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代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媒体时代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媒体时代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丁莎伊莉 马文仁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4期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新媒体时代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和特征,并试图通过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就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运用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日益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的不适应性,其实效性和感染力明显弱化。而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推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变革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外来思潮的不断涌入,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下,以“两课”为代表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不了时代的变迁,不断受到冲击,面临众多挑战: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当前即时通讯、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展迅猛,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在新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面对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和方式,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

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看问题、想事情容易片面化、简单化。再加上当前我国高校都处于向社会开放的状态,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拜金主义、功利主力、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很容易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去,如何转变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利用所有可利用隐性教育资源,持续长久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现实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球化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球化使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断碰撞,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商业、宗教、文化交流等形式渗透到我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分化和解构。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信息社会与封闭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冲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各种物质文化和信息的总和。它是对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课以外的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统称。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潜隐性。这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它不像显性教育资源那样直率地说教,赤裸裸地告诉学生基本的道理、观点和要求,而是把所要传授的知识隐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和形式中,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间接地在无意识间获得相关知识,达到育人的目的。

2、丰富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校园中大量存在,它已经渗透到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诸如校园建筑、雕塑等教育资源,制度形态的诸如学校章程、学生守则,还包括精神形态的诸如校风、校训等教育资源。

3、间接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传递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通过其他非课堂形式,例如校园文化、校园建筑、规章制度等间接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4、主体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主体性体现在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

5、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效果持久,它能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氛围里,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与启迪,使自身的道德水平得以不断向上发展。这一过程主要是依靠教育者的自省来实现的,一旦形成即深入内心、效用持久。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现实困境

整体来看,目前高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型”的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观念守旧。在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者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较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思想水平、接受能力等,这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隐性思想政治资源效果的发挥。

2、内容失衡。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一大批标志性建筑物以及公园、雕塑,缺乏对校园精神的开发,以致于优秀校园文化资源的流失、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匮乏,难以从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形式单一。当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资源的开发只是注重环境的优化,活动的开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思想,造成隐性思想政治资源开发的手段过于单一和传统。 4、手段滞后。在现实当中,各种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尚未引入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以致影响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成效,进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新媒体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带来新的机遇 (一)拓展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渠道

新媒体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新兴媒介,有丰富的数据端、各种应用软件和多媒体网络平台,是高校学生从外界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主要媒介,教育者可以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通过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的形式,方便、快捷、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工具与教育者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和沟通,在潜移默化中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更加深入和直接。 (二)丰富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手段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即时信息,也成为大学自我表达、宣扬诉求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新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QQ、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的载体和手段,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所要传授的信息内容融合声音、文字、视频、图像等,达到声文并茂的效果,给大学生前所未来的直观感受,在强烈的视听感官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者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五、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路径创新 (一)转变观念,提高隐性育人意识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丰富性、互动性、平等性、即时性等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渠道增加,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愿望空前强烈。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再用传统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面对这一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充分融入新媒体虚拟空间,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其次要结合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隐蔽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征,发挥新媒体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将其优势运用于对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程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还要紧紧抓住新媒体平台建设这根主线,利用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紧扣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内容,通过发布案例、开展讨论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思维,扩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方面,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中,利用新媒体视觉影像生动美化校园环境,以整体布局展现所要隐含的人文精神,辅以艺术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增强校园艺术与人文气息,体现高校校园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有机重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价值影响的资源整合,形成新型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文化更为青春洋溢,同时营造轻松活泼的学术氛围,增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同时加大对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利用,通过平台的拓宽、渠道的增加,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与大学生群体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对的交流与讨论。 (三)多方协作,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合力

新媒体改变了社会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多元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探索促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媒体时代下,依托各种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站、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架起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实现“全天候”和“随时随地”的联系,不但要关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也要及时反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表现和身心发展状况,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西明.传媒帝国的诱惑[J]. 读书,2002(3):121-126.

[2] 郑香妞.民办高校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H校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3(25).

[3] 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基金项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 作者简介:

丁莎伊莉(19-),女,浙江绍兴人,助教,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马文仁 (1987-),男,浙江淳安人,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