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 古诗文默写。
小语同学邀请我们一起漫步古诗文雅苑,赏山川之美,品情意之绵。忽逢桃源,惊艳于“夹岸数百步,(1)__________,②_________,(3)__________”的绚丽;遥望洞庭,欣赏“(4)________,波撼岳阳城”的恢宏;伫立水湄,迷离在“⑤_________,白露未唏”的凄美;流连河洲,吟唱出“(6)_________,在河之洲。(7)_________,君子好逑”的思慕:徘徊城头,低诉着“一日不见,(8)________怅惘;临渊美鱼,体会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9)_________(10)__________的求仕之心。 2. 根据语境作答。
随处地走,总觉得有一双手,在悄悄cā shì( )着徐州,打磨着徐州,使徐州成了一个让人迷恋、思绪(A)的地方。九百年前苏轼从杭州任上来到徐州,连年修堤筑坝抗洪救灾,若果苏轼梦魂重游,或也同今人一样,会“错把徐州作杭州”。人文环境与精神气质构成徐州的氛围,不由人生发鹤意云心。林子传来曲折婉转的唱腔,过去看,唱的、听的都迷醉其中。沿着花香mí màn( )的苏堤来到湖边,到处是自在的人,他们 , , , 。笑语欢声,直连向那极尽绚烂的山峦。
傍晚时分,我登上云龙山的最顶端,苏轼常到的放鹤亭还在。亭上望去,就看到那片杏花的色带,看到湖的光带光带的四周是散发着楚汉色调的城市建筑。这时我就觉得,徐州的徐是舒缓的徐,(B)的徐,徐州是徐徐的山水环绕的州。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正确的词语。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流转 流动 悠然 悠扬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4)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有的随一纸或在长堤上奔跑 ②有的将身体投泳于水
③还有一些穿着婚纱这里那里地留照春艳 ④有的借扁舟徜徉碧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3.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点研究传统典籍”这一原则来撰写的。这正体现了现代学术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B.鲁迅的《社戏》、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虽然文体各异,但都具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前篇叙述了作者少年时看水乡社戏的往事,后两篇以高亢、豪迈的抒情基调,展现了陕北的地域风情。
C.《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诗作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蒹葭》《式微》《子衿》均属风。
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称谓来代替。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弱冠,表示年已二十;花甲,指六十岁。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谪黄州,苏辙谪筠州。②陂(bēi)陁(tuó):山冈。③赛裳:提起衣服。
4.给画线句子断句,小语拿不准,请你用“/”标出来。(限两处)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5.小语发现下列句中有一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你的判断是( )
A.①不可久 居 ②以此 居 齐安三年 ..B.①佁 然 不动 ② 然 将适西山 ..C.①寻 向 所志 ②林麓 向 背 ..D.① 及 郡下 ② 及 其既厌 ..
6.请你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7.小小语向你提了一个问题;【甲】【乙】两文分别是柳宗元和苏轼被贬后所作,【甲】文“心乐之”的“乐”与【乙】文“有乐于是”的“乐”,有什么不同?你结合文章内容谈了自己的思考。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 小语读了此诗后,认为“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可以换成“看”字,你是否赞同?简要说明理由。
9.小语出于喜欢,把王勃的这诗发布到朋友圈,并评论道:“虽为送别诗,抒情却不落俗套,妙!”你觉得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特异之处?请以跟帖形式和小语交流。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物候探秘”专题学习活动,你和小语参与其中。 材料一
①物侯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
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A)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侯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侯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侯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①我国古代很讲究节气物候,流播在神州大地的节令农谚很多。例如“不懂甲子莫算命,不懂节气莫种田”“百姓不念经,节令记得清”“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等等。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对中华农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②首先是“劝农籍田”。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春”活动。在京城,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以示重农爱民,国泰民安。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
③其次是“敬授农时”。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和农事来制订的,其他地区只能作为参照,这就要求各地制定当地的“农事历”,以便百姓依历耕种,确保农业丰收。
④第三是“测天占候”。古人在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B)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这是指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早。“立夏雷唱歌,早稻害虫多”,表示立夏这天有雷雨,这年的早稻田虫害就比较严重。总之,通过节气物候的预警,可以使人们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与物候》人民资讯2023.3.4)
材料三
玉兰和红杏(节选)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货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10.小语在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时,发现A、B两处画线句运用了同样的说明方法,请你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11.材料二中②③④三段的内容能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请你说明理由。
12.读完材料三,小语也像郭沫若先生一样,对“北京玉兰花开比广州迟两个月”的现象充满了疑惑。请你运用材料一的物候知识,为他解释。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香胜过梅岭香
小面
①出建国门地铁,一个男人在那里卖荷花。看着一车子的荷花荷叶莲蓬,我心里不太舒服,真不舍得荷花被这样在大街上叫卖。
②我是荷乡长大的孩子,我心里有一片荷塘。
③10岁的那个暑假,城里的堂哥来到我家,看到村外一片片荷塘,眼睛直接就绿了。他想在万顷碧叶中寻到一朵荷花,碗口那么大的,端庄圣洁。可荷是我们的经济作物。平日里大人一再告诚,不许采荷叶,更不能摘荷花,摘一朵花死一片藕,摘几朵花,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这样一说,谁还敢破坏一朵荷花呢?没人敢。心仪一朵荷花时,只能远观了。
④可家里来了客人,我想妈妈不会骂我的,而我也早就想摘一朵了。
⑤我们扎进荷塘,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人多高的荷叶像千万条臂膀,把我们左推右操,脚下站不稳,荷叶的巴掌兜头一下打得我们晕头转向,像是在阻止我们采荷。可少年鲁荠,顾不得这些,也不管荷秆上的芒刺小刀一样锋利,狠命夺下一朵,如白娘娘成功盗仙草。 ⑥那个晚霞映红的傍晚,我和哥哥怀抱着荷叶荷花回了家,胳膊腿用清水一洗,全是血道道。妈妈果然没有骂我,只说就这一次啊,下次再不能精践荷塘了。
⑦那一晚,在十五瓦的白炽灯泡下,我们面对一朵荷。荷乡的孩子啊,于荷花荷叶,算是富可敌国了,可是到那天我才目睹她的真容颜。
⑧荷是春天种植的,整理好一片荷塘,农人的目光是尺子,精准地给荷塘打上竖线,在这竖线上一根一根排上藕母。竖线间距一米半,中间撒上水稻种,充当秧板田。小河水灌溉了荷塘,水稻苗一天绿似一天,这时候的荷叶捧着一张小圆脸,等着蜻蜓立上面。 ⑨水稻苗拔走后,荷塘豁牙露齿,难看得很。可一转眼的工夫,荷塘满了,竖线不见了,间距不见了,荷叶迅速地接天连叶无穷碧了。
⑩村子被荷塘环抱,就像在荷叶里熏蒸,太阳的毒辣被荷叶吸走,人们煮粥蒸饭,天然就有荷叶香。
⑪荷喜欢暗度陈仓,常叫藕把脚丫伸到荷塘外,在小河小沟里另辟家园。调皮的孩子看到了,总要采下这样的荷叶,找个大的,挖个大洞,套在自己腰间,找个中的,挖个小洞,套在脖子上,最后,采一顶小的,戴在头上,荷叶娃横空出世,他们舞弄棒,说自己是哪吒,是孙悟空。
⑫当人们醉倒于荷叶香时,荷花在悄悄地酝酿,那一个个饱满的花箭,是女孩对美的期盼,是农人对富足日子的泻望。父亲说,我们种的是白莲藕,荷花像雪花一样洁白。父亲说得不对,白是白的,可不是雪花一样,是玉一样、月光一样、绢一样、绸一样,在这玉白的顶尖,有一抹轻淡的绯红,像京剧的旦角凌厉纤长的眼尾。
⑬面对一朵荷花,我们屏声静气,妹妹开始拿起画笔,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法拍照发朋友图,我们的兴奋没处表达,摸着自己被荷秆划伤的小腿,让疼痛来得更猛烈些吧。 ⑭那一晚,荷香氤鱼,我迟迟不去睡觉,我要看荷花。好像刚一睡着,天就亮了,我撅着一根小辨子跑到堂屋,傻眼了,我的荷花谢了,花瓣落了一地,连花芯里那个缀满金蕊的小莲蓬,也没了昨天的鲜活青翠。
⑮我的心一片冰凉,和那个清展的清凉不一样。我想哭,哭不出来,我是再也看不到它长在荷塘里亭亭玉立的模样了,心缺一角再难补,我的荷塘里缺了一块。
⑯成年后,我们姐弟离开了家乡,荷香胜过梅岭香。弟弟的每一本书,掀开扉页,都写着四个字:晨荷书行。妹妹的网名:莲间鱼。我的案头印章,印组是一枚小小的荷。 ⑰我心安处是何乡?当夏日炎炎,我心里自有一朵荷,不染尘埃不染忧伤,却染了一地相思,这相思一荡,我的荷塘安上了翅膀。
(选自《徐州日报》,有改动)
13. “我”摘荷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阅读文章后,分享给小语听。 14.下面是小语摘录的妙句,请你品析,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1)我们扎进荷塘,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人多高的荷叶像千万条臂膀,把我们左推右操,脚下站不稳,荷叶的巴掌兜头一下打得我们晕头转向,像是在阻止我们采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当人们醉倒于荷叶香时,荷花在悄悄地酝酿,那一个个饱满的花箭,是女孩对美的期..盼,是农人对富足日子的渴望。(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对加点的词进行分析) 15.有同学认为第②段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16.第⑮段中“我想哭,哭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
17.你和小语都对文章的最后一段情有独钟。小语认为此段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而你也从其它角度,对此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怎样叫作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截,有时候保不住性命,
选段二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人的喜怒爱恶虽然还是喜怒爱恶,可是对象变了。那些礼的情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老子》里攻击礼,说“有了礼,忠信就差
了”;后世有些人攻击礼,说“礼不是为我们定的”;近来大家攻击礼教,说“礼教是吃人的”。这都是指着那些个伪礼说的。
(选自《经典常谈》江苏人民出版社)
18. 上述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
19.请阅读选段二,联系鲁迅《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谈谈你对“伪礼”的理解。
郭巨埋儿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
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座,要将他埋拌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直埋此子?”
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20.请你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对这部名著语言特色的评价。 21. 根据要求写作。
似水年华,心里种花,四季芬芳。种善良之花,唤醒内心的真诚;种坚持之花,收获成功的喜悦;种奋斗之花,挥洒拼搏的汗水;种诚信之花,传承中华的美德……在心里种花,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请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生活,以“在心里种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本试卷的内容;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书写要正确、规范,力求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