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4・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年l1月第9卷第6期J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2007 November,9(6) 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 陈国忠 邯郸056200) 24例脊柱转移瘤共 (河北省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CT&MR科[摘要] ①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⑦:S-g-回顾性分析24例脊柱转移瘤的MR表现。③结果57个椎体受累.全组病例均有信号异常,其特点依破坏类型而异。椎体病理性骨折6例,附件破坏9例,椎旁肿块7例,跳跃式分布l4例。 ④结论脊柱转移瘤具有特征性MR1表现,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 681.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8-6633(2007)06—824—02 脊柱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其有无骨转移对肿瘤的分期、治 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MR的问世,脊柱转移瘤的 检出率大为提高,现已成为诊断脊柱转移瘤的重要手段。本文 回顾性分析24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 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为富含脂肪组织的黄骨髓,MRI T,WI呈高信号,T grI呈中等高 信号。转移性病灶在T.WI均表现为信号减低,T WI信号改变 则取决于转移的类型,溶骨型、混合型均表现为信号增高,混合 型信号不均匀(本组4例),而成骨型则表现为信号降低(本组1 例)。本组病例分析表明,在检出脊柱转移瘤上T,WI具有更高 的敏感性,这是因为转移病灶在T。WI均表现为信号降低,与正 常椎体高信号易于识别 脂肪抑制STIR像显示病灶轮廓更清 晰的高信号,对于诊断不明确病例有一定帮助。②椎体形态改 变:椎体破坏严重者常有病理性骨折(“盘状”或“楔形”),以 “盘状”压缩性骨折为多见且具有特征性(本组4例),表现为椎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MR室2005—2006年经病理或临床 证实.资料完整的脊拄转移瘤患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 洌;年龄32—78岁,平均54.6岁。本组病例中,原发于肺癌7 例,肝癌4例,前列腺癌3例,乳腺癌3例,胃癌2例,’肾癌l例, 原发瘤不明确4例。 1.2 MRI检查方法伎用GE Signa Profile SYS 0.2T永磁型磁 共振机,颈及体线圈,常规扫描矢状位SET WI(TR/TE=400/ 1 8Ills)、FSET,WI(1’l= TE=4800/99ms),部分病例加扫矢状位脂 肪抑制成像STIR(TR/TE=2500/34 5ms)。 2结果 体前后径拉长,椎体前后缘圆钝,致相应椎管狭窄,脊髓和脊神 经根受压。③附件受累:附件破坏表现为被肿瘤组织填充而异 常肥大、外形膨隆,以及信号异常(与椎体破坏相同),本组9例 有此表现。有文献报道指出 J,椎体破坏伴附件破坏,约83% 是转移瘤引起的,而良性病变一般不侵及附件。因此,附件破坏 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是有很大帮助的。④跳跃征:脊柱转移 瘤常表现为跳跃式分布,即多节段不连续的椎体或/和附件的受 累,且同一病例的多个椎体呈不同表现,这可能与原发肿瘤反复 多次播散的结果有关,本组有14例表现为跳跃式分布。此种表 本组24例脊柱转移瘤共发现57个椎体破坏,其中颈椎3 个(5.3%)、胸惟22个(38,6%),腰椎27个(47.4%),骶椎5 个(8.8cA-) 单发3例(12.5%),多发21例(87.5%).跳跃式 分弁j 14例(58.3%)。病灶多发生于椎体中后部,呈单发或多 现在其它脊柱疾病中很少见,故可认为是脊柱转移瘤的特征之 发结节病灶 T,WI均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 WI呈高信号13 例(54.2%),稍高或等信号6例(25%),低信号1例(4。2%). 混杂信号4例(16.7%)。合并“盘状”或“楔形”压缩性骨折6 例(25%).侵及附件9例(37.5%),侵犯椎旁形成软组织肿块7 例(29.2%‘),椎问盘无1例破坏。 3讨论 ⑤椎旁延伸及软组织肿块:脊柱转移瘤可以侵犯椎旁形成 软组织肿块,常同椎体相连,信号和病变椎体相似,软组织肿块 一。多较小而局限,呈浅分叶状(本组7例)。⑥椎间盘回避现象: 脊柱转移瘤不累及椎间盘,本组病例椎间盘无一例破坏。椎问 盘信号正常,椎间隙相对增宽。如椎体病变不累及椎间盘并见 有椎体后部的附件受累则提示为恶性肿瘤如脊柱转移瘤等。 3.3 脊柱转移瘤的Mill诊断价值 MRI可通过椎体信号异 常,于肿瘤细胞已浸润椎骨,尚属水肿、出血或坏死阶段,病变组 织的生化代谢已发生变化,而形态学尚未发生改变之前,早期发 现病变.具有X线、CT等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核素扫描虽然 脊柱转移瘤是常见的脊柱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尸 检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高达70% I 。文献报道指出,累及脊柱 的转移瘤以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更常见。本组病例原发瘤 以肺癌最多,转移灶累及脊柱的部位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 3.1病因及发病机制脊柱转移瘤与其解剖结构关系密切,红 敏感度也较高,但缺乏特异性 MRI在发现转移瘤的数量、周围 侵犯情况、椎管受累程度、脊髓受压移位和侵犯等要明显优于其 它检查。Mallmin等 指出,MRI对发现骨转移是敏感的,当病 灶大于3mm时即能显示,病变的检出率高。MRI能显示一些转 骨髓的毛细血管网适宜于肿瘤伦子的生长,而红骨髓集中,,布 于脊柱等中轴骨;另外由于椎体后正中的椎体静脉直接与Bat— son椎体静脉丛相通,而Balson椎体静脉丛血流缓慢,缺乏静脉 瓣,并与胸腹腔静脉之间存在广泛吻合,其它部位的癌栓易经 Balson椎体静脉丛逆流进入推体静脉,并首先到达椎体后部生 长 ,因此,转移瘤常陵及椎体的后部和椎弓根,为转移瘤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侈瘤较具特征性的改变,如跳跃式分布.附件受累、椎旁软组织 肿块和椎间盘不受累等情况,对定性诊断有价值。总之,MRI以 其高组织分辨率、多方位成像、大视野、无骨伪影、无电离辐射损 伤等优势已成为脊柱转移瘤的首选检查手段。 3.2脊柱转移瘤的MRI特点①椎体信号改变:脊往转移瘤 3.4鉴别诊断①脊柱结核: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常累及相邻 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3类,以混合型占多数。正常椎体内 的椎体,病灶多位于椎体前部,椎间盘破坏严重,较少累及附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年l1月第9卷第6期J N0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2OO7 November,9(6) [3]江・825・ 椎旁脓肿多呈梭形、范围较大。②骨髓瘤:表现为多椎体呈沙粒 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黼社,1999. 状黑白点或穿凿样溶骨性破坏(椒盐征),椎旁软组织肿块相对 轻微,尿本周蛋白阳性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③老年性 骨质疏松:一般表现为连续性多椎体压缩改变,不破坏附件,MR 117一l25 [4]Gosifeld E,触 A,Kneeland B.Compairson fo mdionaelide bone scans and magnetic rt ̄¥onallcc im ng in detecting hal metastases 信号无明显变化,可通过STIR成像与成骨性转移加以鉴别。 参考文献 [1]Habermann ET,Lopez RA.Metastatic disease of bone treatment of patholI)gical fractures[J .Orthop Clin North Am,1989,2o(3):469 [2]蒯康荣.陈根望.体部磁共振成像 M].上海:上海科技大学出版 社.2000.1295—1299 [J].J Nuel Med,1993,34(12):2191 [5] Mallmin MP,Nordsrom B,Andreasson I.MR Imaging th His・ topathol 0gica1 corerlaiton in vertebral metstaaaes fB {coancer[J]. Aeta Radiological,1992,33:213 (2OO7—05—28收稿)(周济桂编辑) 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意义 付晓伟徐辉 苍山277700) (山东省苍山县人民医院静脉配置中心[关键词】乳腺癌心理护理手术功能锻炼 度。外展:患者直立,患侧上肢向外展,测角器活铰放在肩峰,一 臂与脊柱平行,另一臂循上臂纵轴测得角度。 1.2.2术前教育。对照组:①术前2—3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 育,说明手术的目的意义。②讲明手术可能会使患侧上肢功能 [中国分类号】R 47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633(2007)06—825一o2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 受限,加强锻炼可以恢复正常。③向患者及家属示范患侧上肢 乳腺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乳腺癌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要 功能锻炼的方法,并鼓励其术前训练,掌握方法。观察组:①术 损伤血管、神经和肌肉,使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肩关节僵硬、肌肉 萎缩、上肢功能受限。因此.做好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的功 前1周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术前健康教育。②对患者及其家属 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示范、讲解,并说明目的意义。③每13检查 患侧上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掌握情况,不正确的予以纠正,正确 给予表扬和鼓励。④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渐进式功能锻炼 的计划。 能锻炼,使被破坏的组织尽快建立侧支循环,有利于患侧上肢水 肿消退及手术部位皮肤浅感觉恢复 lj。尽快恢复肩关节的运动 幅度,帮助其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l资料与方法 1.2.3术后护理。对照组:按乳腺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 按术前制定的计划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每13将患侧上肢功能 锻炼的情况进行评价、测量并记录。实施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方 1.1一般资料1999年3月一2001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 乳腺癌患者,全部为女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 组年龄30—6o岁,观察组年龄35—63岁。两组年龄及术前患 侧上肢功能(上举、后伸、外旋、内收、外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1.2方法 法为:①术后6小时(全麻清醒后)开始做五指屈伸活动,握拳活 动。②术后第1天做肘部屈伸运动,清晨用患侧手涮牙、洗脸 等。③术后第2日开始用患侧手做梳头动作。④术后第3天开 始做上臂运动,运动时为保护患侧上肢,用健侧手托住肘部。⑤ 术后第4天做臂膀运动,逐步将患侧手放于枕部,触摸对侧耳 朵。⑥术后第5天开始做综合运动,如摆臂运动等,所有运动均 为每日3次,每次3—5分钟。 1.2.1观察指标。手术前1天和术后7天为两组患者测量并 记录患侧上肢功能,包括上举.后伸、外旋、内收、外展。上举:患 者面向墙直立、脚尖贴墙根,患侧上肢上举,中指指尖所达最高 的高度。后伸:患面墙直立.脚尖贴墙,患侧上肢后伸,将测角器 2结果 活铰放在肩峰,一臂贴住腋中线,另一臂循上臂纵轴测得角度。 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7天患侧上肢的上举、后仲、外旋等功 外旋:患者直立,颈部下要倾斜,患侧手放于枕后,逐渐触摸对侧 能,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说明渐进式功能 耳朵,测角器活铰放在肱骨头,一臂与脊柱平行,另一臂循上臂 纵轴测得角度。内收:患者直立.患侧手经胸触摸对侧肩部,测 角器活铰放在肩峰.一臂贴住腋中线,另一臂循上臂纵轴测得角 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术后7天患侧上肢功能比较(x±s,cm) 3讨论 3.1 渐进式功能锻炼明显改善患侧上肢功能乳腺癌根治术, 由于切除了胸大肌、胸小肌,整个乳房及腋窝淋巴结清扫,这些 操作极易损伤血管、神经和肌肉使肩部僵硬,上肢功能受限。功 能锻炼能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病理产物吸收和排 除,从而减轻疼痛,加快患侧上肢消肿。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