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以黄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从《课标》和《指导意见》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学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人地关系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因此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能够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及其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2、通过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够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图片及文字资料等素材直观地激发热爱环境的意识,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的环境观、人地观的熏陶。 【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地位来说人地思想的演变是人地关系演变的基础,人类所有环境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人地关系思想。从知识点来说,本节的唯一知识点就是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如果只是基于教材内容学生并不能深刻的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而把知识点架构在一个地区的人地关系变化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材料充分探究的形式上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必修一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必修二前面章节的学习也基本了解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基于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学生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而第二节则是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背后的人地关系是怎么样的,本节课借助黄河为载体研究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因为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需要调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的旧知,从旧知引出新知符合学生思维方式。从学习方法来说,由于知识线清晰,难度较低,所以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高一接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人地关系及思想的发展变化。
难点: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 导入 播放黄河短视频; 温故知新: 以视频导入,提问学生回答学案第一部分内容。 观看黄河视频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激发学生学黄河的知识,自主完成学案填空习兴趣;通过内容: 回忆初中知1.黄河发源于( ),识唤醒旧知,形状呈( ),在流经青海、实现知识的四川、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新旧衔接,帮后于山东注入( )。 助学生理解。 2.黄河主要支流有( )和( )。 3.黄河流域的主要水利工程有( )、( )、( )、青铜峡和小浪底等。 4.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和( )。 承转 我们都知道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在这里定居生活,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黄河流域的景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就一起沿着黄河的的滔滔流水,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母亲河。 正文1.播放黄河流域不同时期景观图片分组探究: 通过材料分教学 和学案材料: 1.全班分成五组,其中四组每组析,培养学生材料一: 选择学案中一组材料作为探究对从材料中提象,第五组通读前四组材料; 取信息的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发现的墓葬和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每位同学力,同时小组出土的彩陶。 图1 仰韶墓葬中的龙给出自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合作学习培虎形象 由一位字迹清楚大方的同学进行养学生合作记录; 探究能力。 3.前四组每组选出一名表达能力 强的同学对本组总结的信息在教通过新技术 师展现的同时进行汇报,第五组的应用展示在前四组每一组汇报完后进行点学生的讨论结果提高学评并补充 。 生的参与度 和讨论的有 效性;通过小 组代表的汇 报锻炼学生图2 墓葬彩陶中的鱼类图纹 的语言表达材料二: 能力。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 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 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进行着简 单的采集渔猎活动,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使他们的寿命较短,生产 生活活动强烈依赖自然环境。 农业文明时期 材料一: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唐.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二: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材料三: 据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从全新世以后至今,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半湿润森林,干旱半干旱草原景观。受到丰厚的植被保护,周秦以前这里水土流失极其轻微。大约周秦起,农业技术在黄河中下游迅速普及加速了农耕文明的扩展。至秦汉时,黄土高原大多被农耕民族控制,历代王朝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在黄土高原北部大兴屯兵和移民充边,从而掀起大规模毁林毁草垦荒造田运动,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需要,垦荒造田从平坦的地区向坡地蔓延,水土流失逐步升级,到西汉初年原来清澈的河水已经浑浊不堪,河水被迫改名“黄河”并沿用至今。 材料四: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很早就思 考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西汉戴圣编撰的礼仪论著选集《礼记.王制》篇中,就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的记载,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战国时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思想。荀况在著作《天论》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天人相关论思想。春秋初期的管仲和北魏贾思勰也都在他们的著作中论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工业文明时期 材料一: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煤炭产业如何加剧全球水危机报告》(简称“报告”)暨中国案例《窟野河流域煤水矛盾研究》,截至2013年底,全球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煤电厂建在或计划建在地表水资源被过度取用(即“过度取水”)的地区。其中,中国45%的煤电厂装机建于“过度取水”区,年耗水量约为34亿立方米。《窟野河流域煤水矛盾研究》指出,黄河中游的窟野河流域水生态问题严峻:一是由煤炭开采导致了河流天然径流量锐减,河道断流已成常态;二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水环境污染严重,窟野河流域水质监测断面全年、非汛期基本为劣Ⅴ类,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25%。 材料二: 上个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越演越烈,举世瞩目,关于黄河断流的影响和原因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类活动大量利用水资源是定义为主要原因。其基本的观点认为:造成黄 河断流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是以人为原因为主,一方面因天然来水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水资源利用,大水漫灌的现象依然存在,用水量已超出黄河的可分配水量,并缺乏全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费太低,浪费水现象普遍存在,黄河流域节水大有潜力可挖。 材料三: 图3黄河断流 图4 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时间 材料四: 18世纪中叶以来,生产力快速发展,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环境问题也随之变的日趋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地关系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提出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片面的夸大地理环境的重要性。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可能论,把地理学重心转移到人这一积极因素上,后来又有英国和美国学者分别提出适应论和生态论观点。 后工业文明时期 材料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材料二: 2015年10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正式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这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规划是我国首部获得批复的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 材料三: 近年来,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进入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农林水综合配套、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形成合力的新时期。30多年来,三北工程坚持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按山系、分流域整体推进,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平方公里,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年入黄泥沙减少3亿-4亿吨,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双下降。 材料四: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回答,能有帮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指导给予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知。 承转 小结 图5 打坝淤地 图6 坡改梯田 2.运用希沃授课助手拍照展示各小组的探究结果; 3.教师对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点评。点评的大致方向是有关人地关系的信息,包括生产力水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几个方面,其他发散思维答案只要合理也可给与认可。 通过同学们充满热情的探究中,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黄河流域在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下面请同学们将今天学习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顺序用知识结构图整理出来。 对学生总结的知识结构图进概括总结:总结本节课内容脉络,完学生通过完行展示,并最终总结。 成学案上的知识结构图 成本节课知 识结构图学 会系统的整 合概括知识。 板书设计 课后探究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分析材料的方法和思路对其他小组的材料进行自主分析探究,将探究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 通过对其他小组的材料的自主分析能够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