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音乐舞蹈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 1201 姓名: 刘建新 学号: 2012115010125

论《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史最长的王朝之一。唐代中国在政治、

经济、文化、艺术、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舞蹈艺术在唐代是以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的舞蹈分类方法,摘取了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冠。其中的《霓裳羽衣曲》更是代表了盛唐时期舞蹈艺术的特征,从对这个作品来分析,得出《霓裳羽衣曲》舞蹈的艺术特征,对后代舞蹈艺术的影响,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huge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eat power, one of the longest dynasty in the history. China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art, all aspects such as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ave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Dance art in the ta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independent performing arts of dance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winner of the top of the ancient dance development. Of the dress cloth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 of dancing,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tang dynasty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o this work conclude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house clothes song \\\"dance, dance art to offspring, the influence of YiShiWeiJing,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take its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dancing art in China.

关键词:霓裳羽衣曲;舞蹈艺术;艺术特征;

一、盛世杰构——《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灿的明珠。传说它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的创作。安史之乱后失传。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但已非原味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做。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己经残缺不全。

二、《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征

2

(一)佛道混容色彩

《霓裳羽衣曲》据认为是一首印度传入的乐曲,原名为《婆罗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将58首大多带有胡乐曲名的乐曲重新命以具有道乐色彩的曲名,其中就包括变《婆罗门》为《霓裳羽衣曲》。由此看来,《霓裳羽衣曲》应该是带有些西域佛教音乐的风味的,在音乐上,吸收了印度佛曲,在舞姿上揉进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转动作。但是其曲名“霓裳”“羽衣”又无疑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舞蹈艺术一开始起源于宗教,并伴随着宗教的流传而发展。唐代舞蹈也不例外。唐王朝奉行佛道并用的宗教,尤其推崇道教。唐代尊老崇道的方针是唐老祖李渊制定的,据《道教》记载“以李氏出自(太上)老君,故崇道教”。为了保证其社稷的长治久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任何一个争权者都要将自己说成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以便给自己的家天下涂上一道君权神授的灵光圈。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大乱后的与民休息、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而对于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的长足发展,到唐代的时候臻于极盛。唐代21位皇帝都不同程度的崇奉佛教,所以唐代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非常深入广泛,信佛者众多。士大夫与僧人诗歌唱和之作,充斥于唐人诗文中。

(二)浪漫主义色彩 表演《霓裳羽衣曲》,从舞者打扮的美丽、雅致,服饰的淡雅及佩戴珠翠,到动作的轻盈飘忽、优美柔婉无不显示出浪漫主意的艺术特征。《霓裳羽衣曲》从音乐、舞蹈到服饰,都力图传造出一种“仙意”,把那种虚无缥缈、美妙得神仙幻境用乐曲表现出来。创造一种与客观现实不同的另一个境界。这是对立“现实”的“突破”,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其构思的新颖别致、立意的独出心裁、舞蹈设计的别具一格,都达到了唐代浪漫主义乐舞作品的高峰。

音乐开始是各种不同的乐器,参差交错地奏出自由、悠扬动听的散序。接着慢拍子的中序,引出了翩翩起舞的舞人。诗人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诗篇,描绘了这个乐舞的情貌舞态,正如“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轻盈飘忽的旋转,流畅行进的舞步和突然回身动作的巧妙结合,优美柔婉的“小垂手”舞姿,轻急而行,衣裙如浮云飘起,像仙女在云朵中移动。入“破”以后,“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快速激烈的舞蹈动作,使装饰的环配缨珞不断跳跃闪动,发出清脆的声音。舞蹈在一段快节奏后,忽然收住,像美丽的鸾凤收翅停飞。全舞在“长引一声”的慢节奏延长音中结束。白居易赞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三)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变

从表演形式上看,舞蹈的演出形式并不是固定的。唐代宫廷几个时期表演的《霓裳羽衣曲》都有所不同。天宝四载(745年)册立杨贵妃时奏《霓裳羽衣曲》,和杨贵妃在木兰殿表演的《霓裳羽衣曲》都是独舞形式。郑嵎根据曾在宫中侍候过唐明皇的老宫人回忆,写下《津阳门诗》,诗中描述了在庆祝明皇生日时,宫中举行规模盛大的艺术表演,宫妓们表演过《霓裳羽衣曲》,诗云:“人惜曲终更羽衣”,作者自注说“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配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看来是人数众多的大型舞蹈。在“跳珠撼玉”的激烈舞蹈动中,宫妓的佩饰散落在地,如果表演人数不多,怎能有“曲终,珠翠可扫”的情形呢?看来唐明皇在位时,《霓裳羽衣曲》既有独舞形式,也有群舞形式。文宗开成元年,教坊以15岁以下的少年舞者300人舞《霓裳羽衣曲》;宣宗时,宫中也曾用几百宫女组成的大型对舞表演《霓裳曲》,舞者手持幡节,穿羽服,饰以珠翠,飘飘然有如飞翔在云端的鹤鸟,这种大规模的群舞,往往偏重于摆排场和队形的变化。白居易元和年间在宫中看见的《霓裳羽衣舞》也就是《霓裳羽衣歌》诗中所描写的,则是双人舞,诗中写到:“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是描写一对仙女般美丽的舞者,时而相招聚拢,时而

3

挥袖分开的地位调度。而诗中最后说他已将此舞教给李娟、张态二人,更说明这是双人表演的《霓裳羽衣舞》。

(四)曲式结构精美完整

《霓裳羽衣曲》属于唐代的大曲,其开始时是“散序”,是一段节奏自由,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而成的曲调;接着是“中序”慢节奏的曲调和歌唱,有时舞蹈随歌声进入,有时只歌不舞;最后是“破”,即节奏多次变化的快速舞曲。故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共36段:散序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

第一层结构: [散序] [中序] [破] (器乐为主) (歌唱为主) (舞蹈为主)

第二层结构: 散序 靸 排遍 攧 正攧 入破 虚催 实催 衮遍 歇拍 杀衮 第三层结构:

音乐为整个歌舞的结构体,从基本的曲段到完整的组合,有三层结构: 第一层结构:“散序”——“中序”——“破”三部分,包含器乐、歌唱、舞蹈。 第二层结构:在第一层结构的基础上,各部分又细致构成,从“散序”到“杀衮”的构成中,每一构成含有十多个段落,是歌舞乐个性化表现。

第三层结构:在第二层结构“散序”到“杀衮”的构成中,每一构成包含了一支曲段或数支曲段。其伸展性可以使有的部分多达二十四段之多。

第一层结构,歌、舞、乐三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第二层结构,歌、舞、乐的个性发挥,华彩段落。第三层结构是最小的构成单元,它的数量是可以控制的。这样细致繁复的结构,使歌、舞、乐在艺术整体和谐中,个性与综合,部分与整体,趋于均衡完整。可谓乐融诸艺,体用完美。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宠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有磬、箫、筝、笛、箜篌、筚簟、笙等乐器。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散序为器乐演奏,不舞不歌;中序始有拍,且歌且舞;曲破为全曲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五)舞蹈风格圆润流转

《霓裳羽衣曲》在舞蹈上既采用了极度优美的传统舞姿—— “小垂手”等,又糅进了西域舞中精彩的旋转动作,并改变其原有矫健豪放的气质,赋予它飘忽不定、回旋宛转之资。动作轻盈飘忽、优美柔婉,无不显示出舞蹈的圆润流转。诗人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诗篇,描绘了这个乐舞的情貌舞态,正如“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同时十分讲究腰的运用,腰作为整个身体运动的轴心,其往复回转显出体活,所谓“体如游龙”。“迁腰回翔”正是“游龙”的意向。借助于回翔之迁腰,就有了“缟袖之翩翻”、“长袖已飚回”。

结语

从《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征对后世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可以为现代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我们在发展舞蹈艺术的时候,一方面要追寻舞蹈的历史视界,对舞蹈的历史意义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有自己的视界,用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对舞蹈作品做出的新的解释。因为我觉得舞蹈艺术并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

4

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从《霓裳羽衣曲》对后代舞蹈发展的影响,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唐代是古代燕乐舞蹈最繁荣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民族间舞蹈是注入他们所需要的政治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加改造,以适应其政治和享乐的需要。但总的说来,艺术是人民创造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艺术形式曾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过,为他们的政治目的服务过,而否定他们,把他们当作封建性的糟粕而抛弃他们。我们要把带有封建色彩的糟粕摈弃,将其精华集中起来,通过身体的各种形态、流动、表情,把最值得我们称道得、引以自豪的东西、想法装进去。因此,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我们应持创造的态度,而不是单纯的去模仿、复古。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取其精华,为现代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为今后的我国舞蹈艺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天伊.中国舞蹈这棵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

[5]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6]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7]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