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建议(2篇)

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建议(2篇)

来源:华佗小知识
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建议(2篇)

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建议(2篇) 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建议(范文一) 一、主要成效与问题 1.极大地丰富了地理信息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投入总额中,50%左右的经费都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市、县的基础测绘工作,进一步加快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基础测绘数据如高分辨率数码真彩影像、地名地址数据、1∶500地形图、1∶2000地形图、三维精细模型、地下管线等数据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更新,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建共享,还整合了大批部门的专题数据,地理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数字城市“数据资源池”的效能初步显现。

2.开创了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交换管理办法》等的支持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提出的“共建共享”机制已逐步为各个部门所接受。省级层面,已与40多个厅局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集成了249类、1500多个图层的专题数据。

于此同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成的各项成果,已成功运用到了规划、国土、等行业,累计已有400多个应用系统,不同类型的应用项目也近120个;全省投入(或拟投入)资金总额和节支总额双双超过10亿元。XX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还在现有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提出了升级版———战略合作协议,即在当前共建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双方在各自领域专业技能、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互补,从而实现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共建共享。

3.进一步完善了测绘与地理信息的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队伍

数字城市建设转变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城市运行管理的方式,由

原来的提供数据间接支撑到当前的直接服务城市发展,凸显测绘地理信息的作用与意义,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也在建设中得到加强。各地在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进程中,增设了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增配了管理人员。

为了更好地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应用维护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大部分市、县(市、区)专门成立了地理信息中心,或在原有测绘院(队)的基础上增挂了地理信息中心的牌子,落实了人员编制,明确了职能。各地还通过引进、培养专业地理信息人才,壮大了测绘与地理信息人才队伍。

4.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描绘了美好蓝图

XX省一些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部分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城市,已主动为智慧城市的项目提供服务。智慧路灯、智慧高速、智慧治水、智慧警务、智慧、智慧规划等一批智慧化信息建设项目中,都已出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身影”。

5.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仍然是困扰各地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地方现有技术人员缺少数字城市建设和运维相关的地理信息、计算机网络、内业建库等知识,对省、市级技术支持单位的依赖度较高。受限于地域、待遇等因素,市县一级对地理信息专业高学历、高技术人员的吸引力不足,较难引进。

(2)平台中各类数据的丰富程度和实用性有待提高。现有大比例尺基础数据覆盖面积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水利、林业等强需求部门的应用需求。脱

密变形后的数据也给每个应用单位带来了一定困难。省、市、县各级比例尺数据之间还存在不一致现象,平台“数据资源池”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尤其是专题数据的实用性和现势性不足。

(3)有些应用的层次不高,仍然处于调用基础底图的阶段。各级应用部门对平台认识不一,缺少相关的约束机制,难以进行推广。专题应用技术支持单位对平台的认识不充分,导致应用对接的积极性不

高。部分应用单位使用观念上仍偏向从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共享获取数据成果后再使用。

二、建议

1.着重顶层标准的设计和细化

XX省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但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由于之前的标准只确定了“框架”性内容,没有对具体内容做出约束,使得很多资源在集成整合和协同服务时出现困难,标准“不够细、不够全”的问题随之暴露。

因此,围绕全省“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张图”的思路,在现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应紧跟应用需求,对现有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加紧研究制定,尤其要在运维、数据更新、数据融合、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建库、服务接口类型、共享交换、性能安全等方面进行细化和补充,以更好地指导市县开展运维和应用推广工作。

2.加强对本地技术队伍的支持和使用

随着各地数字城市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项目随之进入运行维护和应用推广阶段,并且形成常态化,专业人才队伍与运维的需求的矛盾将越发突出,仅依靠原有建设单位的技术支持已满足不了实际运维工作的需求。

因此,一方面,需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尤其是实际技术操作的培训,使其能解决平台日常运维中的常见问题,做到“学得会,用得到”;另一方面,也需逐步摒弃“保姆式”服务的思维,给地方队伍更大的空间,培养其基本运维推广的能力。

3.研究跨行政区域的“应用示范交换”机制

当前,全省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专业队伍能力的不一,应用示范不管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地在数字城市建设阶段,都或多或少地结合了本地特色和需求,建成了一些特色应用示范,具备在全省进行推广的潜在价值。

因此,可以参考现有在数据层面形成的共建共享思路,研究制定全省的“应用示范交换”机制,统筹利用全省现有数以百计的应用示范项目,形成“应用示范项目商店”,各地可在统一的“交换”框架

下,自由地选取所需的示范项目,通过交换,以较低的成本,甚至是零成本,实现应用示范的本地推广和应用,从而进一步在全省应用推广。

4)努力丰富数据产品服务的种类

首先,在天地图数据融合试验的基础上,尽快全面开展不同比例尺数据的融合改造工作,满足政务信息化应用需要。其次,在与各专题部门现有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合作,共享获取其他部门急需的核心业务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常态化的专题数据更新机制,从而提高平台“数据资源池”的地位和实用性。最后,面向不同的用户需要,进一步丰富服务产品类型,开展个性化服务。

5.加大对专题技术支持单位的宣传和培训

经过几年的努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提出的共建共享思路已普遍得到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认同。但各专业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单位对平台的认识程度和应用程度直接决定了与平台的对接程度。因此,要加强向各专题应用技术支持单位宣传和培训工作,尤其要突出平台在数据丰富程度、权威性、地方特色等方面的优势,让其逐渐适应平台,进而“主动”寻求平台支撑,节约平台的应用推广成本,扩大影响力。

三、综上所述

经过近XX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XX省已经形成了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有关的一整套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各地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XX省将有30个县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完成,截至XX年年底,全省累计将有11个设区市、63个县级市完成建设任务,这也标志着XX全省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但这并不是结束,反而仅仅是开端,意味着各地即将面临项目运行维护和应用推广的巨大压力和考验。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前期发现的问题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加强全省统筹和顶层设计的力度,尽快从、技术、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形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运行维护和应用推广有关的完整体系,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及建议(范文二) 一、项目成果应用

项目成果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XX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内各地市三方共享。项目开展了城市规划、地下综合管网管理、规划监察、数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