列子的简介ppt;读列子的简介。 2.自读。
3.听录音范读。 同学们一起来听听范读ppt,看看范读中是如何来断句的,边听边拿起笔在文中划一划。 4.再读,指名读(PPT出示难度的句子)。
5.齐读。 这次能将课文读通顺了吗?拿起课本,我们一起来读。(设计意图:小学生接触文言文很少,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老师要范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合作学习,了解文章大意,学习重点字词
过渡:通过学习《夸父逐日》我们发现古文的句子难读,意思难懂,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学懂古文吗? 附板书:1.多读。2.注释。3.插图… 1.合作学习,理解句意。
PPT出示学习提示:运用学习古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懂文中句子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古文究竟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要讲解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或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让他们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意,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给以点拨和帮助。)
2.解疑释惑:两小儿为什么争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A.相机板书“远”和“近”。“日出时”和“日中时”“车盖”“盘盂”(“盂”生字指导:“皿”字底,盂是一个——形声字。注意将
这个字和“孟”区分开来。) B.Ppt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古代的车盖和盘盂。看看图你觉得“盘盂”指太阳大还是小?(生:小 )“车盖”则是指太阳——大。
C:ppt另一小儿觉得太阳给他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同样从文中找两个词来形容。同意吗?你来将这两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沧沧凉凉 探汤 “沧沧凉凉”形容什么样子的感觉?“探汤”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汤”是什么(生:热水)探汤就是——(生:把手伸进热水里)
D:你发现这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生1:是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生2 :一个是从——(视觉)的角度观察的,一个是从——(触觉)的角度来说的。
3.师总结: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结论也有所不同。 正因为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他才说,及日中——(生:则如盘盂);而另一儿却是从触觉的角度来说的,他才说,及日中——(生;如探汤) 于是乎两小儿便开始了他们激烈的辩斗,板书:辩斗 (五)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
1.自由读:打开课文,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辩一辩。 2.指名读 师:谁愿意扮演两小儿,上台来辩。 3.师生辩斗
4.教师指导,全班分组辩。 Ppt这真是一场__的辩斗呀! 师四次引读:
第一次:他们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肯服输,这是一场“互不相让”的辩斗,他们说的有理有据,理由充分。
第二次:这是一场“各执一词”的辩斗,他们的辩斗针尖对麦芒,这第三次: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辩斗。
第四次:他们的辩斗可能还会引来周围围观的人,这是一场“引人入胜”的辩斗。
师:孩子们,辩出结果了吗? (六)升华情感,体会人物品质
1.谁来了?(生:孔子)孔子是谁呀?(指名说) 2.孔子伟大吗,厉害吗?可是孔子面对这样的状况结果是?——(生:不能决也)板书:不能决也 什么意思?(生翻译)“决”就是(判断)的意思。
3.两小儿心想,不是说孔子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吗?怎么连孔子也不能决也,于是两小儿笑曰:——(生:孰为汝多知乎?)
①Ppt“孰”指谁 ,区别“熟”。
②“为”读四声:是说的意思,同学们找找看这篇古文中还有“为”这个字吗?在这两句话中它读几声?(生:二声)这两个“为”是什么意思?(生:是的意思)看来呀这同一个字在古文中多次出现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 ③“汝”:你。
④“知”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这个“智”是相同的。所以读读四声,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答)意思明白了,看看这句话在读的时候怎么断句呀?你来读读,你再来读读,一起来读。 从孔子的态度中你发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实事求是的人)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发现了两小儿是怎样的孩子?(引导: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现,这源于他们善于观察。他们各有各的观点,理由充分,他们说话——生:有理有据)板书:善于观察 有理有据 (七)拓展
同学们,虽然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你们知道吗? 谁说说看。(生起)在说之前老师想提个要求,能不能像两小儿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呢。 七、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总之,初次尝试文言文的教学,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