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1
全科医生技能发展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疗效观察
顾兆伟,曹志伟,王韫秀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外科技术在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中的价值。方法 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鼻内镜鼻窦清创术,并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经病理确诊为真菌感染,随访6~24个月,全部治愈。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较为理想的方法,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内镜;鼻窦炎;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765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572(2008)10-1870-02
TreatmentforFungusBallSinusitisbyEndoscopicSinusSurgery GUZhao-wei,CAOZhi-wei,WANGYun-xiu.DepartmentofOtorhinolaryngology,ShengjingHospitalAffiliatedto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evaluatethetherapeuticeffectsofendoscopicsinussurgery(ESS)forfungusballsinusitis.
Methods Allpatientsweregivenendoscopicsinusdebridementingeneralanesthesiaand6~24monthsfollow-up.Results Allpatientswentthroughtheoperationssmoothlyandwerepathologicallyconfirmedasfungalinfections.After6~24-monthfol2low-up,allwerehealedwell.Conclusion ESSisanidealmethodoftreatingfungusballsinusitis.Thekeypointofsuccess2fuloperationsistoeliminatefociofinfectionthoroughly.
  【Keyword】 Endoscopes;Sinusitis;Treatmentoutcome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sinusitis,FS)又称霉菌性鼻窦炎,包括鼻窦黏膜组织,甚至骨质的真菌感染性疾病,鼻窦黏膜对真菌的反应性疾病,真菌在鼻窦内呈团块
状积聚的炎性疾病。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不断发展,鼻内镜外科技术已成为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我院运用鼻内镜技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减少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须强调骨髓检查
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对MDS和巨幼红细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2月—200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技
术研究项目(2004D194)
作者单位:110004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科(顾兆伟,曹志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血液研究室(王韫秀)
通讯作者:曹志伟,110004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科;E-mail:caozw2008@yahoo1com1cn
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29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28~77岁,平均51岁,病程1个月~8年。患者中鼻塞13例,头痛13例,脓涕12例,原因不明的涕中带血或鼻出血9例,鼻腔内异味3例,颜面部胀痛3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同时常合并其他内
科疾病,应行相应检查避免遗漏潜在的疾
程中加用铁剂治疗,均达正常。
3 讨论
311 由于老年患者反应较差,头晕、乏
力、纳差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认为老年体弱或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
等,使部分患者初诊时就诊于非血液科门诊。本组8例患者初诊时误诊为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道肿瘤。所以在初诊时应认真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及时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312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36例患者被误诊为MDS7例,AA6例,及时行骨髓常规检查可以鉴别。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叶
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的患者,也不一
胞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进行形态学比较,认为MDS以红系奇数核和巨大红细胞、淋巴样小巨核最有诊断意义;后者骨髓细胞呈“核幼浆老”改变,以红系为明显,成熟红细胞呈大卵圆形,粒系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巨幼样变。最近研究发现造血细胞形态学上的“病态”对MDS并不特异,许多非MDS疾病(反应性疾病)甚至某些健康人也可出现“病态造血”。而且可看到没有形态学“病态”的MDS。但是,通过细胞遗传学检查能确定“克隆性疾病”,有助于区别MDS和“反应性病态造血”。故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开展骨髓染色体检查。313 老年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生与
[3]
[2]
病。本病疗效显著。因此,提高医生对本
病的认识相当重要,同时应注意原发病与伴发病的治疗。参考文献
1 张之南1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M]12
版1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20-29.2 张少安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比较[J]1福建医药杂志,2004,26(2):113.3 邵宗鸿1雾里看花———简评2003年英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指南”[J]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9):706-707.
(收稿日期:2008-07-18)
(本文编辑:焦骞)
定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于有全血细胞
1781
例,眼痛2例,鼻部疼痛2例,溢泪1例。鼻内镜和CT检查:(1)中鼻道有干酪样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14例,下鼻甲肥大11例,鼻中隔偏曲11例,伴息肉样物7例,中鼻甲肥大5例,鼻腔无体征者
3 讨论~3个月
[1]
[9]
。因为抗真菌药物疗效尚未得
[10-11]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真菌性到证实,且有较大副作用,这些副作用甚至比鼻窦炎本身更严重参考文献
鼻窦炎是由真菌引起的鼻窦疾病。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2-3]
,故本组患
者术前和术后均未用全身抗真菌药物。
,前者分为急性侵袭性和慢性侵袭
5例,鼻腔内可见坏死结痂样物4例;性,后者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
(2)所有患者术前行鼻窦冠状位CT检
炎
[4-5]
。本组29例患者术后送病理检查,
查,均为单侧发病,26例位于上颌窦。均检测到真菌菌丝,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局限于单侧上颌窦18例,蝶窦3例,病炎。真菌球型鼻窦炎多为单侧发病,一般变位于单侧上颌窦同时伴有前组筛窦阻塞位于单个窦腔,各个窦腔均可受累,以上性炎症7例,病变位于单侧上颌窦同时伴颌窦最多见。本组患者均为单侧发病,
有前后筛窦阻塞性炎症1例。CT提示:90%(26/29)位于上颌窦。
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及散在不规侧斑CT检查是本病重要的检查方法,可
块状钙化灶16例
(含有3例蝶窦病变
准确了解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主要表现者),余虽未有钙化灶的改变,但均有不为: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且其区域有同程度窦口扩大,窦壁骨质增厚等影像学斑块或沙粒状等形态不一的钙化斑、网格改变。
状阴影以及密度增高区内的小含气腔,并112 方法
可有骨壁区反应性增厚或非侵入性破坏11211 治疗方法 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鼻
等
[6]
。本组16例有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
内镜鼻窦清创术。对上颌窦病变者,术中充填及散在不规则斑块状钙化灶(含有3见窦口不同程度扩大,钩突部分吸收,病例蝶窦病变者)改变,余虽未有钙化灶变黏膜向内侧膨隆。术中充分扩大上颌窦的改变,但均有不同程度窦口扩大、窦壁自然口。鼻内镜下见窦腔内黑褐色、黄褐骨质增厚等影像学改变,所以对CT提示色或黄色豆渣样干酪坏死物,窦腔内黏膜有上述症状者,应考虑到真菌球型鼻窦炎呈暗红色,水肿明显,增生肥厚,部分患的可能。
者表面增生明显,呈粗颗粒或卵石样改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是指通过手变。利用30°或70°内镜、上颌窦钳及弯术清除窦内的病变组织和团块状的菌丝或吸引器,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及干酪孢子,建立良好的鼻窦通气引流。以往的样物。对3例患者加行鼻内镜下下鼻道开鼻外或鼻内进路手术创伤大,虽然能清楚窗术,1例加行柯-陆
(Caldwell-Luc)
观察病变组织和黏膜并可彻底切除,但黏入路手术;对筛窦有病变者,在0°内镜膜刮除后遗留广泛的瘢痕组织,造成黏膜下彻底清除筛窦阻塞性炎症;对蝶窦有病上皮的清除功能消失等诸多并发症
[7]
。
变者,在0°内镜下扩大蝶窦开口。术中
鼻内镜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视野,有利于
用01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术腔,再用
微创开放鼻窦口,维持鼻窦生理功能,是
不同角度的内镜多角度观察有无病变遗治疗该病理想的方法
[8]
。术中彻底清除
留。全部患者在术后取泥石样物及病变黏病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患者术中均膜送病理检查。术后常规鼻喷激素、黏膜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扩大病窦窦口,促排剂、鼻腔冲洗1~3个月。术前和术直视下将病灶清除,可用0°、30°或70°后均未用全身抗真菌药物。
内镜观察,采用吸切钻、吸引器等清除病11212 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术后
灶;(2)视病灶情况而定加行下鼻道开情况。
窗或Caldwell-Luc入路手术,如果病灶2 结果
位于上颌窦的前内下,且与窦壁关系紧密211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真菌感
不易清除可加行上述入路;
(3)术中应
染。
用01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术腔,并认212 随访情况 随访6~24个月,所有
真查看确保无病灶残留。术后均常规鼻内患者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见黏膜光滑,喷洒激素,口服黏膜促排剂,鼻腔冲洗1
窦口通畅,无并发症发生。
1 杨秀敏,王毓新,刘铭,等1100例真菌性
鼻窦炎的病原菌分析[J]1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9-13.
2 AribandiM,McCoyVA,BazanC.
Imaging
featuresofinvasiveandnoninvasivefungalsi2nusitis:
a
review[J].
RadioGraphics,
2007,27(5):1283-1296.3 赵长青1真菌性鼻-鼻窦炎
[J]1中华耳
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236
-240.
4 HsiaoCH,LiSY,WangJL,etal.Clinico2pathologicandimmunohistochemicalcharacter2isticsoffungalsinusitis[J].
JFormosMed
Assoc,2005,104(8):549-556.5 GranvilleL,ChiralaM,CernochP,
etal.
FungalSinusitis:HistologicSpectrumandCor2relationWithCulture[J].HumPathol,
2004,35(4):474-481.
6 俞肖一,朱杰敏,崔金才,等1霉菌性副
鼻窦炎CT表现和病理分析[J]1医学影像杂志,1999,9(1):4.
7 胡洪义,刘钧,郑世信1非侵袭型真菌性
鼻窦炎的手术治疗[J]1中国内镜杂志,
2006,12(7):712-713.
8 刘海楼,刘存山1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
鼻窦炎36例[J]1陕西医学杂志,2007,
36(3):337-339.
9 华珠,叶爱琴,刘勇,等1鼻内窥镜联合
柯-陆手术进路治疗鼻窦真菌病23例分析
[J]1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
1775.
10 FergusonBJ.Whatroledosystematiccortico2
steroids,
mi
munotherapyandantifungaldrugsplayinthethetherapyofallergicfungalrhino2sinusitis?[J].
ArchOtolaryngolHeadNeck
Surg,1998,124(10):1174-1178.11 SchubertMS,
GoetzDW.
Evaluationand
treatmentofallergicfungalsinusitis.Ⅱ.
Treatmentandfollow-up[J].JAllergy
ClinImmunol,1998,102
(3):395-
402.
(收稿日期:2008-07-13)
(本文编辑:焦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