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lIII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李白狂放之态和复杂情感。 尽壶自倾”.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 仙”.到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都是中 国古代文人面对流逝的时光和壮志未酬的现实.无可 设置问题1:李白为何如此狂放地劝人喝酒? 【明确】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见诗人之 悲——年华易逝.人生苦短。 “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可见诗人之 奈何的自然规律排解心中忧伤的麻醉剂。深入骨髓的 儒家思想——“济苍生、安社稷”又使这些才华卓越的 文人把一切悲哀不仅放在自己身上.更是扩展到比他 们更痛苦的人民身上。所以他们的愁不再是个人的愁, 而是“万古愁” 欢——既然不能跟命运抗争,只能及时行乐,暂且快乐。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 其名”.可见诗人之愤——有济世之才却无济世之命, 渴望兼济天下却只能独善其身。 设置问题3:徐增评价“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 古今无双 ”说说你的看法。 “五花马 干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可见诗人之 【明确1 狂——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t ̄JJ他却高踞一 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进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 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设置问题2:李白为什么要举曹植的例子? 【明确】 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 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 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 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 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 四、合作探究 4.“万古愁”原因 三诵诗歌:学生自由朗诵诗歌,要求学生模仿朗诵 者自加语气词、反复吟咏自加适当的动作神态,再次理 解把握诗中李白狂放之态和复杂情感。 【设计意图】 每个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一。自加语 气词、自配动作神态.自由诵读便于学生个体理解李白 的狂放之态和复杂 感。 设置问题1:为什么中国古代文都才华横溢却 郁郁不得志?他们为什么要把“济苍生、安社稷”作为他 们的最高人生信仰? 【明确】 两干多年前.孔圣人给中国古代文人定下了儒家 文化的典范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所以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更多是向往入仕的,他们大 都觉得自己有“济世”之才.“学而优则仕”就成了他们 唯一渴望选择的道路。从陶渊明的“良才不隐世,江湖 多贱贫”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人”、杜甫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到龚自珍的“我 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都表明儒家思想已 注入了古代文人的血液 设置问题2:为什么这些文人都喜欢喝酒? 【明确】 酒是浇愁的麻醉剂.从陶渊明的“一觞虽独进。杯 ·150· 5000多年的饮酒史,与4000多年的诗歌创作史, 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史.在大唐由盛转衰之时与豪放 飘逸、才气无双的李白碰撞,碰出了一个诗仙,撞出了 干首诗章。对于李白,《将进酒》唱出了万古忧愁,而对 我们,《将进酒》却留下了万古光辉。 【设计意图】 这一步骤是最具深度的一个环节,预设学生一下 子难以达到酒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高度,应该从“天生我 材”之“材…‘皆寂寞 ‘万古愁”这些关键词切人.找到李 白矛盾心里的源头逐步找到儒家文化这个核心思想。 五 小结 六、作业布置 查阅李白的生平资料.结合其他文人的经历.深层 思考为什么才华横溢的李白得不到唐玄宗的重用? 【设计意图】 基于第四环节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学会深层思考 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设疑、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第二中学。 语丈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撰写 画徐华燕 【内容摘要】要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可有可无被忽视 的状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内容落实的有效引 领与助推.需依据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的活动”为基 点,合理设计课堂教目标,并进行准确撰写。 【关键词1教学目标学的活动设计撰写 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 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 定的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 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制订的教与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 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它是学 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是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II ll攀 除上述外,脱离学生实际、照抄参考资料和撰写刻 板等情况也十分常见。教学目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 个老问题.在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前提下.又产生了许 多新的棘手问题。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和研究.对其改 进完善。 二、切磋琢磨:实践研究 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乱花”迷眼:问题聚焦 先来看两篇课文的目标撰写: 例1:《想北平》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和贯穿始终的 灵魂,如何设计撰写.让目标规范并引领教学.是一个 ①理解感受老舍对北平的爱。②赏析文中选材的 特殊}生 口对比等手法。③学习和体味文本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选材的特殊性和对比等手法。 难点:老舍对北平的爱的深挖。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深入文本语言挖掘内涵。 例2:《我与地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六个“譬 如”句。 能力目标:①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运用比 喻、拟人等描写景物的方法。②体会品味文章真挚的语 言。③培养学生欣赏解读能力,学习文本语言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文中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积 极向上的精神 乍看是两份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细究之下漏洞 百出。 1.概念混淆:例1中把“教学目标”写成“教学目的” 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例2中学生能拥有热爱生命、 积极向上的精神,岂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教 育目的。这两例“目的”“目标”均辨析不明。目标具有阶 梯性、可操作性,它序列分明,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 度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而目的往往呈孤立性、终 极性.较为宏观。 2.主体错用: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 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教学目标必然要彰 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2中混淆了教学的主体。既有从学 生角度出发的要求如“学习”“熟读”等.又有从教师角 度出发的要求如“培养”,还有主体模糊表述的“分析”。 3.模糊表达: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表述不清会让师 生不知如何把握。例1“教学目的”第1条中的“理解感 受”,第3条中的“学习和体味”:@U2中能力目标中的“了 解”、“体会品味”均大而无当。怎样“理解感受”对北平 的爱}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体会”?这些都很 难操作、衡量。 4.多而无序:一节课中目标过多,极易浅尝辄止。例 2目标多而杂,例1中各目标之间内在联系、逻辑也值得 思考。“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应该需通过 对文章言语细节等分析,才可达成。从顺序来讲,放在 第3点更具梯度 值得长期探索并努力实践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 (1)贴合语文学科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最显著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设计 教学目标时.要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这两个特点.深入开 展对教材的解读.并贴合语文单元学习、课时学习内容 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提升课堂教学 效果奠定坚实的导向基础 例3:《项链》其中两点教学目标:①用歇后语式的 表达来概括小说的情节。②展开合理的想象。填补文章 的“空白”的几年 “歇后语”来源于生活.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 力和说、写能力。“填补空白”能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这些基础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其他科目 “人文性”的渗透在很多教学目标的制定中都可以 体现。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可以通过写片断, 反省自己对时间、对生活的安排是否合理等;《一个人 的遭遇》可以通过读文中语段,反思战争残酷性。 (2)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设计教学目标 ①注意区域实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 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与南方不同,沿海与内地 不同。地方、区域构成了一个大环境,学生身处这一环 境.必定受到本地文化熏染.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文性 很强的语文科教学。在制定目标时应有所关注。 ②注意生生差异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班级整体角度出发.尊重群 体,再加以层次区分,打造目标的阶梯性。使大部分学 生能够有所得.小部分学生可以有进一步提升。学生与 学生间存在很强的个体差异.课前可布置合理的预习 任务,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知识层次构架,以学生 “学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教学目标 在预习《辛德勒名单》时,大部分学生考虑到了辛 德勒和高斯的人物形象问题.有个别学生还涉及了关于 战争中人性复杂性的思考。综合这篇长文.笔者又针对 小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目标设计。 课后效果证明,这一目标的设定是丰富、深层而合理的。 例4:《辛德勒名单》教学目标: ·151· 譬I1I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 的行为动词使教学目标更有可操作性。我以为,撰写时 ①能说出电影剧本特点。 本方法。 应关注以下要素: 首先。“主体”是学生。其次。“行为”要外显。选用的 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 概括辛德勒和高斯的形 动词应是可观察的、可测量、可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如 象特点。 ③理出剧中辛、高两人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发展 在知识性目标中的“理解”,我们可用“解释、说明、归 轨迹.探讨人性的复杂。 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来具化;体验性目标中的“感 (3)根据层次有效关联教学目标 受”,可用“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词来 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应该是有梯度、有关联 表述。再次,“条件”需明确。需用哪些手段、时限和期待 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间也是应该有梯度、有关联 达成怎样的结果等。都必须明了。最后,“标准”要合理。需 的。目标与目标形成一个整体,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符合文本内涵。按此四要素 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的。 的陈述法,如要解读《我与地坛》作者的情感,可拟为: 一一例5:《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教学目标(第1课时) 知识与能力:①读准字音,准确断句。②会翻译两 首词。 过程与方法:运用诵读涵咏法和小组讨论法。说出 主要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点明两首词的豪放特点。 例6: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两首词豪放的风格特点的具 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比较阅读来赏析诗词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词人的某一种情感。联系 生活实际.进行诗化写作。 第一,第一课时中的目标层层递进。从基础的字 音、断句来读准文章,到大体的翻译来理解文章、读顺 文章.再到更进一步运用涵咏法诵读和小组讨论法来 厘清主要内容和主要情感.至感受到整首词的豪放色 彩,步步推进,形成有机整体。第二,第一课时与第二课 时有效衔接并有所跨越。从整体感知豪放色彩到豪放 的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从外到内。因浅入深。体现阶 榭胜,实现关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2.教学目标撰写 (1)外部撰写模式 从形式上来说.例l和例2是两种原先较为常见的 教学目标格式。例1在列出教学目标后.用教学重难点 和教学方法加以补充完善。例2比较细化,分别从知识 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个维度列出。 现在,新课程标准又列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教学目标维度.撰写如例5、 例6。 (2)内部准确撰写 准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内在要求多种多样.比较常 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四要素撰写 美国学者Robert MaJie在《教学目标准备》一书中 指出,为了使表达更清晰、更有效,我们可以使用具体 ·152· 学生(主体)在有感情地朗读《我与地坛》的基础上(条 件)。能依据文章分条提炼出(行为动词)作者抒发的主 要感情。表述时应出现“苦痛”“纠结”等关键词(标准)。 ②动名词撰写 与罗伯特.马杰的相比。动名词撰写中的动词,范 围更广,可选择的余地更大。可操作性的动词适用,不 太明确性的动词像“体会”“赏析”等也可。如:学生能发 现(动词)《想北平》中有鲜明对比的句子(名词),赏析 (动词)这一写作手法(名词)。 ③总分结合撰写 使用先总后分的模式。先从内部概括教学目标,再 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如:品味 《想北平》的语言(概括性目标),找出有鲜明对比的句 子(行为例子),赏析这一写作手法(行为例子)。 本例与上例相差一句话:“品味《想北平》的语言。” “品味语言”总括.需要可以证明“品味”水平的行为实 例“找出…….赏析……”两个例子进行补充,如此,才 清晰明确。 三、上下求索:收获反思 从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并准确撰写目标, 能引领、助推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章法。但目标的 可行性与达成还需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来使目标变为 师生共同意识,从而成为吸引学生兴趣、带来实际知识 与效用的有效载体:同时.达成度也依赖于教师在课堂 上的观察、测量和课后的思考、整理。事实上,这些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借鉴的为数不多.还远未成熟。 参考文献 ①R.I.阿兰兹著.《学会教学(第六版)》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R.J.马扎诺等著.杨永华等译.《有效的课堂教学 手册55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④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E.w.艾斯纳著.《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 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通联: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