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学前期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出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便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就会出现发脾气、哭闹的现象。这时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发脾气时,只管干自己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这是最见效的方法。气头上的孩子,大人的说理、搂抱都不会太奏效。只要沉住气,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之前会加倍的哭闹,要坚持住。也可以讲几句简明扼要的话:“你不哭了咱们再一起玩。”不要多说。如果孩子哭闹的更厉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时把这话重复一次。孩子不再发脾气时,若无其事地欢迎孩子回来就行了:“过来吧,我们一起去玩。”不要说:“你刚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类话。
孩子发脾气时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为此应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你的注意和表达他的沮丧情绪。示范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告诉他你碰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现时,更要关注他,给以表扬。这样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孩子便不会再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而是会自己想办法,不仅解决了孩子爱哭闹的问题,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将更加优秀。
教学随笔
如果家长看到宝宝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宝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宝宝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某一具体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宝宝,了解宝宝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教学随笔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宝宝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宝宝”的表现。其实,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宝宝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宝宝的一种行为方式。“慢宝宝”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宝宝”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宝宝”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宝宝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宝宝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宝宝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教学随笔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宝宝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宝宝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这类宝宝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宝宝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宝宝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宝宝,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宝宝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宝宝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宝宝,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宝宝”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