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 杜甫
北庭①送壮士,貌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賊。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 今辽河流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上,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 气
势。
B. 额联表现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 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
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 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⑴C
(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泄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 出兵
决战、平泄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貌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 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髙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 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岀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 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 情\"。故选
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立叛乱势力;\"斩鲸辽海 波”,
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圮叛乱。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 感。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 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 多。这支精F勇敢的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 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 直捣敌人巢穴。从诗中“壮士\"“麴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 昂。可以看出作者对平泄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予厚望。从\"妖氛拥 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轻视。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 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泄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岀 兵决战、
平立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绽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 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 意志;暗含了
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点评】(I)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接着解释在句 中的
意思,如果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分析。
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______ __________,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2)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那堪、冷落淸秋节! ?杨柳岸、晓风
残月。(柳永《雨霖 铃》)
(4)
四围山色中, ________ 。 ________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
享送别》)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听穿林打叶声, __________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 波》)
【答案】(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2) 骐骥一跃:弩马十驾
(3) 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洒醒何处 (4) 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5)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爼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 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循循、骐 骥、弩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駅骥一跃:弩马十驾:(3)多情自古伤离 别:今宵酒醒何处;⑷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 任平生 【点评】此题考査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英是注 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淸晰,答完后要检査,避免低级错误。
3. 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下而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螯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 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淸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 滔滔
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淸不仕。②传说女蝎断 螫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昊国投降。④温娇认为 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 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答案】(2)词人以女姻断螫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 国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2)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 ②触
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 事,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 年华蹉趾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 愤懣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绿”,抒发亡国之恨, \"浮生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时,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 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立的,因此对诗 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女蝎断螫足,女娱氏炼五色 石,以补英阙,断螫之足,以立四极。比喻开创新局而,创建伟业。王濬降昊,王浚率领, 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迫使吴国投降。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 业。后代诗文中多指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温桥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 势未稳的东晋。作者抒发企盼有人“撑天\"护国的愿望,对古人功业的追慕,神州难复的痛 苦。
(2)本题主要考查情和景的关系。所写之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以荒凉残破 之景
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写景和情感协调一致,属于写哀景抒 哀情,触景抒情:春波犹绿,而故国不再,情和景形成强烈对比,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浮生何促\",年华蹉舵如滔滔逝水,寓情于景,抒发词人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 懑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词人以女姻断螯足、王濬降吴、江左夷吾之典,抒发了期盼有人“撑天\"护国 的愿望,以及对古人功业的追慕和神州难复的亡国之痛。
⑵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 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 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年华 蹉蛇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 悲痛之情。⑤虚实结合,创设虚景,抒发感伤之情。“春波犹緑”,抒发亡国之恨,“浮生 何促\",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 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 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 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⑵此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
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4.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根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 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淸溪电转失云贱,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 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岀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岀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悄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 淸代査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⑴C
(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蚯,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②写\"莫 愁”
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而写\"仇池石”, 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 层层地展现出来。\"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故选C。
(2)首联“淸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淸 淸
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电转\" 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邮,透露岀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 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五岭离自己 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 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强作欢颜,聊以自慰。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 荒,英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岀\"莫愁\"二 字,从反而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 不言而喻。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根。诗句表 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 意。\"孤绝\"表而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回答本题时,抓住重 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分析诗中隐藏着词人的迁谪意。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牟 透露岀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②写\"莫 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而写\"仇池石\", 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点评】(1)本题考査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岀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而把握 诗歌
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5 •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前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上,宋朝统治者偏安江 南一隅。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槪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附。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髙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 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⑴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倉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而因年事已髙, 晚
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列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髙兴,没有愁叹, 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髙兴\"错误,颈联英实 是说国上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 计
愈箫然\"\"架竹苫前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穷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 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 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而因年事已高,晚 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 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査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考査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 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 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 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 合解读。
6. 阅读下而这两首宋诗,完成下而小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颱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英五)姜夔 三生泄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 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厲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 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 \"舟尾春风鼬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 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而生动。 D. 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 悠然
之意;其五结句画而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 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 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 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苴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分析】(1) 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廻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 \"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故选C。
(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 所写
的一组诗歌,英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 法入眠,
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泄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 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作客归\"又流霍岀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 南岸,舟尾春风哒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 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而生动 有趣,流壺岀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 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英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 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考生可以从这些方而分析两首诗 歌。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 然之意;
苴五结句画而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英三首句 \"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 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岀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 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英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点评】(1)本题考査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岀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而把握 诗歌
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 情,首先要看提示,泄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 明方向。貝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 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淸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 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 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7.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 秋光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廉。漫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 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徳,字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福建通志职官 志》:\"卢彦徳,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汉代這绣衣使者,均衣绣持 节,捕逐盗贼。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1)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岀行时的隆重场而: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 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 遇、
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 的汉家使巧,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 而,借助场而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 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 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考生可以帀绕这些方 而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 一身
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 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 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爾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 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岀,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 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鞍\一个\"厌\"字流需出对仕途的厌倦。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 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 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 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査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 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 说的要\"知人论世”。
&
(2019∙天津)阅读下而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W)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刪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髙岸。驿楼衰 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
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 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而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
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M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 云密
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而貌, 情感
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鰹锵,全 诗
体现了 \"沉郁顿挫\"的风格。
(2)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
(2)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而。 (3)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 \"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 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而。\"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 射
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 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而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 之感。
(3) 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 水
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 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 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而。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 形
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而,概括岀意境特点。
(3)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 全
而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需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 其中的情感。
9•阅读下而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鹿)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 ____________ 杨花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
运用 (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 风飞舞的景象。
(2) 淸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別找岀两 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 花
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 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幺幺•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 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髙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 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 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 \"杨
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 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 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 的珍惜之情。而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 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 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总,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 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幺幺•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 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 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岀来,使景 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 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故答案为:⑴柳絮;拟人
⑵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 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 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藹人无限意,千线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岀离人之情,柳 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髙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 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纟幺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英手法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 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
体。苴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而去把握。
⑵此题考査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0.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纔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juan chan): It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 其禺氏崔伟,行至耒(1旨)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 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 愤而
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 道”
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
流传久远。
(2) 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⑴C
(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 情。②
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密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 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 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 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 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 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 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 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髙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 际,
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 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 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 露岀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 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Iei)PIb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 滨”,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塔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卑竟是“寂 寞身后事”。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 杜甫的悼念之情,且代鸣不平。 故答案为:⑴C:
(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
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岀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年 \"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划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 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 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 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 熟能生巧。
X.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而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憾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蒿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英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注显易懂不生僻。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C
(2)①意为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 行吟
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左,实则是愤激 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髙洁情怀。)
【解析】【分析】(I) 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 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
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藹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 畔丛
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 再联系颔
联\"火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洒\"\"只抱琴\"都是表而上不问世事、故作 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而上否世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岀自己被贬的苦闷 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I)C:
⑵①总为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冊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 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世,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 者:诗笑表而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IIrF、抱恨沉江做法的否泄,实则是愤激之 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I)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
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 (三国•魏)阮籍①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翻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幵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 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②琅开: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英实似珠。
(1) 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时代
B.韵脚
C.句数
D.平仄
(2)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墓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 \"双硼\"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髙飞远翔的姿态。 C.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而,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而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答案】⑴B
(2)
C
(3) 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而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髙 飞
远举,远离尘划,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 结尾两
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 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11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査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从时代、句数、平仄方而看,本诗 从体裁上看,属于古体诗。
(2) C项,错误。\"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神髙居,以象征鸿 鹄
之髙洁,而不是仅仅写其“现实习性
(3)
\"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墓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双翻”两句以\"临\"和\"须
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量方而,写岀了鸿鹄的高洁品 质。诗的前六句通过对鸿鹄相随相伴,髙飞远举、远离尘轴、精神髙洁的描绘,表达了自 己逃遁世俗、超凡髙标,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志向。\"抗身\"二句语气强烈,运用反语,收朿 了前面六句对鸿鹄描绘。结尾\"岂与\"两句,从描写\"鸿鹄”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 气,表达了对谄媚之人为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11恶 的批判。本诗是借物咏怀诗,托物言志,表而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借鸿鹄抒发诗人 自己高洁的志向,抒发了对“乡曲士”的极大蔑视。整首诗寄意深远。 故答案为:⑴B; (2)C;
⑶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而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髙飞 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 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 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的基本能力。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 受到格律的。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 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 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四、以用韵分类:古体诗: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 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英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诗中 用韵不限泄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 的句子。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 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 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近体诗,又称今体 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 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査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 既要
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 析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基本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指岀表现 手法,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 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3•阅读下而这首词,完成下而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 渡,沸浪骇奔鲸③。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蝶。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 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箏⑤!
【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 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③奔鲸:前秦溃 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 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阕画线句写东晋
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的风 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 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答案】(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火
(2)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 T,抒发了
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 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 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 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 东坡笔下的内容。\"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 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火\"的 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 却
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 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 向人话说当年。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 过执著纠结。直抒胸臆。“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 年的一段历史典故。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岀了自身处境的悲 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 年\"独听桓筝”。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
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⑵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 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 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 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 愤之情(意到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査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 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而识别其性质,在读懂 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与苏东坡笔下 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⑵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 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 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 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岀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 手法的作用。
14・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
曾丰注
初叹来游未必重, 等闲十载又相逢。 壁间故迹尘轻浣,物外初心病暗攻。
坐上酒生冬暧意,檐前梅弄岁寒容。 半酣僧不须烹茗, 自有山云可荡胸。
【注释】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徳庆知府,湖南参帅,朝 散大夫等职。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年),被罢职回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而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 B•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 C.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岀诗人内心髙洁的情操。 D. 〃山云可荡张T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岀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
(2)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B
(2)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②和友 人重
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 情。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解析】【分析】(1)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 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髙洁的情操。故选B.
(2)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 第一
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 \"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
故答案为:(I)B:
⑵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②和友人 重逢的喜悦之情。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拯,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
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火,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释】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三献:春秋楚人卜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卜•和又将璞玉献给 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卡和。③鄂杜: 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 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疋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 花。 C. 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 飞。 D. 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H爰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 静。
(2) 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B
(2)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 京城,
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③表达了诗人为 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I)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分析错误,诗 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岀发,
在春暧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错。故选B。
(2)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 联\"
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 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 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 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 家。\"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划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泄决心。 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1)B;
⑵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 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③表达了诗人为求 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 选岀\"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 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诗文内容的能力。要结合注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 结合
理解作答。
16. (201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 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不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o首联中\" \"一词点岀了李将
的地位。
(2)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造访;朱门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嘀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別写岀 了
将军住处的淸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 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 写岀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分析】⑴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 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淸,好像主人 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⑵“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淸幽宁谧的氛国,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髙雅:颔联描 写室内家居布豊,\"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 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而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 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 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而烘托 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髙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 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造访;朱门;
⑵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 将军住处的淸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 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 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点评】⑴本题考査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 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
⑵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一一 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 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