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依据
一2.3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二、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尊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自尊的意义,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以自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生活的强者。
2、能力:掌握赢得自尊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塑造一个自尊的“我”。
3、知识:初步了解自尊的表现及重要意义,知道树立自尊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用行动赢得自尊。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尊重要性的基础上掌握培养自尊的基本方法,而学生对获得自尊的途径和方法知之不多,因此确立为教学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做有损人格和国格的事。对于赢得自尊的第二个方面——发展自我,赢得尊重,要学会针对自身的弱点,思考如何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把所学真正付诸赢得尊重的实践中去。对于树立自尊的第三个方面的要求,针对不尊重他人的一些表现,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和判断。
2、难点:自尊无价。初一学生年龄小,难以从理论高度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多借助事例,让学生从中进行感悟和体会。
四、板书设计 1、 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 自尊的表现
(是什么?) 2、 他人集体社会对自己的尊重。
自尊无价 1、自尊的人积极向上。 重要意义 2、自尊的人赢得他人尊重。 做 (为什么?) 3、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 人 要
自 1、维护人格,不损国格。 尊 用行动赢得自尊 2、发展自我,赢得尊重。 (怎么做?)
3、尊重他人,获得尊重。
五、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随着生理的突出变化,心理上开始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自尊的需要非常强烈。
一般来说,人都倾向于看重自己的优点,认为自己的一些缺点是无关紧要的,对自身的弱点有意回避,这不利于获得真正的自尊。而具有高自尊的儿童比低自尊的儿童在学业成就上倾向于为自己树立较高的标准,对自己的观点更加自信,更能影响别人,更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从而不沾染不良习气,维护尊严,维护人格。所以,学习如何树立自尊,对于学生品德与学业的提高有重大意义。因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尊的重要意义,掌握赢得自尊的方法,
从而养成自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生活的强者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但从学生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获得自尊的方法知之不多;同时初一学生缺少理论的基础,尽管在生活中经常接受自尊的教育,但从理论的高度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意义,确实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中不在理论上给学生过多地解释,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去感悟和体会。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情景、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讲练结合、当堂达标等。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反复研读本课时教学内容;(2)提炼教学的主要问题;(3)
搜集、整理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典型例题;(4)设计学生活动;(5)准备同步练习。
2、学生准备:(1)依据上节讲评课要求,对新学期学习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与方
向;(2)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案例或调查同学们对自尊的理解与认识;(3)预习本项目内容,列出相关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4)在老师的帮助下划分学习小组,推选组长。
八、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评价激励】
意图:通过复习与评价,激发起积极的课堂情绪,培养学生自觉复习、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展示新学期计划及课前准备情况并作出反馈性评价。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进入自觉学习状态。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偷菜”瞬间蹿红网
络,席卷网民生活。“你„偷‟了吗”也成为大家见面的招呼语。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偷菜的故事。(故事导入)
从前,有个人到别人的菜园里偷菜,恰被菜园的主人看见了。菜园主人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转身就走。偷菜人以为他要告官,连忙赶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己的家门,还把门关上。偷菜人说:“我被你看见了,我现在没法做人了。”主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那么漂亮,对吗?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到篮子抱出两棵菜,硬塞到偷菜人手里。(暂停讲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菜园主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2)菜园主人这样做,对偷菜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继续讲述)后来,这个偷菜人成为邻里众口称赞的好人。
教师: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两位名人的话: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斯特那夫人也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从这个故事和名言警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导入第一个层次:(一)自尊无价(板书)
从故事和名言中,我们看到了自尊的力量。芸芸众生,人人都有自尊。那么,什么是自尊?为什么要自尊?怎样才能赢得自尊呢?这是今天要探究的话题。
【学习新课,共同探究】
意图:创设情景,提出准确、恰当的问题,供学生探讨;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系统;体现丰富的学生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眼脑手口并用,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习惯的培养。 1、自尊的表现(板书)
活动一、角色体验、畅谈感悟:
①如果下周一我代表全校学生在国旗下讲话,我会在衣着上穿的…… ②我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我会感到……;反之我会感到……③同学羡慕我,鼓励我,我会感到……④当受到别人的歧视和污辱时,我会感到……你有过其它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分小组进行情感体验并交流):
教师引导:我们有这些感受是因为我们都有自尊心,自尊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比如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不仅注意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言行上约束自己。
(1)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板书) (让学生继续进行情感体验并交流)
①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或有了很大进步,我希望父母…… ②穿着一件时尚服装,我希望同学们……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自尊还包括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比如人们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绩,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在这种肯定和赞扬中体现自我的价值。 (2)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板书)
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尊,也希望别人维护自己的自尊,那么自尊对人有什么好处呢? 2、自尊的重要性(板书)
教师讲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教授1871年出生在法国瑟儿堡一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家船舶制造厂,有着万贯资财。在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得他在瑟儿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倒是整天梦想当上一位王公大人。由于他长相英俊,生活奢侈,瑟儿堡好多年轻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谈情说爱。也就在这时,他受到了沉重的一击。
在一次午宴上,一位刚从巴黎来瑟儿堡的波多丽女伯爵竟然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挡住了视线!”这如同针扎一般刺痛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了,开始悔恨过去,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从此他发奋学习,要追回过去浪费掉的时间。21岁时,他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留下了一封信,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来的。”
他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耽误的全部课程,进入里昂大学就读。 议一议:是什么促使维克多·格林尼亚发奋学习,走向成功?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教师点拨:正是他没有泯灭的自尊。正是自尊促使他奋发进取,使他产生巨大的力量。他走上成功之路的事实说明了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会勤奋努力,不断充实发展自己,积极进取,走向成功。 (1)自尊的人积极向上(板书)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继续讲述)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的苦学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的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了出来,仅1901至1905年,他就发表了二百篇左右的论文。鉴于他的重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他突然收到了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寥寥一语:“我永远敬爱你!”
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波多丽女伯爵对待格林尼亚由“请站远一点”到“我永远敬爱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是格林尼亚的自尊,正是他的自尊促使他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自我尊重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一个不自尊的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就不会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形象,也就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同时,一个不自尊的人也认识不到自尊对于人的重要性,也不会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的人是不可能赢得他人尊重的。)
教师点拨: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自我尊重。 (2)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板书) 过渡: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遇到伤害我们自尊的事情,遇到这种事怎么办?格林尼亚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谈启示,教师点拨,共同归纳):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能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形象。而不自尊的人,即使别人有侮辱自己的言行,也不能以正确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3)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板书)
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我们都希望做一个有自尊的人,怎样才能成为有自尊的人?。请同学阅读P5朱自清的事例,回答朱自清的行动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教师总结: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帝国主义的救济粮,用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人格和民族的尊严。我们要成为一个有自尊的人,就要维护自己的人格,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做有损人格的事。引入第二个层次:(二)用行动赢得自尊(板书)
教师启发: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以行动维护人格和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例?(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事例,教师评价。)
过渡: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家里办了一个party。日本朋友的妻子看见了科学家的太太,便夸奖道:“先生,您的太太真是温柔婉约,真像我们日本女人!”科学家的太太听见后,便对女士说:“太太说得有道理,因为日本文化本身就来源于中国,一样也是正常的。”请你评价这位科学家的回答。
教师:我们要成为一个有自尊的人,就要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做有损国格的事。
(1)维护人格,不损国格(板书)
过渡:我们想赢得自尊能不能靠要求别人尊敬自己?那我们应该靠什么赢得他人的尊重,真正树立起自尊?你能否从上述事例中得出结论,或者用自己知道的一个事例来证明呢?
说一说:取得成功、获得他人尊重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真正树立起自尊,赢得他人的尊重,要靠自我努力、发展提高自己来实现。
(2)发展自我,赢得尊重(板书)
活动二、学以致用,拓展延伸:让学生读P6材料,并议一议:为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针对自身弱点,谈谈自己打算怎样改正?(要通过自己的执著追求,勤奋学习,努力在各方面完善自我。)
过渡:尊重自己固然是一种美德,尊重他人更是一种美德。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和人交往就十分讲究礼仪。礼仪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
引导学生评析P6图中的行为:使其认识到——“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出结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活动三、反思自我、身体力行:①学生讨论,生活中怎样做到尊重他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强调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②引导学生反思:这些你做到了吗?(教师出示:不说侮辱他人的话;尊重他人的劳动;见到老师、同学问好;从内心欣赏他人、接纳他人。引导学生对照反省自己的行为,使学生能转变成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尊重他人。)
教师点拨:(3)尊重他人,获得尊重(板书)
【例题解析,培养能力】
意图: 通过解析,培养学生的自主读题、分析、归纳、运用知识能力等。板书解析过程。
1、典型例题:
初一学生小强很爱面子,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欣赏,却往往不能如愿以偿。一旦别人有一点儿否定他的意思,他就受不了;别人给他指出缺点和错误,他也视而不见,甚至强词夺理;他上课爱看魔幻小说,回家不做作业。
小强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的原因是什么?请你针对其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2、 思路解析:本题以中学生生活片段为背景材料,考察对自尊与他尊的认识。解题过程中必须先认真审读题干材料,弄清故事中的行为,注意发散性思维,然后联系材料运用教材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3、答案提示
(1)故事中的主人翁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能怪自己,他爱面子、虚荣心强;自负、固执己见;学习不努力等。
(2)用行动获得自尊,维护人格,不损国格;发展自我,赢得尊重;尊重他人,获得尊重;走出虚荣误区,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正确、全面认识自己,及时改变错误,上课认真听讲,课余看健康、有益的书籍,及时、认真完成作业。
【同步练习,当堂达标】
意图: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热点以及与所学过的知识的结合点;依据“三贴”原则精选练习题,落实三维目标。
1、选择题
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有没有自尊心都一样 B.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自尊心 C.自尊心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D.自尊心人人都具备 ⑵ “晏子使楚”的故事说明 ( )
①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②不知羞耻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③维护自己的地位和面子就是维护自尊 ④强烈的自尊心就意味着自傲自负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⑶下列选项能体现自尊的是 ( )
A.小兵的建议被老师采纳后,当众受到表扬,心里美滋滋的 B.小英穿着名牌新裙子到处炫耀
C.小宇复习功课无需父母的监督和陪伴
D.小刚面临考试压力,对自己说“我能行”
⑷.著名画家徐悲鸿有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做人要有自尊 B.做人要有自信 C.不能狂妄自大 D.应该尊重他人
2、非选择题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运用所学的知识评析徐悲鸿的言行。
答案提示
1、⑴ C ⑵ B ⑶ A ⑷ A
2、从徐悲鸿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徐悲鸿靠自我努力,用行动维护了自己的人格、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赢得了自尊。他的成功也离不开自信,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意图: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梳理,畅谈学习收获,既包括知识的获得,也包括方法、习惯、情感等方面的收获;针对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予以积极评价。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意图:通过实践性作业巩固所学,学以致用;通过预习性作业,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及时复习,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1、课后实践:依据所学,反思自己以往做法,写一篇学习心得。要求:学以致用,学会反思,有真情实感,有总结、有措施。
2、搜集有关自信的案例或调查同学们对于自信的理解与认识;预习下一项目,列出相关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
结束语: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尊,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彼此尊重,弹奏人生的美妙旋律!
九、教学反思
意图:及时反思,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回忆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与教训,
设想今后的教学策略。(注:新学期上完课后及时反思总结)
第 五 课 教 学 设 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
(2)认识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磨炼意志、增长智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意志消沉。
(3)知道战胜挫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运用辨证的方法分析挫折的能力。
(2)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初步形成自我调试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挫折观,磨砺坚强的意志,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2)努力从挫折中学习和探索智慧。
(3)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课标的具体要求 1、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爱和帮助,所以对挫折缺乏感受和体会;其次大多学生对挫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或认为挫折是名人伟人的经历,自己太平凡了,谈不上有挫折,或认为谁遇上挫折谁倒霉,不能辨证地看待挫折这把“双刃剑”;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承受力弱,所以遭遇挫折时容易退缩甚至形成不良人格,或有愿望战胜挫折,但不知道正确有效的方法。为此,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挫折的含义、明白挫折是人生难免的、挫折在带给人们痛苦磨难的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健全人格、增长智慧、发展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其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 2、课本知识与课标对应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 课标内容标准 教材内容(第三单元) 知识 ★ ★ ★ 能力 ★ ★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 认识自我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成长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中 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的我 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面对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自我调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从挫折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应对挫折的方法 三、教学理念 1、引发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有过的挫折以及相应的心理反应,从而明确挫折的含义,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讨论自身常有的挫折经历,归纳出人们在挫折面前有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对应的不同结果;领悟到挫折在带给人们痛苦磨难的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健全人格、增长智慧、发展能力。 3、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展示自己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使用的有效方法,以及战胜挫折后获得的经验智慧,从而愉快地接受挫折馈赠给自己的宝贵礼物——智慧、方法、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增强思考的创新能力,除了知道书上战胜挫折的方法外,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体验去直接获得自己的人生经验。 5、做教学过程的激励者和引导者——激励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战胜挫折后获得的经验和智慧,并奉献出来给全班同学学习、分享,从而激发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挫折的含义;以挑战的姿态面对挫折,不仅能战胜挫折,还能增长智慧、发展能力;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难点:人的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包括小组研讨、自我透视、自我反思、情境体验、小组合作式讨论等; 启发式教学:包括讲故事、分析引导、材料分析法、解析法、榜样学习等; 活动式教学:包括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式讨论、班级分享式学习、情境活动式学习等。 六、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框1课时,第二框1课时。 八、本课知识结构 让 挫折的含义 挫 挫折与人生相伴 产生挫折的原因 折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丰 人生难免有挫折 富 不同的态度, 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 我 不同的结果 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带给人们痛苦磨难 们 挫折是把双刃剑 激发人们健全人格 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增长智慧发展能力 人 挫折面前也从容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生 寻找应对挫折 正确地认识挫折 的有效方法 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学会自我疏导——宣泄、移情、升华 九、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歌曲《真心英雄》,2006都灵冬奥会图片资料,表明挫折是把“双刃剑”的名言警句诗词等,农夫和驴、无臂书法家和志刚、NBA的小黄蜂等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等。 2、学生准备:回顾并写下自己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总结自己战胜挫折后收获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收集名人或身边的人战胜挫折的经历的故事;分好学习小组,选好小组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小组学习、讨论并做好活动记录)。 (二)课程内容的分析(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故事情节分析,把握本课框架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谈迁的故事,分析故事描述的几个环节。学生:巨著被盗—肝胆欲碎—没有气馁、从头做起—重新完成巨著。教师: 有目的的活动失利—情绪反应—人生态度—应对的方法。 设计意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