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离骚”
《离骚》,《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离骚”解为“离忧”、“遭忧”。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他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着的爱国理想、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不迁的竣洁人格。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2、诚斋体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而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唐诗人绝句,最后终于领悟到应该摆脱前任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间有深刻的寓意,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3、沉郁顿挫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4、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分为《诗辨》、 《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门。
《诗辩》提出别才别趣之说;《诗体》专讲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和轮廓,作家的风格和流派;《诗法》讲诗歌作法和诗的艺术特征;《诗评》主要评析宋以前的作家作品;《考证》是对某些诗篇的作者、分段、异文等的考辨。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5、临川四梦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作家戏剧创作 的全貌,而且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亦称为“玉茗堂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有 一是“真情”。前二梦写的是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
二是“矫情”。后二梦写的是士人仕途与宦海沉浮,劝世人超脱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中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家地位的一部传奇,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 6、性灵说
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袁枚认为性情是诗歌最重要的因素,是诗的灵魂和根本,而是人的性情必须要表现出诗人的个性,同时是人又必须具备把这种性情和个性表现出来的诗才。而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在于他他提倡是人要写出自我,写出真性情。
性灵派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胜,如:《马嵬》《春日杂事》 三、论述题(每题
20分,共60分)
1、结合作品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
念。《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
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
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
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平淡醇美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
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
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
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继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
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2、举例分析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① 提高了词品。
突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把词上升为情性文字。
北宋人以词为小道,后柳永写作“骫骳从俗”的慢词,“曲子”在正统士大夫中的名声更有跌落之势,苏轼词出,因其人望和文名,高压的此风和词品,对词的认识又有所转变,始有“尊体”之说。
a. 诗词同源的词学观;
b. “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② 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真诚严肃的创作的态度,内容的社会化。
“社会化”:相对于词的狭隘的“别是一家”,将传统书写爱情之词转为表现性情之词,充分表现了作者饿性情怀抱,甚至延伸到广阔的社会领域。
“雅化(士大夫化)”:苏轼继承和发扬了前人词“社会化”的倾向,又以自己开阔的生活经历和深刻的思想面目融入其中,从而完成了词的“士大夫化”。 ③ “以诗为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苏词的本质特征,用陈师道的话来概括“以诗为词”,即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a. 采用标题和小序大量使事用典
b. 突破了词对音乐的依附关系,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的抒情诗体 c. 诗文中的语体,见于其词。词的语言由纤巧秾丽,发展为伸缩自如,行云流水,
高度诗化。
④ 创新词风。创“新天下耳目”的词风,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
苏轼的艺术风貌和艺术风格不拘一格,多姿多态。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轼就其总体风格而言,开创了旷放和豪放的自然而工的词风,并对传统的婉约词风进行了“雅化”。从前,词境幽曲狭小,苏轼把诗中波诡云谲,纵横驰骋的笔试带入词中,于是,苏词要“关西大汉执铜牙板,唱大江东去”。
如:豪放之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旷放之风:《水调歌头》、《定风波》 婉约之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尤其善于描写各种战争。《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全书共写了40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要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在战争描写中,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孙刘联军与曹操的赤壁战争表现的尤为精彩。作者不仅描写了恢弘的战争场面,更多地将笔墨集中于双方的斗智斗勇。《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非常简略,《三国演义》却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
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和战之争,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在双方备战阶段中,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问题,写周瑜与曹操之间来回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派遣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周瑜嫉妒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过周瑜。
在写交战双方敌我矛盾上,作者几乎是全凭虚构。作者不仅善于错综交织地表现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而且善于在紧张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塑赋诗的悠闲插曲。这样山里套山,戏中有戏,推波助澜,逐渐把故事引向高潮。处处都表现出作者杰出的艺术匠心。
作者叙述战争还善于运用实写和虚写结合的手法,对战争的胜利者,往往不惜详尽描写,另一方只作简要叙述。赤壁之战中详尽描写的是孙刘一方。
2006年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卷
一、指出下列诗文的篇名或作者,并解释括号中指定字词(每句3分,共30分)
1.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所)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2.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 屈原《九章·哀郢》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辩) 庄子《逍遥游》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杜甫 《登岳阳楼》
5.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箸) 高适 《燕歌行》 6.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新睡觉) 白居易《长恨歌》 8.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阳阳) 韩愈《张中丞后叙》 9.余扃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扃牗) 归有光《项脊轩志》
10.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柳屯田)清·王士祯《真州绝句·吊柳永墓》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上有
1、离骚 2、诚斋体 3、沉郁顿挫 4、沧浪诗话 5、临川四梦 6、性灵说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上有
四、作品评析(24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① 此诗写作时代说法不一,据你所知,当作于何时?
②诗中反映了周代戍役士卒的生活及其情感,试就下列内容写出有关诗句:A、深明大义,保邦卫国;B、战则必捷,居则必戒;C、思归念亲,悲己悯家。
三、标点翻译(25分)(2007年)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弃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们是不能挽救的呀;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
⑤ 解释(6×5=30’) 1.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意思指(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现常可用于形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两汉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及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
题材新鲜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战争、恋爱、生活、婚姻、劳动剪影生活琐事,不仅揭露阶级压迫本质,而且表达人民心声,表现人民饿喜怒哀乐,从而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环境的镜子,是对《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继承,对后世影响很大。
2. 宫体诗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
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梁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并提出“立身需谨慎,文章需放
荡”。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陵、徐干、庾信、庾肩吾。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总集。
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至于它用典多、辞藻秾丽的特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唐代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曾吸取过“宫体诗”的某些手法。
3. 唐宋家
唐宋家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已失),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
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家文钞》,流传最广,家之名遂家喻户晓。
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家中,以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
4.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论诗力主劲峭奇险,追随和仿效的人颇多。黄庭坚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形成了宋代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西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十一人是江西人。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25人,诗派成员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5. 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的酝酿,都宋金时期有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曲在此的基础上演唱,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又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为北曲。 散曲的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6. 临川四梦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作家戏剧创作 的全貌,而且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亦称为“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有:一是“真情”。前二梦写的是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
二是“矫情”。后二梦写的是士人仕途与宦海沉浮,劝世人超脱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中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家地位的一部传奇,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
二、简答(3×10=30’)
1.《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特色
《史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它作为历史著作,是忠于历史真实的,但是作者
在“实录”的 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再现了一批栩栩如生、富有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塑 造人物的方法特色主要有: 一是精心选材,合理剪裁。
① 写大事。选择人物一生当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具体描写,以展示人物一生基本历史 面貌和主要的性格特征,采用透视的方法。如写项羽,主要通过“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写出他爱人礼士,妒贤嫉能,残暴,仁爱„
② 写小事,琐事,细节。揭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过程,更具真实性。如写张汤劾鼠,李广射石,韩信胯下之辱。
③ “互见法”。为了突出某个历史人物的具体面貌及主要性格,把他的某些事件和性格特点置于别人 的传记中去描述,用“事见„„中”“语见„„中”做提示语,这就是“互见法”,其目的在于避祸或者避免重复,但主要是为了服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如《高祖本纪》主要描写刘邦,写他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但是他性格中的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是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出来。 二是故事化的手法和戏剧化的场面。
根据人物关系之间复杂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安排人物矛盾冲突,构成戏剧化场面和故事化
情节,使得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充分体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魏其武安侯列传》中“使酒骂座”“东朝廷辩”(窦婴,田蚡,灌夫)
三是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独白。这是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和内心心理的重要手段。
如:《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的率直大胆和《垓下歌》的英雄末路的悲歌。 四是对比衬托的手法。(同类合传,比照衬托)
对比——《项羽本纪》中刘邦善于纳谏,城府深与项羽刚愎自用,直率磊落的对比。 列传——有专传、合传(屈原贾生列传)、类传(儒林外传)。
2.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统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长安困顿、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陇蜀道上、夔州以后的诗,多数是这类风格。
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1) 沉郁顿挫,即在杜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情感奔突,作用于心中深沉低回,千回百转,欲扬先抑。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历深厚、技巧娴熟,但当其历尽磨
难、 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具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 杜甫不但目睹了时代的转折、社会的变化、政局的动荡、人民的苦难,而且也亲历了离乱时代的种种不幸。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无力正乾坤”的悲愤与无奈,都写入了他作为一代“诗史”的诗歌当中。所以他的一系列代表作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而这种郁积于胸中的悲怆之情,势必会形成沉郁的诗风。所以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忧国忧民、慨叹世事,愈至晚年,这种情绪愈为强烈。而杜甫有时一个极有骨气、极有良知的人,其郁积胸中之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变得个更加深沉浑厚,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或即景含情,或直诉悲愤,或借古喻今,或欲说还休,沉郁回环、悲慨深沉,音情顿挫,突出变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2) 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杜诗除了沉郁顿挫之外,还有其他风格。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显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
3. 为什么说唐传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
① 虚构和想象的运用。如果说六朝志怪的记录手法还比较质朴简单的话,那么唐传奇的虚构和想象已
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
在处理虚实关系上,唐传奇突破了实录性,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叙事艺术融为一体,使作品文笔精细,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② 唐传奇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唐传奇是由志怪小说深化而来,它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先
秦的历史传记小说,但是唐代小说家把史传的“因文运事”改为“音文生事”。
c. 唐传奇作家大大降低了自己描述对象的社会层次,把笔触伸向与军国大事无关奇人奇事,获得了 过更为丰富多彩的题材,才有可能汲取更多的故事情节、生活细节和声口各异的人物语言,这是小说 文体获得地位的关键。
d. 唐传奇将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尤重细节。内容的生活细节化也是区别传
奇与志怪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别小说完全与否的一条条限。
e. 唐传奇的叙事模式是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全面采用史传手法,写一个人完整
的一段甚至一生经历,有意设计各种场面,多方面描绘环境、编织对话,使之更贴近人物的性格和特定 的环境
③ 极富文采的语言,其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致琐碎情事,简介、准确、丰富、优美。
④ 在传奇文中大量运用诗歌辞赋,不少名作中穿插诗歌,以表达某种难以直言的心态和情事,增添行文的风采意趣和艺术气息,带有诗化的特征。
三、阐述与分析(3×30=90’) 1. 《诗经》与《离骚》比兴手法的比较
① “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是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总括起来
也就是借物抒情,前人概括为“比兴”。它是由《诗经》最早开创的,《离骚》继承并发展之。 ② 《诗经》中的比兴时有寄托,这一点《离骚》与之相同,并极大地发展了《诗经》中比兴寄托的表
现手法。但是《诗经》中的比兴不一定都有寄托,《诗经》经学化后,一些比兴往往被 加以穿凿附会,这与《离骚》有所差别。
③ 《诗经》中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比兴分为二物,用以起兴和比喻的还是存在的客体。而《离
骚》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物比物,触物起兴,而是合比兴为一,开始物我杂糅,情景交融。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意味,使物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如《离骚》中用鲜花香草比喻高洁,以恶禽臭物来比喻谗佞小人,以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等,不再是简单的比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它开辟了后世“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的先河。
但是《诗经》中赋比兴应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也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 《秦风·蒹葭》就是如此,这与《离骚》又有共通之处。
④ 《诗经》中比兴往往是一个片段,或全篇就是一个比喻,如《硕鼠》等;而《离骚》中比兴不再限
于一事一物,而且还成为一个个系列。如对君臣、国家、善恶的比喻,就前呼后应,寓意清晰,形象鲜明,各成一个系列。
⑤ 王逸的《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道出了《离骚》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苏轼对于词体有怎样的突破与创造
① 提高了词品。
突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把词上升为情性文字。
北宋人以词为小道,后柳永写作“骫骳从俗”的慢词,“曲子”在正统士大夫中的名声更有跌落之势,苏轼词出,因其人望和文名,高压的此风和词品,对词的认识又有所转变,始有“尊体”之说。
a. 诗词同源的词学观;
b. “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② 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真诚严肃的创作的态度,内容的社会化。
“社会化”:相对于词的狭隘的“别是一家”,将传统书写爱情之词转为表现性情之词,充分表现了作者饿性情怀抱,甚至延伸到广阔的社会领域。
“雅化(士大夫化)”:苏轼继承和发扬了前人词“社会化”的倾向,又以自己开阔的生活经历和深刻的思想面目融入其中,从而完成了词的“士大夫化”。 ③ “以诗为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苏词的本质特征,用陈师道的话来概括“以诗为词”,即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a. 采用标题和小序大量使事用典
b. 突破了词对音乐的依附关系,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的抒情诗体
c. 诗文中的语体,见于其词。词的语言由纤巧秾丽,发展为伸缩自如,行云流水,高度诗化。 ④ 创新词风。创“新天下耳目”的词风,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
苏轼的艺术风貌和艺术风格不拘一格,多姿多态。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轼就其总体风格而言,开创了旷放和豪放的自然而工的词风,并对传统的婉约词风进行了“雅化”。从前,词境幽曲狭小,苏轼把诗中波诡云谲,纵横驰骋的笔试带入词中,于是,苏词要“关西大汉执铜牙板,唱大江东去”。
如:豪放之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旷放之风:《水调歌头》、《定风波》 婉约之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 《红楼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家庭生活,是爱情与婚姻,这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有什么不同?
2008年江西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试题
一、解释(6×5=30’)
1. 汉大赋
一、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
化。
二、汉赋是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所形成的新的:
它借鉴了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 又吸收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
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颇得益于此。 三、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2.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
a.
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此时期朝政大全实握于曹操之手,因此,文学史上向来吧建安文学作为魏晋
南北朝文学的起点,建安文学包括汉魏初期(190-232)的文学,获得了繁荣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五言腾涌,俊才云蒸,作家作品大量涌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 建安文学的特色是:
在内容上反映了的社会面貌和人民丧乱的痛苦,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人生悲哀。(现实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风格多慷慨激昂。(慷慨激昂的风格)
c. 前人用“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来赞扬建安文学,就是指建安文学的这种现实
主
义精神和慷慨激昂的风格,这是汉魏时期文人创作的群体风范。
③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坛十分活跃而又成就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的并称,
他们大多生于贞观年间,而活跃于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时代。
他们的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白天托齐梁诗风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歌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但是四杰的创作仍未完全摆脱宫廷诗风的影响,虽有新变,仍属于\"当时体\",未能开出一代诗风,但是他们特点鲜明的诗,却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希望和气象,为唐诗全面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他早年学诗是从江西诗派入手,后改为学习王安石的“半山体”和晚唐诗人绝句,最后终于领悟到哦应该摆脱前任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诚斋体。
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间有深刻的寓意,幽默风趣。时人将此类诗体称为诚斋体。
5. 《长生殿》
2009作品阅读
一、指出下列诗文的篇名或作者,并解释红色的字词。(每句5分,共50分)
1.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诗经·邶风·静女》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屈原《离骚》
3.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军三舍(三舍)《左传·城濮之战》 4.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束素,横波)庾信《拟咏怀》
5.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东西) 杜甫《兵车行》 6.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阳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黄花)王实甫《西厢记》
9.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10.先生不仅是诗人,薄宦沉沦稷契身(稷契)蒋士铨《南池杜少陵祠堂》
二、作品分析(每题25分,共75分)
1.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①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极思想,愿在长醉了却一切)
②诗歌可分为哪三个层次,概述每层大意。(诗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如此一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写诗人酒兴大发,“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现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才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积极思想感情)
③结合作品分析该诗的艺术特点。(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①词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在上下片中式如何体现的?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②该词是作者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体现了何种风格?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
③该词末尾三句匠心独具,试分析其妙在何处。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3,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① 此曲表现了何种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②曲中“裴公”“东篱”分别指代何人。
③此曲推为第一,结合作品分析该曲的艺术特色。
三、标点翻译(25分)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现在他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错误啊!”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了几十本书籍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让他赏赐金玉锦绣、封个卿相之类的人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壁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
④ 名词解释(6*5=30)
1、 颂:
d. 《诗经》所录作品皆曾入乐,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以“风”“雅”“颂”分类编排,
起初为乐调的分类,后来由于乐调失传,于是作为篇名《风》《雅》《颂》。
e.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以诗、乐、舞合一形式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颂”共
有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f. 《颂》诗多简短,音调缓慢,韵律欠规则,不分章,不叠句,表达对神祖的虔诚崇拜,
是奴隶主神权至上的反映;《颂》在当时最受推崇,但是从文学角度看,价值远不如《风》、《雅》。
2、 鲍 照:
3、 《倩 女 离 魂》:
1) 《倩女离魂》全名为《迷情锁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人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旧题
新作。
2) 剧本描写张倩女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之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
独自上京应试,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二其躯体在家卧床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3) 《倩女离魂》是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的最优秀作品,是描写才子佳人缠绵爱情旦角戏
的代表作,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 4、 《桃 花 扇》:
5、 袁 枚
6、 《儒 林 外 史》:
6、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白话长篇讽刺小说。
7、 小说以文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思考和探
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18世纪清代的风俗画卷,整部《儒林外史》就是在刻画儒生众生相。其思想实质是肯定遗忘已久的儒家精髓在正面形象中寄托希望和理想,对某些儒人的批判与讽刺揭露。
8、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
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⑤ 简答题(3*10=30)
1、《楚辞》有何艺术风貌?
4、从诗风言,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夸张风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5、从语言上看,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
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此外,“兮”、“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6、从体式上看,楚辞较之于《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
差错落,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2、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⑥ 苏轼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
笔力纵横,无往而不胜;议论滔滔,通达而犀利;在章法结构上,又脉络清楚,层次分
明。
⑦ 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妙趣横生。
Eg:《饮湖上初雨》“欲把西湖比西子” ⑧ 语言清新流畅,圆熟自然。
苏轼诗思敏锐,笔锋爽利,无论体情绘物,还是叙事说理,就能化隐为显,无幽不达。他才高学富,善于使事用典,信手拈来,浑然无迹。 ⑨ 兼备各种体式,尤以七言诸体为妙。
期中形式自由的七言古体和七言歌行,最便于才气横溢的苏轼驰骋笔力,淋漓酣畅,雄浑豪迈,气势奔放,变幻无穷,成就最高。
⑩ 议论风生,辩驳无碍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特色。
《石苍野醉墨堂》:“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11 艺术风格以清雄豪放为主调而兼具各种特色,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作品中其风格不一。
苏轼早期的诗作偏于雄健奔放;中期诗作绚丽多彩,气象峥嵘;晚期诗作趋于质实平淡而内蕴精神华妙。
3、北宋诗新运动对唐代古文运动的继承。
12 论述题(3*30=90)
三、谈谈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也是对《史记》的文学成就和抒情色彩的高度概括评价。
1) 《离骚》抒发诗人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到
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形式上可以说是带有自传体的长篇叙事抒情诗,押韵,尽情抒写胸臆,也运用了比兴,象征的手法。
《史记》同样抒发了作家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理想光明的追求,对黑暗进行抨击,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的波动,把握到作者的思想个性,形式上通过给人物作传,寄予作者的褒贬是非爱憎之情,或者在传末通过“太史公曰”直接议论抒情,或者在篇中夹叙夹议,或者不议而寄褒贬于叙事之中。(司马迁首创的论赞体,于叙事中楔入主观论断)
2) 《史记》的感情色彩往往和悲剧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表现司马迁的个人感情的波动。 Eg.《项羽本纪》——项羽对虞姬的态度。
《史记》的感情色彩一方面与作者的个人遭遇和思想情感有关,另一方面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
四、词由唐至宋的发展演变。
五、历来学者对《西游记》的主题看法不一,谈谈你对其主题的理解。
哲理主题的凸显:戏笔中存至理。
佛心与成佛。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书写现实生活,又不类似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含着某种深意和主旨: 即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与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早期的批评家都一致认为《西游记》隐喻着“魔以心生,亦以心摄”的思想主旨。 四、 孙悟空文学形象的意义
⑤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与自我价值的肯定; (大闹天宫) ⑥ 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五、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
c. 人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现实制约的冲突
——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如:大闹天宫即是叛逆思想与情绪的折光 d. “历险式”的人生道路,经历险阻与磨难方能获得相对完美的幸福
——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3) 自然灾害:鹰愁涧、流沙河、通天河、火焰山 4) 社会灾难:人生灾害——狮驼国 内心障碍——真假美猴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