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0115057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2.28
(21)申请号 201920563214.8(22)申请日 2019.04.24
(73)专利权人 无锡华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地址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开路
70号(72)发明人 常一江 (51)Int.Cl.
B01J 4/0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10115057 U(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包括加料器、第一挡板和第一密封套,所述第一挡板的中心和右侧外壁均设有第一密封套,且第一挡板和第一密封套相贴合,所述第一密封套与加料器均固定相连,所述第一细杆的内侧固接有第三细杆,所述第二细杆的上端均加工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均固接有过滤板。该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通过加料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二细杆和凹槽之间的配合,解决了对反应釜加料时对工人造成损伤的问题,通过第二细杆、第一细杆、套块、气管、过滤板和第三细杆之间的配合,使一侧第二细杆向下移动时通过第一细杆可另一侧第二细杆的位置,解决了可能气管左右两侧同时连通的问题。
CN 210115057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包括加料器(1)、第一挡板(5)和第一密封套(6),所述第一挡板(5)的中心和右侧外壁均设有第一密封套(6),且第一挡板(5)和第一密封套(6)相贴合,所述第一密封套(6)与加料器(1)均固定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5)的左侧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4),所述第一弹簧(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加料器(1)和第一挡板(5)的外壁固定相连,所述第一挡板(5)的左端固接有第一拉板(2),所述加料器(1)的左侧中心固接有进料管(26),所述进料管(26)与加料器(1)相连通,所述进料管(26)的内侧设有第二挡板(24),所述第二挡板(24)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密封套(23),且第二挡板(24)均与第二密封套(23)相贴合,所述第二密封套(23)均与加料器(1)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挡板(24)的上下两端均加工有第二卡槽(30),下方所述第二卡槽(30)的内部设有第二卡块(27),所述第二卡块(27)的外侧设有第二弹簧(29),所述第二弹簧(29)的内外两侧分别与第二卡块(27)和进料管(26)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挡板(24)的下端固接有第二拉板(25),所述加料器(1)的内腔上端固接有第一过滤网(8),所述加料器(1)的上端开口通过三通连接管(16)与气管(14)相连通,所述气管(14)的上端均固接有套块(18),所述套块(18)的左右两侧内部均第二细杆(20),所述第二细杆(20)的下端固接有第四细杆(22),所述第四细杆(22)的上下两侧外壁均设有第三密封套(11),且第四细杆(22)均与第三密封套(11)相贴合,所述第四细杆(22)的下端与加料器(1)间隙配合,所述第四细杆(22)的前后两侧均加工有第一卡槽(21),下方所述第一卡槽(21)设有第一卡块(10),所述第一卡槽(21)与第一卡块(10)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细杆(20)的下端内部均设有第一细杆(12),所述第二细杆(20)和第一细杆(12)相贴合,所述第一细杆(12)的内侧固接有第三细杆(15),所述第二细杆(20)的上端均加工有凹槽(19),所述凹槽(19)的内侧均固接有过滤板(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8)的内部设有小球(7),所述小球(7)的上端设有第二过滤网(9),所述第二过滤网(9)与第一过滤网(8)固定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细杆(15)的左右两侧外壁均设有第三弹簧(17),所述第三弹簧(17)的内外两侧分别与套块(18)和第一细杆(12)固定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板(2)的外侧套接有第一橡胶套(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板(25)的外侧套接有第二橡胶套(28)。
2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
1/4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虽然现有技术能够实现对反应釜进行加料,但是现有技术大多以人力为主,不能保证加料者的安全。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包括加料器、第一挡板和第一密封套,所述第一挡板的中心和右侧外壁均设有第一密封套,且第一挡板和第一密封套相贴合,所述第一密封套与加料器均固定相连,所述第一挡板的左侧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加料器和第一挡板的外壁固定相连,所述第一挡板的左端固接有第一拉板,所述加料器的左侧中心固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与加料器相连通,所述进料管的内侧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密封套,且第二挡板均与第二密封套相贴合,所述第二密封套均与加料器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挡板的上下两端均加工有第二卡槽,下方所述第二卡槽的内部设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的外侧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内外两侧分别与第二卡块和进料管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挡板的下端固接有第二拉板,所述加料器的内腔上端固接有第一过滤网,所述加料器的上端开口通过三通连接管与气管相连通,所述气管的上端均固接有套块,所述套块的左右两侧内部均第二细杆,所述第二细杆的下端固接有第四细杆,所述第四细杆的上下两侧外壁均设有第三密封套,且第四细杆均与第三密封套相贴合,所述第四细杆的下端与加料器间隙配合,所述第四细杆的前后两侧均加工有第一卡槽,下方所述第一卡槽设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一卡块紧密贴合,所述第二细杆的下端内部均设有第一细杆,所述第二细杆和第一细杆相贴合,所述第一细杆的内侧固接有第三细杆,所述第二细杆的上端均加工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均固接有过滤板。[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内部设有小球,所述小球的上端设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与第一过滤网固定相连。[0006]优选的,所述第三细杆的左右两侧外壁均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内外两侧分别与套块和第一细杆固定相连。[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拉板的外侧套接有第一橡胶套。[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拉板的外侧套接有第二橡胶套。[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通过加
3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2/4页
料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拉板、第二拉板、第二细杆和凹槽之间的配合,使控制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左右第二细杆之间的移动顺序即可实现反应釜的自动加料,解决了对反应釜加料时对工人造成损伤的问题,通过第二细杆、第一细杆、套块、气管、过滤板和第三细杆之间的配合,使一侧第二细杆向下移动时通过第一细杆可另一侧第二细杆的位置,解决了可能气管左右两侧同时连通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1]图2为图1中第一细杆、凹槽和第二细杆处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3为图1中第二挡板、进料管和第二卡槽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4为图1中第三细杆、三通连接管和套块的结构示意图。[0014]图中:1、加料器,2、第一拉板,3、第一橡胶套,4、第一弹簧,5、第一挡板,6、第一密封套,7、小球,8、第一过滤网,9、第二过滤网,10、第一卡块,11、第三密封套,12、第一细杆,13、过滤板,14、气管,15、第三细杆,16、三通连接管,17、第三弹簧,18、套块,19、凹槽,20、第二细杆,21、第一卡槽,22、第四细杆,23、第二密封套,24、第二挡板,25、第二拉板,26、进料管,27、第二卡块,28、第二橡胶套,29、第二弹簧,30、第二卡槽。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1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反应釜固体自动加料装置,包括加料器1、第一挡板5和第一密封套6,第一挡板5的中心和右侧外壁均设有第一密封套6,第一密封套6的左右两侧的密封,且第一挡板5和第一密封套6相贴合,加料器1的下端与反应釜的输入口相连通,第一密封套6与加料器1均固定相连,使第一挡板5可将加料器1的上下两端隔开,第一挡板5的左侧外壁套接有第一弹簧4,第一弹簧4的弹性系数K为300N/m,第一弹簧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加料器1和第一挡板5的外壁固定相连,第一挡板5向左移动可挤压第一弹簧4,第一挡板5的左端固接有第一拉板2,第一拉板2可带动第一挡板5移动,加料器1的左侧中心固接有进料管26,进料管26的左侧与外界固体颗粒料箱相连通,进料管26与加料器1相连通,固体颗粒材料可通过进料管26输送进加料器1的内部,进料管26的内侧设有第二挡板24,第二挡板24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密封套23,第二密封套23可保证第二挡板24两端处的密封,且第二挡板24均与第二密封套23相贴合,第二密封套23均与加料器1固定相连,第二挡板24可加料器1左右两侧的隔断,第二挡板24的上下两端均加工有第二卡槽30,第二卡槽30可第二挡板24的两端极限位置,下方第二卡槽30的内部设有第二卡块27,第二卡块27可第二挡板24和进料管26之间的位置,第二卡块27的外侧设有第二弹簧29,第二弹簧29的弹性系数K为400N/m,第二弹簧29的内外两侧分别与第二卡块27和进料管26固定相连,第二卡块27向外移动可挤压第二弹簧29,第二挡板24的下端固接有第二拉板25,第二拉板25可带动第二挡板24移动,加料器1的内腔上端固接有第一过滤网8,第一过
4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3/4页
滤网8为0.08~0.3mm的扁丝或圆丝制成,加料器1的上端开口通过三通连接管16与气管14相连通,加料器1的内部气体可通过三通连接管16输送至气管14的内部,气管14的左侧与外界压缩气体相连通,气管14的右侧与真空泵相连通,气管14的上端均固接有套块18,气管14可对套块18进行制成,套块18的左右两侧内部均第二细杆20,第二细杆20可在套块18的内部移动,第二细杆20的下端固接有第四细杆22,第二细杆20可带动第四细杆22移动,第四细杆22的上下两侧外壁均设有第三密封套11,且第四细杆22均与第三密封套11相贴合,使第四细杆22可对气管14的内外两侧进行隔断,第四细杆22的下端与加料器1间隙配合,第四细杆22可在加料器1的内部移动,第四细杆22的前后两侧均加工有第一卡槽21,第一卡槽21便于第四细杆22的位置,下方第一卡槽21设有第一卡块10,第一卡槽21与第一卡块10紧密贴合,第一卡块10可第四细杆22和加料器1之间的位置,第二细杆20的下端内部均设有第一细杆12,第二细杆20向下移动可推动第一细杆12向内移动,第二细杆20和第一细杆12相贴合,第一细杆12的内侧固接有第三细杆15,第一细杆12可带动第三细杆15移动,第二细杆20的上端均加工有凹槽19,凹槽19便于气管14的连通,凹槽19的内侧均固接有过滤板13,过滤板13为表面布满通孔的不锈钢板制成,目数为20-50目,第一过滤网8的内部设有小球7,小球7可随真空泵抽气时抖动,避免第一过滤网8堵塞,小球7的上端设有第二过滤网9,第二过滤网9与第一过滤网8固定相连,第二过滤网9为0.08~0.3mm的扁丝或圆丝制成,第三细杆15的左右两侧外壁均设有第三弹簧17,第三弹簧17的弹性系数K为200N/m,第三弹簧17的内外两侧分别与套块18和第一细杆12固定相连,第一细杆12向内移动可将挤压第三弹簧17,第一拉板2的外侧套接有第一橡胶套3,避免拉动第一拉板2时出现滑动,第二拉板24的外侧套接有第二橡胶套28,避免拉动第二拉板24时出现滑动。[0017]当需要此自动加料装置使用时,将进料管26与外部固体颗粒料箱相连通,将气管14的左侧与外界压缩气体相连通,将气管14的右侧与外界真空泵相连通,首先向外拉动第二拉板25,第二拉板25带动第二挡板24向外移动,使第二卡块27卡在上端的第二卡槽30处,使进料管26与外界固体颗粒料箱直接连通,再拆下右侧第一卡块10且将右侧第四细杆22向下拉动,第四细杆22即可带动第二细杆20向下移动,使气管14的左侧与外界真空泵直接连通,同时右侧第二细杆20向下移动可将第一细杆12向左推动左侧第二细杆20的位置避免气管14的左右两侧同时连通,真空泵通过气管14的右侧和进料管26将固体颗粒料箱内部的料吸进加料器1的内部,且被第一过滤网15挡住,直到加料器1的内部充满颗粒料时向上推动右侧第二细杆20,使气管14的右侧左右两端相隔断,再插进右侧第一卡块10,并向上推动第二拉板25使进料管26处的密封,向左拉动第二拉板2,使加料器1的下端与反应釜相连通,再将左侧第一卡块10取出,拉动第四卡块22向下移动带动第二卡块20向下移动,即可使气管14的左侧与压缩气体直接连通,压缩气体进入加料器1的内部将加热器1内部的料输送至反应釜的内部,以此重复以上操作即可实现加料。[00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 、 “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0019]在本实用新型中,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 “连接”、
5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4/4页
“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2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6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7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2
8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3
9
CN 210115057 U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