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阅读公式:把握说明文段落调换

阅读公式:把握说明文段落调换

来源:华佗小知识
公式 14 把握说明文段落调换

一、阅读公式 中考中对说明文的考查还会涉及句子或段落调换顺序的问题,这类试题的应对策略还要从 文体特点和具体内容两个角度出发:说明文是按某种特定顺序(时间、空间或者逻辑顺序) 成文的,作者在行文中也会按照事先构思好的结构来组织语言,这就是说各段之间有一定 的逻辑上的编辑顺序,不能够轻易调换;我们答题时应先从作者的行文思路上剖析。要想 将能否调换顺序的问题回答完整,同学们还需要结合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找出前后句子 或者段落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二、常见题型

(1)选文中第 X 和第 X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请说明理由。

(2)某段画线句中, XX与XX 两个词语的先后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思考 X段与 X 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某些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公式呈现

段落能否调换:

( 1)不能 +每段内容 +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 2)不能 +每段内容 +与上文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四、公式解读

总体解读: 此题型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段落顺序是按照事物内在的逻辑顺序的编排,比如课 文《大自然的语言》中就先介绍了什么是物候,接下来又介绍了物候学,再接下来才将人 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归总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顺序其实是作者在行文之前就已经按照认 知的逻辑顺序编排好的;另一类则是在考查段落之前已经存在一个有某种顺序关系的段落, 出题人往往设问“这些考查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 ,只要同学们仔细阅读原文,就能非常顺 利地找到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 解读公式一、二、 :

(1)不能 +每段内容 +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

“不能调换” 。“每

段内容”的意思是要同学们概括出所有考查段落的内容,这个可以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 将每段的段意提炼出来, 再来观察段落之间的联系 ——或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或是空间 上的某种联系,还有可能就是从认知的角度安排顺序的。

( 2)不能 +每段内容 +与上文呈现一一对应关系。这里的前两项和公式(

1)是相同的,如

果相邻的段落之间并未发现有明显的关联,那么同学们一定要回到前面去看,是否有总领 这些段落的句子或者段落,再来观察出题人提问的几个段落是否和这个总领段落存在 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典型题例 1(2016 重庆 B 卷)

走进 C919:国产大型客机解密

王思磊

2015年11月 2日,国产

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总装下线。 C919的命名颇具深意,“ C” 是“中国商飞”英文缩写“ COMA”C 的第一个字母,也代表“ China”,也恰好与“空中客车 ( Airbus )”和“波音( Boeing)”的字头构成顺序排列。第一个“

9”代表“长久” ,后面的

“19”则代表最大载客可达 190 座。 C919 承载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想。它将在首飞和 通过适航测试之后,进入航线运营,填补航线上没有中国干线喷气客机的空白。 ②

科研人员除了考虑大飞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还在努力提升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飞 机的耗油量与飞机的升阻比(升力和阻力的比值)有直接的关系,升阻比越高,飞机的气 动效率越高,耗油量就越少。而飞机的升力主要来源于机翼,为了保证飞机的座级,避免 “油老虎”的出现,在飞机机翼

1

上动脑筋,便成了提高飞机气动效率的关键。 ③

C919 的机翼设计运用了这一超临界翼

型( 1)。相对于古典翼型,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 动效率提高 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 100 多千米 /小时 ;如果用同一厚度的标准来设计古典翼 型和超临界翼型, 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

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 ④ ⑤

在 C919 飞机的设计上, 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 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 局部在中国武术界,有“内练一身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C919 大型客机的研发,也诠释 了这一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了 C919 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思想。在机体主结构上,设计人员大量使用了世界先进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这 在国内尚属首次,使用铝锂合金可以实现结构减重并大大提高飞机寿命。 ⑥

如武学人才内外兼修一样, C919 也在“内功”上狠下功夫。在民用飞机产业有个形象的 说法:航电系统是“大脑” ,飞控系统是“四肢” , EWIS 系统是“经络” 。就像人一样,一 架先进的飞机应该拥有聪敏的大脑、灵活的四肢、通畅的经络。

⑦ C919“最强大脑”航电系统的核心 ——IMA,使用的是目前国际先进的高度集成数据处理 和网络传输技术。这种网络化数据处理方式,较之前一对一的数据传输处理方式,是巨大 的变革,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处理效率。比如说,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以前要由大气数 据计算机分别建立通路,传输给显示系统、发动机、环境控制等系统

字化和扩展潜力方面,达到了目前民航先进机型的水平。

⑧ C919 已顺利下线,并将于 2016 年迎来首飞,着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 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2016 年第 1 期,有删改。 ) 【注】(1)是一种高性能的跨音速翼型。

【注释】①肱: 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上面突出的骨头。

问题:第⑤、⑥、⑦段先介绍飞机机体结构,再介绍飞机的航电系统。请具体说说这样 安排顺序的好处。 ( 4 分)

参 : 这里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 C919,这样安排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试题指津: 命题者的命题水平代表了当地的最高水平,因此在考场上仔细审题是必备的功 力。根据每年优生的分析,到了最后,决定大家分数的一定是“审题”能力。请看一下试 题的表述,“先介绍飞机机体结构, 再介绍飞机的航电系统” ,如果命题者这样表述试题: “第 ⑤、⑥、 ⑦段的段落能否调换, 为什么? ”这样的难度就会非常大。 所以命题者降低了难度, 进行了暗示性的表述。 “先介绍飞机机构结构, 再介绍飞机的航电系统 ”,已经明确告诉你这 是什么顺序,稍加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 公式指津:( 1)不能 +每段内容 +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此题的分值为

4 分,一定有两个

核心采分点,首先就要分析“先介绍飞机机体结构,再介绍飞机的航电系统”是一个什么 顺序?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顺序。为什么不回答“空间顺序”呢?因为这个试题的要求是 “具体说说”顺序,所以我们就需要进行具体化的解读。按照阅读公式,须在最后增加一 句“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文字都是有内在逻辑性的,肯定有一定 的规律。从得分而言,只需要答出这种“公式”化的语句就可以了。 (二)(2017 兰州中考)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②颧: huán 眼睛下边两腮

;现在,只需“把工作

都交给网络” 。 这要归功于 C919使用的目前国际先进的 ARINC6网络集成技术。 C919 在 数

8%左右, 而这可以减轻飞机的结

1

① ② ③ ④

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 发现,技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榫卯是两个的木构件, 一凸一凹, 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 ,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 这

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 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 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

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

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 缩的“活性” ,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 的余地。 这看似缺点, 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 缺点就成了 优点; 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 ⑥

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

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 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 1056 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 地震袭击 ,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 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 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 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

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 6900 年 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 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 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 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 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 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 ——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 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 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问题: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3 分) 参 : 不能调换。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⑥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而榫 卯的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④段和⑤⑥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试题指津: 这道题目非常简单,同学们将第④段与第⑤、 ⑥段的内容进行整合后, 就会发现两者是存在逻辑关系的,所以不能调换。但是这道简单的试题有 3 分的分值,这 就要求我们在回答每个环节要非常清晰,语言的表述,语言的表述力求准确到位。答对此 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相关段落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到文中能够起 到提示性作用的句子。当然,掌握一些常见的逻辑关系,比如总分关系、因果关系、由一 般到特殊等等,对我们准确答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公式指津: (1)不能 +每段内容 +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首先应该明确判断:不能调 换。然后分别概括第④段和第⑤ 、⑥的内容: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能,第⑤ 、⑥段 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然后要指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由第⑤段首句“榫卯的功能不仅 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发生的另两种功效”可知,第⑤ 、⑥段介绍的榫卯的两种功效是

由第④段介绍的榫卯的连接功能而衍生出来的,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 也更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实战演练

1

一、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 1 —5题。(13 分)

从微博到微信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

关于微博的坏消息, 1 月 31 日市场 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 2012 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

40%,

腾讯微博更是可怜, 以接近 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 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 2013 年 1 月 15 日,微信注册用户过 3 亿。

②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博客、微博和微信。 ④

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

Web log ,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通常用来在网上发表文章; 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 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 140 字,通常来表达心情, 记录生 活中的点滴; 微信, 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

和 QQ 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 从微博和微信的传播形态和用户体验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⑥

就传播形态而言, 微博更像是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

大众化的媒体, 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 更像是私人化的 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 5 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 4亿,微信用户数是 3亿,且 正在快速增长, 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 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 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 A 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 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

38267622 。动辄百万千万

的受众数量, 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 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 的特点, B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 QQ 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 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 但目前与微博相比, 微信 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⑦ 从用户的体验看, 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 个人门户。 一些部门和公共机 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 公开发布信息。 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 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 单纯和牢固, 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 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 国计民生 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⑧ 因此, 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 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 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 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毕竟早在 2010 年初印 度就推出了语音版微博,并受用户追捧,而国内也有类似的语音微博开发成功。

⑨ 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1. 2.

文章开头从最近两条消息写起有哪些作用?( 3 分) 根据第⑥段内容,回答问题。 (5 分)

1

(1)A句截止本文写作时几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 分) (2)B句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 分)

3. 第⑦节说一些将微博当成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是因为其具有怎样的特点?( 3 分)

4. 第⑥节和第⑦节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4 分)

5. 5. 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分析微博是否会被微信取代之前,特别介绍了博客,因为这三者一脉相承。 B.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大众化,而微信更私人化,但也能“偶遇”陌生人。 C.开心网等网站曾受到很多用户的追捧,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备受冷落了。 D.国内外已经有语音微博的研发,这为微博和微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 1 —5题(20 分)

真的会有燃烧的冰吗

佚名

①自20世纪 6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 “冰”。这种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物質被认为是 21 世纪理想的替代能源。 这种“可燃冰” 在地质上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在永久冻土、 岛屿的斜坡地带、 活动和一些内陆边缘的隆起处、 极地架、 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 在标准状况下, 一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 最多可产生 1 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

②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一种固态物 质,外貌及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有“可燃水”“汽冰”“固体瓦 斯”之称,被誉为 21 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全球天然气水的储量 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 2 倍,在地球上大约有 27 ﹪的陆地和大约 90 ﹪的 大洋水域是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地区。

全球蕴藏的常规石油天然气资源消耗巨

大, 预计在四五十年之后就会枯竭。 能源危机让人 们忧心忡忡, 而可燃冰就像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宝, 它年复一年地积累, 形成延伸数千乃至 数万里的矿床。 仅仅是现在探明的可燃冰储量, 就比全世界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的储 量还要多几倍。仅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

1

40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总 面积的 1/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 116 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

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 1000 年。可 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 而且燃烧后不产生如何残渣, 避免 了最让人头疼的污染问题, 在现代工业对清洁能源如饥似渴之际, 科学家们如获至宝, 把可 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虽然如此, 但是这种宝贝不但形成不易, 而且人类想要得到、 利用它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④ 可燃冰这种宝贝可是来之不易,它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 如果温度高于 20 ℃,它就会 “烟消云散 ”,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 压力要足够大, 海底越深压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 海底古生 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 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 可燃 冰的形成有两种, 一种是海洋生成, 这种可燃冰绝大多数都是甲烷包合物, 一般都在沉淀物 的深处才能发现。还有一种可燃冰是形成,在岩石内的甲烷包合物会受限在深度 800米以上的砂岩或粉砂岩岩床中。 这些可燃冰都蕴藏在全球各地的 450 左右米深的海床上, 表面看起来很像干冰,实际却能燃烧。

⑤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 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 甲烷就会挥发殆尽, 同时还会给大气环境造成巨 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如果开采不当, 后果是灾难性的。 在导致全 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 20 倍。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 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外溢,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另外,陆 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 一旦发生井喷事故, 就会造成海啸、 海底滑 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法、 减压法和置换法三种。 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

⑥原来世界上不但有会燃烧的冰, 而且它还可能成为人类现代工业的新型 “高蛋 白能量”,在资源有些紧张的今天,面对储量如此丰富的可燃冰,科学家的确兴 奋不已。

1.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 分 )

2.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6 分 )

3. . 联系上下文,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这些可燃冰都蕴藏在全球各地的 450 左右米深的海床上,表面看起来很像 干冰,实际却能燃烧。( 3 分)

(2)在现代工业对清洁能源如饥似渴之际,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 “属于未来的能源”。( 3 分)

1

4. 文章第④ 段和第⑤ 段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6 分)

5.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4分)

A.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本文就是以“可燃冰”为 说明对象

的事物说明文。

B. 虽然人类对可燃冰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人类现在还无法非常广泛地开采可燃 冰并加

以利用。

C. 可燃冰的开采和燃烧都不会产生残渣影响大气, 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环境保 护问

题,因此科学家如获至宝,把可燃冰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D. 可燃冰无论是形成还是海洋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有沉淀物、 压力、微生物 等才能

形成。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