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 三 塑 丹红注射液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液 高凝状态的影响 陈彤,牟虹,易晓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在使用足量强的松及肾病综合征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 疗组用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100 ml中静滴,对照组低分子肝素4 000 U/次皮下注射;分别于用药前 和用药14 d后观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问、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 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认为丹红参注射液和低分子肝 素均能显著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凝状态。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 [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66X(2007)31_o107_o2 为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凝 血系统的影响,笔者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肾病 综合征患者24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中静滴,1次/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抽血,观 察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 原时间(vr)、凝血酶时间(TT)。采用国产BC-55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 2006年10月一2007年5月本院 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 1.1 临床资料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48例,男21例,女27 例;年龄16—57岁,平均32.7岁;病程1月一26月。 通过查随机数字表将人选的病例随机地分为丹红治 疗组24例和低分子肝素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的 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尸>0.05)。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3.0统计软 件包,结果用 ±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本研究人选48例,47例完成试验,对照组l例 (并发急性阑尾炎)失访。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两 组APTr、PT、Tr明显延长(尸<0.05),PLT、MPV、 PCT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用药对。肾病综合 征患者的高凝状态及血小板参数均有显著改善作 用。治疗后两组间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所有病例提前2周停用抗凝或溶栓剂, 两组患者在人院后即进行足量的强的松[1 mg/(kg d)]和常规的肾病综合征治疗。对照组抗凝用低 分子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1次/d;治疗组用丹红 ・(含丹参、红花)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100 rnl (P>0.05),提示丹红注射液具有和低分子肝素相似 的抗凝、抗血小板集聚作用。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变化(i±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3讨论 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和红花提取的复方制剂, 具有理气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临床研究 证实,丹参能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凝状态,提高 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其中主要成份丹参酮具有抗凝, 去纤,溶栓,降血脂作用,能促进肾组织病理改变的 1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壅堡药2007年第47卷第31期 恢复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高脂血症、血容量减 少、凝血因子合成增加、抗凝血功能降低、激素应用 促纤溶作用等多个环节改善高凝状态。本组临床观 察显示,丹红注射液改善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防止 等多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 血栓形成的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连续用药无明 小板黏附于暴露的胶原纤维上,释放各种生物活性 显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物质,增强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因而也加快了血小 [参考文献] 板的更新速度,骨髓巨核细胞反应性生成大体积血 [1]张君.卅红注射液联合晌心通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分析 小板,致使外周血中的P 、PCT、MPV增多,同时也 [J].山东医药,2007,47(22):37. 存在血小板功能亢进。试验证明,丹参能抑制血小 [2]朱秉智,骆金华.丹参对兔血液流变性斑小板板及凝血功能影响 的实验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21(2):170—171. 板的集聚,其成分原儿茶醛能抑制血小板致密颗粒 [3]王士旗,陈晓香,邵国庆.复方丹参注射液抗4O例m小板聚集试 释放5一羟色胺,丹参素能减少血小板的数量,丹参多 验的研究[J].中医研究,2006,19(10):29—30. 酚酸盐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积与活化 J。红花能 (收稿I:t期:2007一D9 13) 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减少凝血酶生成; ・经验交流・ 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3例报告 陈为安 ,曲方 ,张磊 (1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325000;2沈阳军区总医院) 非酮症性高血糖多可表现为多种神经功能障碍,其中 讨论:典型的HC—NH表现三联征:非酮症性高血糖、偏 偏侧舞蹈症是其少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近年来,我们收治3 侧舞蹈症及对侧纹状体MR/T 高信号、CT平扫高密度。 例非酮症性高血糖合并偏侧舞蹈症(HC-NH)。现择其中2 多发生于血糖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人中,女性多见。由 例报告如下。 于HC-NH表现多样,高血糖、症状及影像学改变三者问无 例1:女,53岁,因“右手舞蹈样动作28 d”于2005年10 绝对的一致性,故目前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甚明确。 月16日收住院。28 d前无诱因突发右手不自主舞蹈样动 一般认为HC-NH患者基底节区平时由于微血管病存在慢 作,未在意。3 d后舞蹈动作幅度加大,清醒时出现,睡眠时 性缺血,但未有真正梗死发生。当高血糖发生时,局部脑血 消失。外院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当地按“脑 流下降及糖代谢衰竭,三羧酸循环被抑制,脑细胞以 一氨基 出血”治疗20 d症状无缓解。发病过程中精神、睡眠及饮食 丁酸为能量来源,酮症患者有乙酰乙酸作为再合成 一氨基 正常,尿频明显。既往发现糖尿病1个月,未治疗。内科查 丁酸的物质,而非酮症患者的 -氨基丁酸将被很快耗竭,导 体无异常。专科查体:右手可见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四肢 致基底节正常活动受到损害,从而表现出症状。HC—NH另 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一)。空腹血 一特点为患侧肢体对侧纹状体MR/T。高信号、CT平扫高 糖14.4 mmol/L,尿糖(一),尿酮体(一)。肝肾功能、电解 密度,部分病例影像学改变是可逆的,在基底节其他结构性 质及血浆渗透压正常。脑脊液生化:微量蛋白0.49 g/L,葡 或代谢性损害中未见到这种影像学改变。这种影像学表现 萄糖5.40 mmol/L,颅内压正常。MR/:左侧尾状核头、豆状 形成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最初报道的2例舞蹈症患者,1 核区域T.片状高信号,T 中心混杂、周边高信号,边界清 例CT表现单侧,而另1例表现双侧壳核略高密度灶,当时 晰,无明显水肿。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以氟哌啶醇、泰必 归结为钙化。随后的病例发现CT表现高密度部位,MR/表 利治疗,舞蹈样动作减轻出院。3个月后随访症状消失。 现T,高信号,而T:表现低信号。分析T。高信号与短暂缺 例2:男,57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0余天于2006 血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内锰沉积及其线粒体内诱导产生 年月12月5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8 a、平素血糖控制不 二氧化锰歧化酶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有关。但此仍不能解释 良。高血压病史20 a、冠心病史8 a。体检:BP 115/80 mm— CT高密度,故有学者认为MR/及cT表现可能为两种不同 Hg,神志清楚,左侧上、下肢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左上肢为 的机制。尽管HC.NH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了, 重,入睡后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血糖15.7 mmol/L,尿糖 但非酮症高血糖、偏侧舞蹈症、Mill显示的纹状体T。高信 (++++)、尿酮体阴性。发病后第7天头颅cT检查示右 号可构成一典型临床综合征。患者经控制高血糖及应用神 壳核略高密度灶,发病后半月Mill检查示右壳核T,高信 经安定剂,经血糖控制,多数病例临床症状在数天至数周消 号。入院后经胰岛素控制血糖,次日空腹血糖降至正常,症 失,影像学改变特别是cT高密度可在短期内消失,患者预 状于入院第7天消失出院,目前在随访中。 后较好。 (收稿日j9】:20074/7—15) 1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