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8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观察组复发率以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P<0.05)。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经确诊给予其鼻内镜手术治疗后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临床诊断;治疗
真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中的常见疾病,对其的诊断常依赖于CT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上颌窦根治手术、筛窦开放等手术治疗方法,对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复发率较高,效果不甚理想[1]。当前,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鼻内镜因其手术视野开阔清晰、病灶清除率高等优点,在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率较高[2]。现将我院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8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确诊,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为(35.1±6.2)岁;观察组女10例,男30例,年龄22~61岁,平均(35.5±6.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①21例患者伴流浓涕、鼻涕中带血以及回收性血涕,18例中鼻道伴脓性分泌物,17例伴面颊通胀感与头痛感,9例伴鼻塞、间隙性擤或吸出豆渣样碎屑,8例中鼻道伴鼻肉样组织,5例伴上颌窦前壁压痛,中鼻道干酪样物与鼻中隔偏曲者各3例,2例鼻腔检查未见异常。②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加水平位CT扫描,经检查后的结果显示,窦腔内见高密度软组织影,部分软组织块影中可见密度不均匀点状或斑片状
1.2.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即鼻腔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取半坐卧位实行鼻腔手术,取卧位实行上颌窦手术;观察组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将息肉、筛泡和钩突切除,结合病情实行筛窦开放,将上颌窦和额窦扩大,部分患者进行中鼻甲切除和鼻中隔矫正。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以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见表1。
2.2两组复发率对比 经随访后的结果显示,对照组9例复发,观察组2例复发,观察组复发率以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P<0.05)。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将真菌团、鼻息肉等进行清除,借助鼻内镜的直视作用,探查鼻窦自然开口处周边情况,将其进行彻底清除,扩大鼻窦开口,以将鼻腔以及鼻窦内部病变组织彻底清除。高位的鼻中隔出现偏曲,会对鼻腔的通气造成影响,并影响到中鼻道内前组鼻窦通气引流的情况,导致鼻窦炎;鼻中隔高位偏曲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术后容易出现鼻腔粘连以及术腔引流不畅。在进行鼻内镜手术时,也需要进行鼻中隔矫正术[2]。
以往常规根治手术方法治疗时,对中鼻甲和窦腔黏膜会造成较大损伤,破坏其生理结构,且视野狭窄,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处理和上颌窦开口不彻底,易残留病变组织,复发率高。鼻内镜是新兴的鼻窦外科治疗手术,其较之于以往手术治疗,可较为完整的保留中鼻甲和鼻腔内黏膜,彻底根除病变组织,且手术操作中会对窦内进行反复冲洗,避免出现残留事件,以防止术后出现复发事件;此外,及时将病变组织送检,并做好真菌培养,从而对真菌类型进行确定,以为术后用药进行指导,此同为保证术后不复发的关键。故而认为鼻内镜且具有创伤比较小、操作简单、视野清晰、防止对正常的鼻窦和窦内组织造成损伤、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鼻内镜手术治療可以避免产生面部创口,美观性较强,也适用于经过保守治疗无效者。在进行治疗时,必须注意的是在手术之前进行鼻窦CT扫描,掌握病变的位置、病变的范围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等。此外,在手术之前,需要了解鼻窦解剖结构,保证在手术中可以将病灶进行有效地清除;手术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对鼻腔进行清理,避免出现复发的情况[3]。
综上所述,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帅.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12):108-109.
[2]赵亮,谢洪,白云波,等.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5例[J].中国内镜杂志,2012,17(03):311-314.
[3]苟建军,王朝山,李娟.3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6(1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