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02T07:44:03.19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9期 作者: 郭淑娟
[导读] 数学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抽象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思维和运算能力,还能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郭淑娟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数学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抽象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思维和运算能力,还能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双减”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有效落实“双减”“减负增效”的要求。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有待更新。素质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体系的逐步完善,现阶段的学科教学需要全面、科学、合理,即要面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学科理论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素质训练。一些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科教学的发展模式和素质教育模式,也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从传统教育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的教学模式中素质教育的权重较低,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后续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优化和创新教学理念,使学科教学工作面向学生素质教育。
(二)教学方式不够合理、科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就是教师的一支粉笔走天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自我提升的数学实践和创新,学生缺乏自主合作交流的形式,这些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教师备课、上课模式的落后导致的,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教师要更新理念,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探究。 二、“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一)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下好“双减”先手棋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是形成教师合力、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
1、深研究,精化集备模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根本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堂提质增效的根本在于提升集备的高效性。向“集备”要质量,用规范引“双减”。
2、重引领,深化规律探索。利用骨干教师,结合教学案例,带领教师们对新型备课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讨。例如《方程的意义》一课,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递进性,设计有层次的活动,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意义,通过活动探索、自主分类、抽象概括、灵活运用4个环节,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双减”的实质就是要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代数,还是几何图形,还是数据的分析整理,抑或是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答。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构建与运用。而且学生普遍对自己熟悉的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从而为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以“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包括全国的总人口数、全国男性的数量、全国女性的数量以及全国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数量。教师可以将这些数据写到黑板上,然后提问学生应该如何读取这些大数。有的学生做过课前预习,他们会按照一定的数位顺序读取相应的数字。有的学生没有预习过教材内容,他们会迅速浏览教材内容,思考读取数字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会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三)合作实践,激发参与热情
部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双减”背景下,随着课后作业大幅减少,学生的自由时间增加,学生容易陷入自由散漫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成负面的影响。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不仅体现在学生接触新知的环节,还体现在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当学生脱离教师或家长的监督后,依旧愿意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不仅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强调教师对学生课后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提供学生充足的实践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此才能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完成“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书面作业设计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课后实践的方式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款椅子,椅子的风格不受,但要求使用材料为方形木材,设计的椅子不仅要美观坚固,还需要保证使用的材料最为节省,造价最为低廉。学生在完成设计方案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将椅子形状结构、用料数量、造价成本等相关内容一一展现出来,最后在班级中进行评选,椅子性价比最高的小组将获得最终胜利。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充分利用,还需要通过搜集资料接触许多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信息。这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筑牢“双减”压舱石
一是量上做“减法”,以质取胜。在作业布置上,以备课组为单位,精心选择作业内容、精准针对不同学生、精细反馈作业情况;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作业增值性评价”“作业形式多样化”等专题研讨。二是形式做“加法”,丰富多样。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来优化作业设计,倡导分层作业和弹性作业,尝试不同形式的选择性作业,保证孩子在校内课后服务中完成书面作业。三是内容做“除法”,项目整合。数学特色作业要充分体现“创新减负、快乐学习”的学科育人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有效的作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且给予每位同学动手实践、学以致用的机会,学生不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将知识内化为数学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四是评价做“乘
法”,事半功倍。形式上,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在数和质上评价,还在态度和情感方面作为补充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五)拓展兴趣,延伸课后服务
“双减”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高效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提升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一是要探索数学学习与其他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延伸课后服务。在课后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以及其他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探索与其他学科指导教师联合开展,创新活动形式,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渗透其中,实现“双赢”;二是探索开展课后数学类的兴趣小组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是开展课后服务的重要目的,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组织开展数学类兴趣小组课后活动,比如:开展一些来自于数学教材基础知识但区别于以数学教材为本的课堂教学,同时又立足于小学生具备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数学类兴趣小组活动,既寓乐于教,又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双减”的实质就是要减负增效,就是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升,通过教育信息化、生活化教学以及层次化教学和优化作业内容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刚.实践性作业:“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的新样态[J].小学教学设计,2022(14):34-38. [2]屈宗文.精讲多练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2(09):85-87.
[3]黄江淮.“双减”下的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