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 《理论探索 ̄2013年第4期(总第202期)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 金融困境及其突破 邱俊杰,邱兆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具体表现为:资金来源单一使城镇化建设加剧了 财政负担,现有金融难以有效匹配城镇化建设资金供求双方需求,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严重滞 后于城镇化建设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困境的成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生态环境亚健康 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二是资源配置失衡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效率,三是农村居 民自我排斥倾向进一步削弱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突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需 要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以金融创新释放新型城镇 化发展红利,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创新融资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困境,形成原因,突破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4—0082—05 一、问题的提出 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 型道路,可见,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指城市人口比例增 镇化趋势不断得到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在 加和城镇土地面积扩张,更注重在产业支撑、人居环 过去5年中将城镇化率由45.9%提升至52.6%,未来 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 10年,还将继续增加4亿左右的城镇人口,这一数 转变。 字将达到全球新增城镇人口6.2亿的64.5%。可见,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长期 中国的城镇化将在全球城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城 囿于传统的投融资,城镇化发展一直受资金瓶 镇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发 颈制约,致使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城市空间布局与 展阶段,是中国式家园变迁、社会转折、文明跃升的 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匹配、城市公品供给不足、资 重要标志,与民族复兴“”的实现高度关联。党 源利用粗放导致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层出不穷。因 的“四化同步”战略部署和经济工作会议 此,把握国家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机遇,完善城镇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工 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 作要求,将城镇化战略再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镇化无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相比以往的城 镇化同步推进,实现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是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城镇化的相关问题 当前,中国人口红利正经历“拐点”,发展新型城 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强调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 给予了诸多关注。如国外学者Richard建立回归模 (收稿日期]2013一()5-2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户生猪养殖合作经营创新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13 ̄CZH142),负责 人邱俊杰。 [作者简介]邱俊杰(1984一),男,山东烟台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后。 邱兆祥(1942一),男,湖北利川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82・ 《理论探索}2013年第4期(总第202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型,以美、英两国主要城市经济数据分析得出了资本 本质与城镇化的社会性本质存在直接矛盾,我国金 在过去 投入因素是城镇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 。 融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Teranishi、Kyung—Hwan Kim研究发现,满足城镇基 较长时间内,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由财 础设施融资以及城市住房融资需求,能够加快推进 政负担,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不仅加剧了财政负 城镇化建设进程 ]。Kempson等研究发现金融排斥 担,还导致城镇化建设受困于财政资源局限,缺乏可 现象加深了部分农户的社会排斥状态,使得金融发 持续性。展落后地区陷入资金外流和金融低水平建设的恶性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过程中财政资金确实应 循环,抑制了农村经济的繁荣,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作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现有财政能力 的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㈩。国内学者陈甬军 ]、伍 艳[6]、张正斌( 、赵玉红( 、吴超[。 等人也对金融 支持城镇化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研究。但是已有研究 多是对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城镇化中的金 融支持问题以及城镇化的投资主体进行了判断,而 对于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困境的具体成因还未有系统 分析,对于如何改善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不足 问题也缺乏深入探讨,尤其是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城 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趋势,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的关键投资领域及金融改革的关键问题,少有 研究成果出现。因此,本文将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 的主要困境人手,深入挖掘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 设的困境成因,并从四个方面给出加强金融支持新 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基础设 施投资需求、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包括 养老、低保、医疗、教育需求等)、保障房投资需求、以 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 需求,即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要继续保 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外,还需在公共服 务方面弥补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 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需要的资金量非 常庞大。预计到2023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投资规 模约为40万亿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 应在城镇化发展中发挥“输血”和“造血”的重要功 能,充分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但 是,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金融困 境,使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力度远未达到应有 水平,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来源单一使城镇化建设加剧了财 政负担。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即城镇化建设对 提升内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拉动投 资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金融业 的经营宗旨在于追求盈利。正是由于金融业逐利性 与城镇化未来的投资需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我国 某些地区的财政实力还非常薄弱,一些落后地区的 财政甚至尚处于保证基本需求,不具备大规模投入 城镇化建设的实力,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 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对于地方来说,所需承 载的城镇化建设资金压力会相对加大。因此,目前城 镇化建设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过重,加剧了财 政负担,单一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城镇 化的快速发展。 (二)现有金融难以有效匹配城镇化建设资 金供求双方需求。预计到2020年,我国金融市场规 模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从银行信贷看,2012 年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接近66万亿 元,到2020年,预计还将新增70万亿元,从债券市 场看,2012年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为26.3万亿元,预 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0万亿元,加之发行 股票、保险资金以及其他形式的资金供给,我国金融 市场资金总量非常可观。因此,从理论上讲,财 政资金无法覆盖的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可由金融 市场未来新增的资金供给来弥补,但在我国目前的 投融资框架内,城镇化建设资金供需双方的资 金调配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匹配。 首先,地方融资平台因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受 到银行监管部门严格的控制。2012年底银监会等部 委出台了《关于制止地方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 通知》(财预(20121463号),进一步了地方融资 平台融资能力的增加;第二,我国法律禁止发行市政 债,2012年,我国地方发行城投债的平均利率 高于7%,超过了国际共识的安全标准,具有高违约 风险的债券难以获得市场生存空间,地方通过 城投债的方式从债券市场获得资金的空间正被压 缩;第三,现有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长期忽视民 间资本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 设领域设置了很多障碍与歧视性条款,投资渠道狭 窄与经营环境恶劣大大抑制了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化 建设的热情,导致财政压力在城镇化建设中逐 ・83・ 经济与社会发展 《理论探索))2013年第4期(总第202期) 步加大的同时,大量的民间资本却游离于城镇化建 繁发生。综上所述,城镇化建设金融的生态环境中存 设之外,形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诸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重影响着城镇化金融 (三)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城镇 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化建设要求。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 (二)资源配置失衡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农村金融服 发展的效率。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目 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农村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深 的是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向现代经济方向发展,缩 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然相 短城乡差距,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经济发 对较低,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供给要求。 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但目前,在我国现行的农村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网点覆盖率 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更加倾向将金融资源投入到 较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村信用社、 回报较高的城市信贷领域,而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 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构成,其他银行业金融机 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当前,城市无论是社会发展的 构占比较少。且地区间农村金融供求严重失衡,欠发 总体基本面还是金融机制的发展,相对农村地 达地区金融机构更少,“马太效应”显著,很多乡镇 区都已经具备了较符合长期经济发展的路径,金融 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还远低于全国3.7个的平均水 资源的流向偏好再次放大了城市建设对村镇金融资 平㈠。]。第二,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源的“虹吸”效应。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并未真正 开发仍不充分。金融机构往往更倾向于开发满足城 发挥其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金融资源配置的失 市高端客户的创新型产品,而忽视适合于农村尤其 衡、缺乏足够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城镇 是普通农户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供给,针对农村金 化建设效能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融市场开展的业务基本局限于存贷和汇兑,新兴的 (三)农村居民自我排斥倾向进一步削弱了金融 中间业务、代收代缴、票据承兑和贴现等服务相对较 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 少,理财咨询、外汇业务等更为鲜见,农村金融服务 在主观上均存在金融的自我排斥倾向。自我排斥往往 多样性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村 与被排斥的经济主体心理、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11]。 金融整体服务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够满足城镇化建 农村居民由于长期处于金融排斥状态,被主流金融 设的基本需求,农村金融整体服务能力不高必将严 边缘化,造成其金融知识匮乏,金融习惯的缺失,甚 重阻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至对金融机构存在怀疑和敌视心理,于是,主动将自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困境的形成 己排除在正轨金融服务客体之外。这一方面是由于 原因 农村居民金融人格的缺乏、金融意识不强和自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呈现局限性的 主学习能力差,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 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产品Et益复杂,超出了部分农村居民的理解能力,最 (一)金融生态环境亚健康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 终导致金融排斥的恶性循环,形成农村地区金融荒 高速发展。国际先进经验表明,为促进金融在城镇化 漠化[1 。农村居民自我金融排斥倾向的形成,在某 建设中发挥更大效能,必须为城镇化金融发展构筑 种程度上封闭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金融需求通 健康的生态环境。该生态环境包括行政环境、公民权 道,显然不利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利和义务、社会诚信等要素,其中任意一项要素缺失 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困境的突破 或处于亚健康状态,都必然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完 上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金融困境 整性和健康程度,金融体系成长于不健康的生态环 及问题成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加大新型城镇 境,必然难以实现有序发展。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 化的建设力度,仍将面临同类问题的困扰。基于此, 起完善健康的城镇化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首先,与城 本文提出以下改善路径,以促进金融发挥对新型城 市相比,我国村镇行政环境仍处于半传统、半封闭状 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态,地方保守的思想合和落后的行政方式均不 (一)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党的十 利于城镇金融组织的高效运行。第二,受文化水平局 以后,城镇化已被定义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 限,我国乡镇群众对权利与义务的认知相对较浅,缺 重要引擎。但是,很多地方尚未扭转对城镇化建 乏合理维权与监督意识。第三,我国广大农村的诚信 设的错误认识,对城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大兴土木 意识淡薄,合同违绀隋形屡见不鲜,民间借贷纠纷频 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较低层面。纵观我国城镇 ・84・ 《理论探索}2013年第4期(总第202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化发展历史,一些在制定城镇化建设目标 义的理念相继在全球多个国家发酵。新世纪以来,随 时,缺乏应有的成本意识,忽视自身的经济支撑能 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进一步扩散与加 力,往往片面地追求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正是由于 剧,环境承载能力的下滑使得环境污染事件进入爆 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多年来,城乡 发期。同时,环境知识及信息在全社会更加普及,环 面貌趋同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丰富的文化及地域 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指 资源因缺乏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而未得到充分利 标。因此,改善自身所处环境的迫切需要作为不可 用,对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 回避的基础使得环保内生为新型城镇化的重 实际上,城镇化应作为一种用于客观评价经济 要诉求,环保领域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投 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而并不应成为地方经济的发 资热点。 展目标。因此,在集聚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 之前,各级应正确对待城镇化建设,认清城镇化 作为指标而非目标的经济本质,并将城镇化发展的 正确思路广为宣传,使全民对城镇化发展树立正确 的认识。 正确树立对城镇化的认识,首先要认真学习国 家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各项方针,明确城镇化不 等于单纯的城市化,而意味着大、中、小城市和农村 城镇在地域上按照梯次合理分布。在未来,中国的新 型城镇化路线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单纯 追求城镇化的速度,而是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还要明确,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城镇化的推 进速度,必须与区域工业化的进程和当地经济发展 水平的可承受能力相适应,超出了经济实力的城镇 化建设很可能导致过度城镇化或虚假城镇化现象出 现,最终因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 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产生恶劣影 响。因此,地方在正确认识城镇化经济本质的基 础上,还应在制定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引 入市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以使城镇化建设指 标能够客观反映经济发展目标与经济能力、工业化 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步骤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 化,逐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 (二)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新型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 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将成为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 间内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过去30年的城镇化是以 物为核心的城镇化,而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转 变为以人为核心,即围绕人的需求发展城镇化建设。 由以物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将 产生很多新的投资领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 键投资领域主要包括: 第一,环保领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环 境保护”作为一种在主客观上都具有普遍价值和意 第二,健康领域。目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 快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生活压力的加大催生 了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诉求,同时,环境红利的逐步消 失使得环境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加 剧,国内居民患多种疾病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趋势 逐步显现,且这种趋势还将伴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而 继续强化,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健康领域也 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黄金投资市场。 第三,移动互联网领域。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 网用户达7.5亿,智能手机首次超过个人电脑成为 最普及的信息终端。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包含的政务 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民生信息化,以新娱乐传 媒、企业移动办公应用、移动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 移动互联网产业将创造出更多的投资机会。我国在 被誉为移动互联网爆发元年的2013年加快新型城 镇化建设的步伐,势必会加剧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 资热度。 此外,能源的供给和利用、水资源的回用、食品 安全管理、商业地产等周期性产业领域也将大量产 生新的投资机会。为做好城镇化建设的规划,防止盲 目投资导致资本的低效运作,应首先结合时代 背景及自身现实条件,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投资的 关键领域,才能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资本流向,提高 资本运用效率。 (三)以金融创新释放新型城镇化发展红 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 的城镇金融,仅靠资金和银行信贷的投融 资模式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伴随经济 发展阶段的变化,金融也需要全面改革和调整。 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增的巨量资金需求,需 要通过金融创新,以新的资金运作模式缓解新 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负担。 应尽快突破传统金融,推进多层次的 资本市场建设,即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构筑包含财政、银行、信托、债券、民营资本的多层次 ・85・ 经济与社会发展 《理论探索))2o13年第4期(总第202期) 金融支持体系。具体而言,应发挥和性银行 的历史时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对经 的作用,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保险公 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持续加强,金融作为城镇化建 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多元化金融机构逐步引人 设的主要支撑资源之一,将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 相对落后的城乡地区。在乡镇地区建立功能完善、体 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准确认识金融对 制成熟的现代社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鼓励并推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时化解新型城镇化 动其加大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力度。此外,通过引入 建设过程中的金融困境,将有助于强化金融对新型 更多社会民间资本推进信用社改制,并促进其发挥 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快速走向集约、智 城镇化过程中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地方应更多地担负起市场监管、保护消费 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者权益以及维护公平竞争的职责,而尽量避免直接 进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经营胜的基础设施领域, 可完全通过和民间资本合作的方式开展项目建设并 提供后续服务,如医院、保健、高等教育、体育等领域 可完全对民间资本放开,城市供水、供气、垃圾处理、 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领域,可适度吸引民间资本投 入和运营,从而建立起新的城镇建设管理模式。通过 以上一系列创新模式支撑金融创新,充分释放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红利。 (四)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创新融资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资源和要素快速集中的过 程,涵盖了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 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我国金融体 制尚不能充分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 调配需求,地方仍需以财政资金负担城镇化建 设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深 入探索融资模式创新,吸纳更多外部资金投入城镇 化建设领域,成为地方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最 为紧迫的任务。 首先,应建立流程规范、风险可控的地方债 券发行机制和二级市场,同时建立灵活、透明和标准 的信贷二级流动市场,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为融资 创新模式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应 在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趋势下,探索具体的融资创新 模式,如积极引入公私合作伙伴模式、有序开展土地 经营权质押融资、发行治污减排企业债券、中小企业 集合票据、城乡基础设施企业债券等,借助资本市场 有效加强管理增效机制和筹资机制功能,以创新融 资方式推进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结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 蒂格利茨曾预言:以美国为先导的新技术和中 国的城镇化将成为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两 大引擎?,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 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 ・86・ 注释: ①参见2o13年工作报告。 ②该数据来源于2013年5月20日的《学习时报》。 ③该组数据来源于2013年5月9日的《21世纪经济 报道》。 ④该信息来源于《半月谈》2()1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l 1 JRichard B.Andrews.The Mechanics of the Urhall Eco- nomic Base[Jj.Land EconO,1995. [2]Teranishi,J..Interdepartmental Transfer of Resources, Conflicts and Macro Stabil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C].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o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Aoki,Kim and Okuno—F iwara,eds.Nihon Keizai Shimbun,Inc.1 997. 【3 jKyung—Hwan Kim.Housing Finance and Urban Infras— tructure Finance[J].Urban Studies,1997,34(10). 【4 jKempson E.,Whyley C.Kept Out or Opted our—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M J.The Pol— icy Press,1999. [5]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6]伍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 经济论坛.2005(2). [7]张正斌.宁夏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O8(6). [8]赵玉红,陈玉梅.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 题….经济纵横,2013(1). [9]吴超,钟辉.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 哪里[1].财经科学,2013(2). [10]李似鸿.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基于贫 困地区农户金融行为的考察与分析[I].管理世界,2010(1). [11]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排斥:现实困境与破解对 策[1].财经大学学报,2010(10) (12]田 霖.我国金融排斥的城乡二元性研究[J]冲国工 业经济.2011(2). 责任编辑于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