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匡 进修拳志2002年3月第25卷第3期 -13 国家继教项目- 败血症的现代概念与治疗(一) 张忠鲁 (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R51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764【2002)O3—0013一帕 败血症(sepsis)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干百年来一 直是一个严重的医学、社会和公共卫生的问题。过 一过性茁血症、持续性茁血症和间断性菌血症。 病原体 1.4病原体血症、SIRS和败血症的关系去强调病原体对机体的损伤和侵袭性,如今揭示了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尤其突出了机体炎症激活和 免疫损伤的作用机制,并且认识到这种复杂机体反 应的程度、范围决定着感染的方向、速度和结局。 l概念 1.1垒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是指机体对于 血症发病率较低,29 542倒次住院病人血培养结果 分析,9.7%阳性。病原体血症+SIRS或感染+ SIRS.诊断为败血症,单纯有感染或菌血症.而无 SIRS.不能诊断为败血症。 1.5流行病学的描述美国从1950年到1991年. 败血症发病率增加丁l3倍.在80年代末每年发生 5O万例.55%~65%存活.9O年代末每年发生75万 例,22.5万例(30%)死亡。重症败血症死亡率3O% ~多种外界损伤因素(感染或非感染)所发生的急性生 理性反应,临床诊断标准为:(1)T>38℃或T<36 ℃;(2)心率>90次/min;(3)R>20次/min,或过度 通气表现为PaCO2<32 mmHg;(4)WBC>12.0× 50%,败血症体克死亡率40%~60%。我国尚未 见统计报告。顶计在未来十年内败血症的发病率将 会有进一步增加。 l 6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在败血症发病过程中的 意义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概念是指针 l0 /L或<4.0×10 /L.幼稚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O lO.符合其中两条或两条 上诊断为SIRS。引 起SIRS的非感染因素包括烧伤、胰腺炎等。 l 2败血症综合征败血症是指病人有感染(病原 对刨伤或感染,机体产生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和对感 染易感性增强的内源性抗炎反应,或伴随着SIRS 而出现的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CARS临床诊断标 准:外周血单桉细胞HLA—DR表达量低于正常值 的30%,并伴有炎性介质释放减少。SIRS与CARS 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促炎性免疫反应占优势时, 学或临床)和SIRS表现。重症败血症是指败血症 病人出现丁低灌注和脏器功能失调。重症败血症是 介于败血症到败血症休克之间连续过程中间的一个 状态。败血症休克(septic shock)是指败血症病人出 现了低灌注和持续性低血压。这里低血压是指在经 过系统和充分的液体复苏后收缩压依然<90 mmHg或从基线值下降>40 mmHg。低灌注可导 致乳酸中毒、少尿、急性神志状态的改变,对一些病 即表现为“免疫亢进”或SIRS,使机体对外来损伤、 病原体等反应过于强烈,引起免疫损伤 导致重症败 血症、MODS等;抗炎反应占优势时,多表现为”免 疫麻痹”或CARS,使机体对外来刺激反应低下,对 人使用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和升压药物使血压升至正 常后低灌注持续存在。败血症、重症败血症和败血 症休克,在文献上统称为败血症综合征(sepsis 感染易感性增强,从而加重败血症和MODS。 2病理生理学机制 2 l基本过程败血症过程是以病原体为起点,其 产物包括细胞壁成分和分泌的蛋白。 I起炎症反应 的病原体相关性分子类型包括:细菌脂多糖(LPS)、 肽聚糖、脂质胞壁酸、Mannans、细菌DNA、ds— syndrome)是用来描述机体对感染临床反应的连续 的过程。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MODS)是指脏器 功能失调需要治疗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可逆转,也可进一步发展成多脏器衰竭(MOF)。 1、3病原体血症病原体血症是指通过血培养或 从血液标本中分离结果证实血液中有活的病原件存 在,如细菌血症、病毒血症、霉菌血症和寄生虫血症 RNA、葡聚糖等,通过机体病原体类型识别受体,引 起单棱细胞/巨嗜细胞、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 多种大量的内源性介质,如细胞因子(TNF,IL—l、 等。就细菌血症而言,病人可有或无临床症状,分为 2、6、8)、血小板激活因子、内啡肽、活性氧基、黏附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子、内皮源性松弛因子、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前列 腺素、自三稀)、补体 、激肽、凝血因子和心肌抑制 因子,进而引起心肌、血管改变和脏器损伤,这3个 方面的改变共同 }起休克,表现为难治性低血压或 多系统、多脏器衰竭,导致死亡.部分病人经过治疗 康复。在这里细菌或毒素等引起炎症瀑布反应过 程,其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发挥核心作用。在细菌、毒 素的作用下机体产生IL一1B和TNF— 正反 两个方面的方式,所有的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和复杂的净效应是产生一定程度的SIRS。 2 2败血症休克 内毒素与细胞受体CD. 结台, 激活调节蛋自,如NF—kB,促进细胞因子产生。核 心的促炎性细胞因子是TNF— 和IL一1,直接影 响脏器功能和通过继发产生的介质间接发挥作用。 间接作用是指TNF—a和IL 1刺激IL一6和IL 一8等细胞因子或趋化蛋白产生,也促进其他炎症 介质如血栓素、自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氧基、 前列腺素和补体,而IL一6和IL一8也具有促炎眭 作用。趋化蛋白如巨嗜细胞炎症蛋白(MIP) 1 和MIP一1B,在内毒索、IL 1、TNF— 诱导下由造 血干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产生,感染过程中MIP 1 通过募集单核细胞.细胞因子产生和介导发热 过程。~氧化氯(NO)在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时过 度地病理性产生,导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内毒素 (LPS)和细胞因子(TNF、IL一1)诱导各种细胞产生 可诱导NO台成酶同工酶.导致长时间持续产生大 量NO.引起血管严重扩张、低血压和对儿茶酚胺抵 抗。NO是主要引起心肌抑制因子。黏附分子在炎 症介质介导下,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表达增 加.与趋化蛋白一起调节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 粘附过程。炎症反应和促凝性反应过程密切相关. TNF a、IL一1B、IL 6能激活凝血过程、抑制纤溶 过程而促凝性物质凝血酶可激活多重的炎症途径, 最终导致弥漫性血管内皮损伤、多脏器功能障碍和 死亡。抑炎性细胞因子如内源性皮质醇、儿茶酚胺、 IL—l0、IL一4、PG 、可溶性TNF受体、IL 1拮 抗剂,改变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在继休克的初始期后 出现免疫抑制阶段。急性感染损伤后淋巴组织和器 官最易发生细胞 亡,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 直接原因。巨嗜细胞发生 亡时,导致免疫功能障 碍和CARS;若巨嗜细胞粒细胞凋亡被延迟或凋亡 后得不到及时地吞噬而发生迟发性坏死,将引起炎 症扩大,发生失控的SIRS和MODS。TNF 、IL 一1、IL 8募集和激活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发生“呼 吸暴发”,产生大量活性氧基,内源性抗氧化防御机 叫丌18l P∞ g妫duat Medicine,March 2002,Vol 25,No 3 制被破坏,不能对付过剩的活眭氧基,引起各种细胞 结构破坏和功能改变。重症败血症病人均有TNF、 IL一1、IL一1受体拮抗剂、IL一1O等基因多态性分 布。内毒素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能 力。败血症病人单核细胞在LPS、葡萄球菌肠毒素 B、灭活的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刺激时出现对TNF 、IL一1、IL 6、IL lf]和IL一12的产生减低。 败血症病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在用LPS激 活后也出现类似的低反应性现象.如IL—lB、IL一1 受体拮抗剂和IL一8释放的降低。内皮细胞及其他 与其他免疫细胞作用过程是败血症炎症反应过程中 的重要的环节。败血症时病原体因素单独或通过细 胞因子等因素 I起内皮细胞激活,与中性粒细胞相 互作用和粘附.中性粒细胞游走和激活,在中性粒细 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过程中黏附分子发挥关键作用。 3病原学的考虑 肺是感染最常见部位,占45%~50%,腹腔和 盆腔感染20%,泌尿道感染1O%,其他10%。20% ~30%败血症病人感染部位不明确。2O%~30%败 血症病人临床高度怀疑某个部位感染,培养结果常 是阴性或分离出污染菌。胸腔、腹腔、副鼻窦感染常 被忽略,CT检查也难以发现 影像学方法不能除 外感染。如影像学检查发现有积液.应诊断性穿刺 和培养.在使用抗生素前获得阳性结果。血培养结 果是严重感染诊断的金标准,血培养阳性率30%。 诊断明确感染的病例中,没有任何的病原体占优势, 病原体的谱系随着时间、对抗生素选择性压力而变 化。胃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是败血症和败血症休 克的始动因素。就医源性感染,原发性菌血症占总 医源性感染的20%~30%,且23%~39%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11 5%~13.0%金黄色葡萄球菌, 9 8%~11.5%念珠菌属。革兰阴性杆菌依然是院 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肠杆菌属如大肠埃希菌、克雷 自菌属、沙雷菌、肠杆菌和变形菌属等为主.霉菌血 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就院外感染而言.大肠埃希 菌22%、肺炎球菌l6%、金黄色葡萄球菌l2%。 4临床方面 4 1 败血症综合征基本临床表现 败血症休克通 常发生在免疫损伤的病人、老年人等。重症败血症 时.呼吸增逮、心率频数、神智改变常是早期表现,早 于发热和低血压。50%败血症休克有孤立的血小板 减少,而无DIC证据。其他常见并发症有,肝内胆 汁瘀积和 ̄4RDS,后者占败血症休克3O%~5O%。 中性粒细胞减少、低温和脑病均提示预后不良。多 数病人预后良好。在死亡的病人中,25%~30%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师进修杂志2002年3月第25卷第3期 于难浩性低血压(使用液体灌注和药物治疗无效)。 5%死亡与心衰有关。发病后不能及时缓解的病人 预后差,往往死于脏器衰竭(发生在急性循环衰竭过 程中)或死于多脏器衰竭(与医源性感染或原发基础 疾病相关)。 4.2病原学的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占血培养 阳性结果10%~15%,致死率30%~40%。表皮葡 萄球菌致9%原发性医源性感染,死亡率3f】%~ 34%。B溶血A组链球菌引起暴发性败血症,与实体 瘤、淋巴增殖性疾病、胶原血管病等有关。B组链球菌 引起产后或泌尿生殖道感染,与糖尿病,肝病、HIv感 染、恶性肿瘤(化疗/放疗)等有关。肠球菌引起泌尿 生殖道、盆腔感染等,实体肿瘤和恶性血液病人败血 症发生率较高 肺炎球菌引起肺炎、脑膜炎、中耳炎 和腹膜炎。牛链球菌是D组非肠球菌性链球菌,引起 心内膜炎,该菌败血症伴发常有结肠癌或息肉。草绿 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原(占30%--40%). 米勒链球菌常引起化脓性感染,如深部脓肿。G组链 球菌引起心内膜炎和败血症性关节炎 脑膜炎球菌 败血症,死亡率2%~l0%,败血症无脑膜嵌者死亡率 20%~30% 沙门菌败血症要注意转移性感染灶.特 别是血管内皮的感染(心内膜炎或动脉炎),猪霍乱沙 门菌特别引起血管感染,一旦分离出该菌应立即寻找 动脉受部位。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是最常见革兰阴性 败血症.泌尿生殖道、盆腔、胆系和肠道是原发感染 源。克雷白菌属与大肠埃希菌的情况相似。铜绿假 单胞菌败血症通常是医院获得性,常有重症基础疾 病:弧菌属败血症发生在近期生食贝壳类海产品或 接触海水,基础肝病是易发该菌败血症或败血症性血 俭性静脉炎危险因素。幽门弯曲苗败血症较少见,发 生在有基础疾病或年龄组两端.7O%表现为肠炎,胃 肠道是败血症原发感染灶。厌氧菌败血症发生率 3%,多为混台性感染.以B.Fragilis最常见,源于腹腔 或盆腔。梭菌败血症见于围产期或流产相关陛感染、 混台性感染、真性肌坏死、胃肠道疾病和实体肿瘤等。 混合性细菌败血症常见于腹腔脓肿、胆囊感染、褥疮, 有多重高危因素,常见病原体有肠杆菌、厌氧菌和链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届和霉菌,肠道杆菌 与链球菌或厌氧菌的组合提示感染原发灶在消化道。 褥疮性败血症由混合性病原体引起,包括金黄 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脾切除相关性败血症由肺炎球菌或流感嗜血扦菌引 起。使用静脉毒品败血症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 菌、链球菌、混合性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5O%金黄 色葡萄球菌是MRSA 感染的部位:心内膜炎 ・15 (41%)、软组织或皮肤感染(34%)、细菌性动脉瘤 (9%)、血俭性静脉炎(4%)。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60%医源性败血症系由血管内装置所引起.90%导 管相关性感染芨生在中心性静脉导管。凝固酶阴性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等较常见,而革 兰阴性杆菌较少见。恶性肿瘤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 少病人的败血症,60%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发热 是感染所致.其中20%发生菌血症。粒细胞减少 (<0.5×1(1 /L)伴发热(>38℃),是经验性抗生素 治疗的闻值。如粒细胞数目<0 l×1(1 /L,败血症 或菌血症危险性增加,因此,长期粒细胞低于这个数 目看作是败血症的高危因素。 4 3临床评价 4.3 1 明确原发感染灶病史、体征和筛选性实验 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胸x线片、痰革兰染色、各 种体液的革兰染色),明确原发感染灶:一部分病人 可发现有明确的感染灶,如肺炎、肾盂肾炎、创伤感 染或产后感染等。 4 3.2进一步评价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霉 菌败血症引起的临床表现可以完全相同,因此单纯 依靠临床表现不能区分病原体的类型:(1)病史:① 社会获得性与医院获得性感染.②过去或现在的用 药情况,③近期接受检查或外科手术,④基础疾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瓣膜病、睥切除、腹腔败血、败 血症性流产或盆腔感染、静脉使用毒品者,⑤旅行 史;(2)体征:皮肤疖肿或静脉注射毒品针眼、静脉炎 和特征性皮疹;眼、耳、鼻和喉检查可发现脑膜炎局 部感染灶。眼底可显示念珠菌败血症改变。注意心 脏杂音的发展和变化。直肠脓肿可以是败血症的原 发灶。脊柱压痛可提示骨髓炎。败血症无CNS感 染的病人可表现有迟钝,特别是老年人。腐臭味的 刨口或渗出提示厌氧菌感染。皮下组织或肌肉内有 气体存在提示梭形菌感染,大肠埃希菌和厌氧性链 球菌和类杆菌属感染可引起软组织产气;(3)多次血 培养。在没用抗生索前,间隔15~2{)min进行2~3 次血培养。确定菌血症的种类(短暂性与持续性), 确定抗生素使用时限。每次静脉采集2f】~3O m【。 怀疑霉菌败血症应选择特殊培养基。皮肤损害取材 行革兰染色和培养.可发现播散性淋球菌、脑膜炎球 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对播散性念珠菌血症引起的斑 丘疹活检标本捡测可确诊。{待续) 作者简介{张忠鲁(】963一),男、辽宁辽阳人、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呼 氍病学病毒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收稿日期:2002—0l一18 (责任编辑:张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