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 ——简单搭配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3、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顺序,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春天来了,小军班的老师想组织大家去春游,老师倡导环保节约的理念,要求每人只带一种饮料和一份糕点去 ,小军打开冰箱,看到了:(教师出示--可口可乐、绿茶、蛋糕、汉堡包、蛋卷)。
2、出示问题:小军要选择一种饮料和一份糕点,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
3、揭示课题:找规律——简单搭配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给学生1分钟思考后,小组合作——摆一摆再议一议,找出所有选配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交流各自的选配方法;最后小结方法。 2、有序探究
教师先说明用三角形表示饮料,用梯形表示糕点;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再小组交流讨论:连线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并发现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的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切换图片:五条裙子、二双鞋,从中选择出一双鞋、一条裙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让学生用图形代替实物来连线,找出搭配的种数。 4、引导发现规律
改变问题条件:如果有3顶帽子和3个塑料娃娃,由学生动手操作,找出搭配种数。再自主发现塑料娃娃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木偶个数×帽子顶数=搭配方法种数)
5、从糕点和饮料的搭配方法种数、鞋子和裙子的搭配方法种数、塑料娃娃个数和帽子顶数的搭配方法种数,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事物的简单搭配,两种事物的关系:事物A的数量×事物B的数量=搭配方法种数
6、小比赛:出示6种不同饮料和4种不同糕点,选择一种饮料和一份糕点,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三组用图形代替连线的方法,另三组用计算的方法,看看哪种方法得出结论快)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变式题:老师要从小军、小明、小冬、小东四个人中挑一人参加以下的一项比赛:50米跑、跳高、立定跳远、跳绳,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 四、拓展练习
1、妈妈买了猪肉、鱼、青菜、豆角、茄子、桃子,想做一份一素一荤的中餐,有多少种选配方法?
2、小明有5件上衣、裤子、3双鞋,他想挑一套衣服(包括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双鞋),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略)
《找规律——简单搭配》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分为两段学习。①探索两种物品的简单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的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用小比赛优化解题方法,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 本课的优点
1、教师合理取舍教材,不拘于课本内容,运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设置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踊跃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观察,发现,交流,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教学抓住重点,练习容量足、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教学中设计了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还有一个学生相互出题考考的环节,学生更是积极参与。
本课的不足:
1、没有掌控好合作讨论时的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
2、教师只是专注于完成教学任务,不能顾全大局,疏于对差生的辅导。