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因为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
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而“体会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结合背景,理解主题”对于刚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则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将“体会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结合背景,理解主题”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大多是15、16岁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初步完成了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而且九年级时学习过的《沁园春•雪》,对于的诗词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2.联想体悟法。学生不仅仅需要诵读,更应该在朗读的过程中认真联想领悟诗的意境。
3.合作探究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一定的讨论和探究对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习者能动地走上主体位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想象“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用《沁园春·长沙》的手稿作为导入,让学生体会伟人胸襟之博大。
2.让学生带着对手稿的领悟,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去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并找出句中重点字词进行赏析学生回答问题,并通过联想在脑中绘制湘江秋景图,充分体会上阕之美。
4.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义和内涵,背诵上阕。
5.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
6.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 7.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8.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记忆。
的诗词达到了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